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6年第8期 ID: 355833

[ 韦志成 文选 ]   

热爱汉

◇ 韦志成

  汉语,是属于中国的。它是炎黄子孙的根,上起风骚的朴实,中经唐诗、宋词、元曲的典雅,下接三国、红楼的恢宏,以知识的琼浆玉液,滋润着中华民族繁衍生长;它是华夏儿女智慧开出的奇葩,历史悠久,穿越五千年的时空,承载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它是神州大地言语交际结出的硕果,以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中华文明,奉献给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现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汉语法定为我国的“通用语言文字”,即“普通话和规范汉字”。
  汉语,也是属于世界的。全世界以汉语为通用语的总人数,在各语种中首屈一指。汉语在国际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与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一起被联合国规定为通用的工作语言。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到中国来学习汉语的人数与日俱增。目前全世界掀起的“汉语热”正持续升温,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据国家对外汉语办公室称,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了以学习汉语为专业的孔子学院,有2500多所大学开设汉语课程,人数超过3000万。法国人很重视学习汉语,巴黎街头耸立着这样的标语牌:“学汉语吧,那将是你未来20年的机遇和饭碗!”德国将汉语纳入了许多州的中学会考科目,英国制定了汉语教学大纲,与中方合编了《快乐汉语》的教材,已在中学使用。美国有2600所高中选修汉语,有800所大学开设汉语课程。澳大利亚和加拿大(除魁北克省外)把汉语作为第二大语言,他们认为“汉语不仅有灿烂丰富的文化价值,而且具有实实在在的经济价值”。为了促进汉语学习,有34个国家同我国22个城市分别设立了“汉语水平考试中心”,定期进行“中国托福”考试,测试外国人的汉语水平。2005年7月,在北京召开了第一届世界汉语大会,到会的有60多个国家的政府官员和汉语专家等,他们交流了学习汉语的经验,深深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汉语流行世界的强劲势头,说明汉语在国际交往中,对世界的作用越来越大。
  可是,在汉语的故乡,汉语正经历着从未有过的危机,汉语存在着沦为弱势语言的危险,汉语表达的优良传统受到排斥和遗弃,汉语文化被无情地割断和扭曲,汉语“通用”的渠道“不通”,面对此种情况,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不能不为之担忧。汉语的尊严受到亵渎,主要有两个方面:
  首先,国民对汉语学习的态度不够重视。对汉语的学习,许多国民尤其是不少中小学生抱着轻视的态度。他们认为我生长在汉语的故乡,汉语还需要用功学吗?即使学习也是视为“小菜一碟”,马马虎虎,敷衍了事,只要能对付考试就行了。由于应试教育的原因,中小学的汉语文课程,基本上蜕变为应试的奴隶、考试的工具。语文课究竟学什么?他们认为:学语文就是学“考纲”划定的考试范围、圈定的考点,考啥学啥,如命题的方式,答题的方法与技巧,作文应试的招数,同一材料怎样“升格”、“变格”,怎样“出彩”得高分,等等。有的教师打着“改革”的旗号,说是为了扭转语文教学的“高能低效”、“少慢差费”,一堂课竟然教了几篇课文,完全是“忽悠”学生。现在语文教学似乎有种错觉,以运用多媒体为时髦,否则就不算“教改”。于是课堂上像变戏法一样,放幻灯,看录像,听录音,热热闹闹,嘻嘻笑笑,一堂课什么也没学到。语文课堂上种种作秀,表现为“三非”:语文课“非语文”,丢开文本,忘却根本,语文被悬置、被湮没;阅读教学课“非阅读”,阅读被置换、被抽走;课堂生成“非目标”,阅读教学无目的、无指导,“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教学走了过场,学生思想漂浮在语文之外,失掉了汉语文化带来的一道道美丽的风景,丢失了汉语固有的美感和魅力,最重要的是使学生丧失了学习汉语的最佳时机。还有,语文课淡忘了汉字书法,学生的汉字书写日渐糟糕,不少学生连汉字的基本笔画都不会写。对于青少年的书法水平严重下降,原中国书法协会主席启功先生曾非常痛心地说:“一位日本老人说中国不重视自己的文化,今后学书法要到他们日本去学。我听了这话多么难受啊!”这话同样刺痛了我们的心。据说2005年高考,广东考生在作文(满分60分)得50分以上的不足7%,而在古文翻译题中有一万多人得零分。语文学习出现这样奇怪的现象,难道能够完全责怪学生吗?
