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1年第7期 ID: 134599

  

刘兰芝“举身赴清池”的原因探析

◇ 程小华 刘清兰

  【摘 要】本文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分析了兰芝是由于情感与归属需求和尊重需求的缺失,才形成她冲动的性格和产生极端的举动,才会冲动的选择逃离焦家、接受逼婚和结束自己的生命。而这正是她“举身赴清池”这一举动的内在原因。
  【关键词】刘兰芝 情感需求 归属需求 尊重需求
  《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一直都是作为一个美丽、刚强、勇于抗争的正面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多数人认为兰芝的死是对封建礼教的抗争。游国恩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认为:“焦仲卿、刘兰芝的婚姻悲剧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的罪恶。”《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Ⅰ》关于《孔雀东南飞》的条目中就作了如下阐述:“它通过焦仲卿、刘兰芝这对恩爱夫妻的悲剧遭遇,控诉了封建礼教的束缚、家长统治和门第观念的罪恶。”
  也有人有不同的看法。高超老师的《〈孔雀东南飞〉主题再探》一文对文本的主题作了完全不同于传统观点的解读,认为该诗的主题应该是“焦仲卿选择了顺从。这既是其软弱性格所致,也是其对母亲的孝道所致”。
  笔者认为这些观点都是从外在因素去揭示兰芝“举身赴清池”的原因。其实我们从兰芝自身的角度即内在原因来分析她的“举身赴清池”,就会更全面准确的把握住兰芝的形象,进而全面理解兰芝做出“举身赴清池”这一举动背后的深层原因。
  我认为刘兰芝身上最大的弱点是冲动,她的“举身赴清池”的举动也正是这一冲动性格造成的。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人的动机理论》中把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与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马斯洛认为,尊重的需求主要包括自尊和他尊,个人感觉和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情感与归属的需求主要是对爱的需求,个体的人总是渴望得到爱(爱情、友情、温暖),得到家庭、团体、朋友的关怀、理解、爱护。
  那么细心的读者可以从对《孔雀东南飞》的分析中发现兰芝丧失了尊重需求和情感与归属的需求。正是因为这些需求的缺失,才使兰芝做出一系列的冲动的行为。我们可以一一从文本中找到依据。
  一、由于她的情感与归属需求、尊重需求的缺失,兰芝冲动地选择逃离焦家
  从文章开头兰芝的自述中,我们发现兰芝心里常苦悲有两个原因。
  一是“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一个妙龄少妇最想得到的应该是丈夫的陪伴和温情,而兰芝和丈夫相见相聚的时间太少,那她的情感和归属的需要自然就没有得到满足,心里自然会有苦悲的情感。
  二是“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一个“故”字揭示出,不管她在这个家里是多么的勤劳,都得不到婆婆的肯定。这就说明兰芝的尊重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在这个连人的正常的需求都得不到满足的地方,兰芝心里出现了苦悲的情感。
  心理分析理论认为,当原有环境让人产生强烈不适感的时候,人就会迫切的希望出离,而在这种出离欲望的支配下,人就可以付出超额的心理成本,进而会有冲动的行为。而正是兰芝心里的这种苦悲的情感驱使兰芝做出了不计后果的举动。她冲动地选择逃离这个家。为什么说这是兰芝冲动的举动呢?首先,有了矛盾,就选择逃避,而逃避并不能解决问题,她和婆婆的关系并没有因她的逃避而得到改善。脆弱的心理和冲动的性格使得她选择了逃避和出离。
  二、由于她的情感与归属需求、尊重需求的缺失,兰芝冲动地选择接受逼婚
  当兰芝带着满身的伤痛回到家时,她的母亲做出了惊人的夸张之举“大拊掌”,并质问她“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母亲首先不是心疼女儿,而是认为被休回家肯定是女儿的过错。不问女儿的清白,不关心女儿的心情,母亲的这种态度无疑给兰芝受伤的心灵又加了一把盐。
  兰芝回娘家后,不久就有人来提亲了。兰芝并没有立即答应求亲。分析她的这一举动,传统观点认为她不贪慕荣华。现行的人教版高中教学参考书在对这一文本的分析时说,兰芝的拒婚可以看出这是她忠于爱情的体现。本人对此颇有疑问。我认为应该从心理分析的角度出发,分析人的举动的原动力——情感对人的行动的影响,进而分析兰芝拒婚的深层原因。
