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言短文一般都是通过叙述一个简单的故事来阐述人生哲理,但短文可以长教,可以采用板块教学法来培养学生语感,同时引导学生深入体悟文本所蕴含的哲理。本文借助一教学案例来阐述板块教学法,通过读来培养语感;通过读来辨析和积累文言知识;通过读来深入体悟文本蕴含的哲理。
【关键词】板块教学法 培养语感 体悟文本
有幸聆听了余映潮老师执教《陈太丘与友期行》一文,使我有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特和同仁一同分享余老师精湛的教学艺术。
余老师的教学大致可分为五个板块(环节),这五个板块始终是围绕“读”而展开的。
一、精彩回放
(一)初读——捕捉文章层次
1.学生默读课文,用声音读出文章的层次感。
学生自读课文尝试解决一个问题:通过朗读来表现课文的两个层次,即课文如何断层?
学生通过朗读课文,理出了文章的两个层次,前半部分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或者说原因,后半部分通过元方和客人的对话阐明寓意。
2.学生朗读课文,要求同起同落——基本读懂情节内容。
(二)细读——品味人物语言,把握文言语感
1.具体指导学生如何品读课文,尤其把握客人的语气变化所体现的感情变化。
师:客人刚开始来到陈太丘家,语气应该如何把握?
生:应该是彬彬有礼的!
师:那该怎么读?
生:尊君——在不?(重音落在尊君一词上)
师:那你觉得读出了询问的语气吗?想想应该怎么读?
生:尊君在不——?(不仅要有重音,发音稍微拉长,因为客人想知道陈太丘是否在家)
师:这时客人是很有礼貌的询问,想知道元方的父亲在不在家。随后得知已经走了便开始由彬彬有礼转为发怒,与“非人哉!”相比要读出明显的情感变化。“友人惭……”就应该稍稍停顿语气放慢。学生归纳出应该和“尊君在不——”类似的停顿,读成“友人惭——”。
2.引导学生反复品味友人语气的变化而产生的由礼——怒——惭这一情感的变化。
3.余老师引导学生通过二人对话进而分析元方的情感变化,这时就要注意元方的语速——由慢到快的变化。
4.学生再次自读课文品味人物因感情变化而折射出的语气、语速的变化。
(三)辨中积累
在此环节出示五个小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再次深入钻研文本。
1.找出两个你认为意思比较难理解的字。
2.找出两个分别表示敬与谦的美字。
3.找出两个同形而意义有区别的字。
4.找出两个字形不同而意相近的字。
5.概括出两个能够表现本文要义的字。
余老师布置这五道题目的用意是想让学生通过自己深入分析文本中的词句进而积累古汉语知识点,这就是一种自我探究在文言文学习中的运用。学生群策群力几经推敲才找出:
生1.“相”“委”两个字该如何理解?
生2.“尊”是敬词,用于称跟对方有关的人或者事。“家”是谦词,对别人称自己亲属中年长于自己的人。
生3.“君与家君”中的“君”字是同形而意义有别。
生4.“委”、“舍”两个字形不同而意相近。
生5.两个表现要义的字:“信”、“礼”。
余老师围绕这五个小问题略做分析,语文教学始终抓住语文知识的积累,而且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老师只是起引导作用。
(四)品中晓意
此环节余老师出示三小题让学生品味文中词句:
1.从文中的一个字或者一个词你读出了什么?
2.从文中的一句话你读出了什么?
3.从这篇文章你读出了什么?