  相形之下,当前人们对外语的学习,尤其是对英语简直到了顶礼膜拜的程度。一些家长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揠苗助长,让孩子在幼儿园就开始学英语。据《金陵晚报》报道,有个叫陶陶的幼儿刚5岁,父母硬是逼着他学习英语,孩子在惊吓中被逼成了结巴。时下各种英语培训班比比皆是,诸如家教英语班,课外英语辅导班,“疯狂英语”学习班,英语“托福考试”班,英语四、六级考试强化班,还有名目繁多的突击班、补习班,分门别类,应有尽有。许多学生废寝忘食地学习英语,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大学的汉语学习更差,不少大学生对外语“热”,对母语“冷”。据统计,他们用去50%~70%的时间和精力学习英语,母语学习却不闻不问,不少学生“英语六级,汉语一级”。某知名大学举行一次汉语比赛,摘取桂冠的竟是一名外国留学生。有个大三的学生写一份关于建房的申请书,不足百字竟有28个错别字!汉语水平如此低劣,令人咋舌,发人深思。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在外语学习中所付出的代价,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是任何一个国家所不及的,这实际上是国家资源的大量付出。长期以来,大学除文科学生外一般不设汉语课程,考研究生不考汉语,是导致大学生和青年科技人员不重视汉语的直接原因。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许多人急功近利,崇洋媚外,忽视本民族的文明价值和文化传统。这些人对母语的态度极不重视,任其发展将有可能蜕化为汉语的文盲。对此,一些有识之士为加强汉语学习郑重地发出了呼吁。2005年3月,在全国第十届人代会第三次会议上,人大代表、北京大学外语学院教授申丹先生慎重提出一项议案:“建议在理工科大学本科课程中,增设中文科技应用文为必修课程;在录取研究生时,可将中文水平考查(汉语语法和应用文写作能力)作为录取参考。”把语文课程的学习作为议案提进国家大事论坛,这是新中国半个多世纪以来第一回为汉语教学的呼吁,说明汉语教学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危机,汉语面临着沦为弱势语言的危险,各级各类学校、各种教育层次必须重视汉语文课程的教学,否则,其后果不堪设想。
  其次,汉语生存发展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同地球上任何生物生长需要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一样,汉语的生存与发展也要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可是,汉语的生态环境却遭到了人为的严重破坏。当前,汉语的环境受到外界多种冲击和影响,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一是外语的冲击。在汉语的表达中,近年来受到西方语言的冲击日益严重。不少人在语言形式上追求“西化”和“欧化”的表达模式,模仿翻译腔的“西文”。例如,他们的汉语表达中,拼凑长句诘屈聱牙,转弯抹角,一句竟达到数百字之多;违反汉语规则,不讲语序,不要   汉语,是属于中国的。它是炎黄子孙的根,上起风骚的朴实,中经唐诗、宋词、元曲的典雅,下接三国、红楼的恢宏,以知识的琼浆玉液,滋润着中华民族繁衍生长;它是华夏儿女智慧开出的奇葩,历史悠久,穿越五千年的时空,承载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它是神州大地言语交际结出的硕果,以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中华文明,奉献给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现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汉语法定为我国的“通用语言文字”,即“普通话和规范汉字”。
  汉语,也是属于世界的。全世界以汉语为通用语的总人数,在各语种中首屈一指。汉语在国际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与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一起被联合国规定为通用的工作语言。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到中国来学习汉语的人数与日俱增。目前全世界掀起的“汉语热”正持续升温,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据国家对外汉语办公室称,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了以学习汉语为专业的孔子学院,有2500多所大学开设汉语课程,人数超过3000万。法国人很重视学习汉语,巴黎街头耸立着这样的标语牌:“学汉语吧,那将是你未来20年的机遇和饭碗!”德国将汉语纳入了许多州的中学会考科目,英国制定了汉语教学大纲,与中方合编了《快乐汉语》的教材,已在中学使用。美国有2600所高中选修汉语,有800所大学开设汉语课程。澳大利亚和加拿大(除魁北克省外)把汉语作为第二大语言,他们认为“汉语不仅有灿烂丰富的文化价值,而且具有实实在在的经济价值”。为了促进汉语学习,有34个国家同我国22个城市分别设立了“汉语水平考试中心”,定期进行“中国托福”考试,测试外国人的汉语水平。2005年7月,在北京召开了第一届世界汉语大会,到会的有60多个国家的政府官员和汉语专家等,他们交流了学习汉语的经验,深深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汉语流行世界的强劲势头,说明汉语在国际交往中,对世界的作用越来越大。