  在兰芝还家十余日后县令遣媒来求亲时,她拒绝了。因为刚结束一场婚姻,这么短的时间,兰芝还没有做好再次踏入婚姻殿堂的准备,况且她的耳边还回荡着焦仲卿临别时的铮铮誓言:“不久当还归,还必相迎取。”这让她对仲卿还存在着幻想和留念。因为焦仲卿在与兰芝离别时的“哽咽”“依依”,让兰芝认为仲卿是爱着自己的。所以她从情感上还不能接受别人的求亲。因此她含泪答:“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自可断来信。”拒婚是她对爱情充满幻想的表现。根据马斯洛人的需求理论,人是有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兰芝渴望得到爱情,而不是物质上的追求。兰芝的拒婚则正是这一情感需求的体现。
  又过了一段日子,太守遣媒来求亲。这时兰芝的哥哥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希望妹妹应允了这门婚事。面对哥哥的逼压,兰芝冲动的做出了决定“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为何说这是冲动之举呢?我们看看兰芝的回答,其中有一句“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为什么兰芝会认为和仲卿无缘再相会呢?那么就要看仲卿的表现有没有给兰芝信任和坚守的理由。仲卿什么时候会来迎取,怎么迎取,仲卿没有说,兰芝自己也不清楚。更为关键的是兰芝回到家以后,仲卿就再也没有露过面。他既没有到兰芝家里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也没有再给兰芝任何更为有力的凭证。仲卿的这种做法让兰芝再也没法相信仲卿会给她所需要的爱情。加上哥哥的严厉的话语让兰芝从爱情的幻想中清醒过来了,于是她心里就产生一种绝望。这个时候兰芝的情感和归属的需求严重丧失,同时也没有得到哥哥的尊重。所以兰芝的心里产生一种深深的痛苦。而这种巨大的痛苦让兰芝想要出离现在的处境,于是情感这一原动力就驱使兰芝做出了冲动的选择——再嫁。
  三、由于她的情感与归属需求、尊重需求的缺失,兰芝冲动地选择结束生命
  仲卿得到了兰芝再嫁的消息告假赶过来后,不问缘由,只是无情地质问和嘲讽:“贺卿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焦仲卿谴责刘兰芝背叛了誓言,讽刺刘兰芝见异思迁,爱慕权势。弗罗姆在《自为的人》一书中对爱情是这样定义的:真正的爱情意味着关心、责任和了解,它并不是在被他人感动那种意义上的感动,而是为了所爱的人的成长与幸福所作的积极努力,而这种积极努力又是植根于爱的能力的。根据弗罗姆对爱情的定义,焦仲卿对兰芝根本就谈不上是爱情。他根本就不关心、更谈不上了解兰芝,所以焦仲卿对兰芝的指责不是出自爱情,而是以自我为中心。这就导致兰芝的情感与归属的需求再一次缺失,同时焦仲卿的辱骂也没有尊重兰芝的人格,顾及兰芝的尊严。
  所以面对曾经的爱人的谴责和嘲讽,兰芝认为简直就是当头一棒。再加之面对仲卿“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的以死相逼的话语,兰芝头脑又不清醒了。她再次冲动地做出了“黄泉下相见”的选择。为何说是冲动的选择呢?因为在此之前,任何的痛苦,都没有使兰芝想过自杀。前夫给她的就是指责、威逼,没有任何的体贴、温存,不被人理解,没有心有灵犀,这就说明兰芝的情感与归属的需要再一次缺失。兰芝的心灵再也承受不住这种无端的指控和爱的缺失,在仲卿的死的言语的暗示下,兰芝很容易冲动地萌发并做出死的抉择。
  可能大家心里会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兰芝没有当晚就去死,而是等到新婚之日才兑现了那一冲动的同赴黄泉的诺言。杨朴先生在《男权统治下的女性悲剧—<孔雀东南飞>主题的重新探讨》一文中认为刘兰芝的死不是为了爱情,而是为了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她是以死告诉焦仲卿,告诉她周围的人,她不是那种为了“高迁”和“日胜贵”就抛弃了爱人、背叛了爱情的女人。
  我认为,一切行动都要从它背后所蕴含的心理因素进行分析。
  弗洛伊德提出过一种关于死亡本能的观点。他认为:人类本身包含着某种不可控的紧张,“死本能”也是人类特有的内驱力之一,可以解除这种内部的紧张,恢复平静。其作用是把复杂的有机体推向死亡,回归到生命早期的无机状态。根据这种理论,兰芝在新婚之日的自杀就有了可寻之迹。“其日牛马嘶”新婚之日的热闹,刺激着兰芝早已千疮百孔的心,使她的情绪发生了更大的变化,面对新的环境,一种从未有过的紧张情绪就笼罩在兰芝的心头,而她的潜意识中已经有了死的概念(前面说过要“黄泉下相见”),因此受到这种热闹之后的“寂寂”的极大反差的负面情绪的诱导,兰芝就极易产生自杀的冲动。从兰芝有死的念头之后,我们没有看到一个人关心过兰芝,给过兰芝重新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甚至没有人觉察到兰芝有这种死的念头,也就没有人劝解她的那种负面情绪。因此,这时的兰芝还是处于情感和归属的需求的缺失境地,于是,兰芝的自杀行为就完成了。
  综上所述,兰芝这一美丽多才的女子最渴盼的是拥有爱,但是她却没有得到过爱,在焦家,婆婆的不认可和不尊重,仲卿的不关心、不爱护;在娘家,母亲的不体谅,兄长的不理解,使得兰芝的情感与归属需求、尊重的需求都严重缺失。所以才使得她心灵总是那么脆弱,行为处事总是那么易于冲动,才会选择自杀以寻求生命的解脱。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江西省定南县第二中学。

刘兰芝“举身赴清池”的原因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