学生再次进入了细读文本,深挖文章蕴含的寓意。
生1:通过“久”字,我知道客人没有信用,与“家君”形成鲜明对比。
生2:通过“门外戏”的“戏”知道元方是个很活泼的人。
生3:通过客人先“问”次“怒”再“惭”最后“引”,说明客人的感情经过了四个阶段,首先是文质彬彬很有礼貌、次而勃然大怒、进而深感惭愧、最后下车想拉元方的手,说明客人是个很感性的人,一旦发现自己错误敢于承认并能付出行动消解误会的人。
生4:通过“君与家君……无礼”这几句话,我知道元方是个懂礼节、讲道理、聪明同时又是个义正言辞的孩子。
生5:通过这篇文章我读懂了做人要讲“信”,同时要有礼貌、要严格要求自己,切不可因凡事没达到自己的期望值就勃然大怒,要学会讲“礼”。
(五)议中升华
此环节余老师出示议的要求:说说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生1:从开篇的“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这两句话我知道这是个叙述式的寓言故事。
生2:这是一个开门见山式的故事。
生3:本文是篇“有详有略”式的故事,文章前半部分是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所以略写,后半部分是文章的精彩部分,重点笔墨写二人的对话。
生4:这是一个很值得品析的故事,文章很短,但三言两语式的人物语言描写就勾勒了客人经历了四个情感阶段,很耐人寻味。
余老师肯定了大家的看法后也谈了谈自己读后的想法,他说“这是一个一波三折的故事,我们今后写作文也要学会运用这种方法;这是一个戛然而止的故事,元方头也不回的就进门了,那客人到底怎么办呢?不得而知;这是一个运用了虚实相间写作手法的故事,文中虚写陈太丘;这是一个关于守信重礼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品行修养的故事……”。(学生齐读课文结束此课)
二、教学赏析
纵观余老师的教学过程,我们能清晰的看到以下教学艺术:
(一)培养语感是余老师教学的第一亮点
著名语感学研究专家王尚文先生在谈到语感素质时认为:所谓语感素质,就是指语言图式在主体对象化于言语作品,即同化和顺应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广度、深度、美度、敏度。我们通过余老师的精彩展示似乎也可以或多或少找到这其中的影子。
1.初读文本划分层次——把握语感的广度
余老师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后安排学生初读文本然后试着划分两个层次,这其实是就王尚文所提出的语感素质中的广度而言的,王先生认为:广度是指语感所能把握的言语对象量的多寡,面的宽窄。余老师引导学生自读文本划分层次,其实就是要求学生对文本进行量的把握,一段文字到底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这是学生整体感知文本的第一步,也是初一学生很难把握的一步。看看这段文字到底该到哪里断层比较好,这没有良好的语感素质是很难驾驭的。文本的信息把握好了,自然为后面深入分析文本、人物情感变化提供了抓手。余老师在引导学生品读文本时还要把握友人由礼——怒——惭这一变化过程所体现的语气、语调、语速的的变化,应该是就语感的广度而言的。
2.细读文本品味语言——把握语感的深度
余老师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品味人物语言,“尊君在不?”怎么停顿?如何把握语气语调?这是需要学生好好玩味的,品出了这一点学生自然就得出客人的彬彬有礼在先这一结论。王尚文认为:深度是指语感对某一言语对象的形式与内涵感受的深浅程度,是指质的高低。余老师通过“不”字到底该用什么语调去读这一形式来揣摩人物语言内涵所反映的感情,可以说是体现了语感的深度。随后的“非人哉”、“友人惭”等的读法无不体现余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品味人物语言朗读时该注意的形式来揣摩语言背后的内涵。
3.人物语言对比——把握语感的敏度
余老师在引导学生分析人物时就是通过二人语速对比来分析的,友人由“礼——怒——惭”这一“一波三折”的变化语速必然是先慢后快再慢的,元方的“君与家君期日中……”这一段话显然应该是先慢后快的,因为到后面元方认为面对的是个无信无礼之人自然就几乎到了“骂”的地步,自然语速就要快,余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对比二人的语速变化从而把握人物的情感变化,应该可以用语感敏度来解释。王先生认为:敏度是指语感图式操作言语对象的效率,首先是与之相应的语感图式的检索速度,同时也是同化顺应的速度。余老师这样做就是要引导学生快速把握两人语言所折射出的情感变化,通过语速快慢的变化把握人物情感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