  可是,在汉语的故乡,汉语正经历着从未有过的危机,汉语存在着沦为弱势语言的危险,汉语表达的优良传统受到排斥和遗弃,汉语文化被无情地割断和扭曲,汉语“通用”的渠道“不通”,面对此种情况,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不能不为之担忧。汉语的尊严受到亵渎,主要有两个方面:
  首先,国民对汉语学习的态度不够重视。对汉语的学习,许多国民尤其是不少中小学生抱着轻视的态度。他们认为我生长在汉语的故乡,汉语还需要用功学吗?即使学习也是视为“小菜一碟”,马马虎虎,敷衍了事,只要能对付考试就行了。由于应试教育的原因,中小学的汉语文课程,基本上蜕变为应试的奴隶、考试的工具。语文课究竟学什么?他们认为:学语文就是学“考纲”划定的考试范围、圈定的考点,考啥学啥,如命题的方式,答题的方法与技巧,作文应试的招数,同一材料怎样“升格”、“变格”,怎样“出彩”得高分,等等。有的教师打着“改革”的旗号,说是为了扭转语文教学的“高能低效”、“少慢差费”,一堂课竟然教了几篇课文,完全是“忽悠”学生。现在语文教学似乎有种错觉,以运用多媒体为时髦,否则就不算“教改”。于是课堂上像变戏法一样,放幻灯,看录像,听录音,热热闹闹,嘻嘻笑笑,一堂课什么也没学到。语文课堂上种种作秀,表现为“三非”:语文课“非语文”,丢开文本,忘却根本,语文被悬置、被湮没;阅读教学课“非阅读”,阅读被置换、被抽走;课堂生成“非目标”,阅读教学无目的、无指导,“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教学走了过场,学生思想漂浮在语文之外,失掉了汉语文化带来的一道道美丽的风景,丢失了汉语固有的美感和魅力,最重要的是使学生丧失了学习汉语的最佳时机。还有,语文课淡忘了汉字书法,学生的汉字书写日渐糟糕,不少学生连汉字的基本笔画都不会写。对于青少年的书法水平严重下降,原中国书法协会主席启功先生曾非常痛心地说:“一位日本老人说中国不重视自己的文化,今后学书法要到他们日本去学。我听了这话多么难受啊!”这话同样刺痛了我们的心。据说2005年高考,广东考生在作文(满分60分)得50分以上的不足7%,而在古文翻译题中有一万多人得零分。语文学习出现这样奇怪的现象,难道能够完全责怪学生吗?
  相形之下,当前人们对外语的学习,尤其是对英语简直到了顶礼膜拜的程度。一些家长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揠苗助长,让孩子在幼儿园就开始学英语。据《金陵晚报》报道,有个叫陶陶的幼儿刚5岁,父母硬是逼着他学习英语,孩子在惊吓中被逼成了结巴。时下各种英语培训班比比皆是,诸如家教英语班,课外英语辅导班,“疯狂英语”学习班,英语“托福考试”班,英语四、六级考试强化班,还有名目繁多的突击班、补习班,分门别类,应有尽有。许多学生废寝忘食地学习英语,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大学的汉语学习更差,不少大学生对外语“热”,对母语“冷”。据统计,他们用去50%~70%的时间和精力学习英语,母语学习却不闻不问,不少学生“英语六级,汉语一级”。某知名大学举行一次汉语比赛,摘取桂冠的竟是一名外国留学生。有个大三的学生写一份关于建房的申请书,不足百字竟有28个错别字!汉语水平如此低劣,令人咋舌,发人深思。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在外语学习中所付出的代价,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是任何一个国家所不及的,这实际上是国家资源的大量付出。长期以来,大学除文科学生外一般不设汉语课程,考研究生不考汉语,是导致大学生和青年科技人员不重视汉语的直接原因。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许多人急功近利,崇洋媚外,忽视本民族的文明价值和文化传统。这些人对母语的态度极不重视,任其发展将有可能蜕化为汉语的文盲。对此,一些有识之士为加强汉语学习郑重地发出了呼吁。2005年3月,在全国第十届人代会第三次会议上,人大代表、北京大学外语学院教授申丹先生慎重提出一项议案:“建议在理工科大学本科课程中,增设中文科技应用文为必修课程;在录取研究生时,可将中文水平考查(汉语语法和应用文写作能力)作为录取参考。”把语文课程的学习作为议案提进国家大事论坛,这是新中国半个多世纪以来第一回为汉语教学的呼吁,说明汉语教学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危机,汉语面临着沦为弱势语言的危险,各级各类学校、各种教育层次必须重视汉语文课程的教学,否则,其后果不堪设想。
  其次,汉语生存发展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同地球上任何生物生长需要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一样,汉语的生存与发展也要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可是,汉语的生态环境却遭到了人为的严重破坏。当前,汉语的环境受到外界多种冲击和影响,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一是外语的冲击。在汉语的表达中,近年来受到西方语言的冲击日益严重。不少人在语言形式上追求“西化”和“欧化”的表达模式,模仿翻译腔的“西文”。例如,他们的汉语表达中,拼凑长句诘屈聱牙,转弯抹角,一句竟达到数百字之多;违反汉语规则,不讲语序,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