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1年第7期 ID: 134554

[ 刘云霞 文选 ]   

让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亮起来

◇ 刘云霞

  【摘 要】在新的技术条件下,计算机网络技术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拓宽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并增强自主探究意识,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优化作文教学等,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用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形成优势互补,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关键词】语文教学 网络资源 创造思维 审美能力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建立互补互动的资源网络,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堂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每位语文教师都应该从语文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寻求突破口,努力探索一条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创新之路。在教学摸索中,网络成为我优化语文课堂的触发点。
  一、利用网络资源,激发学习兴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而兴趣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和情感相联系,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网络教学以独特的优势在这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全面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固定模式,具有超时空的特点,学生可把在学校、家庭或社会任何场所获取的有关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通过传输视频、音频、文本等功能,实现网上多媒体信息的传递和信息资源的共享,有利于师生的交流合作,优化学习资源,为教师组织多种教学形式提供了方便。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我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多媒体网络形式开展课堂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我在教学《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能够了解蔡元培的办学方针和巨大贡献,我设计制作了一个以“当年北大”为主题的个人网站,除了与课文有关的内容外,还包含了北京大学的今昔概况、蔡元培其人、曾经任教于北大的文化名人等方面的文字、图片、视频资料等。课上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入网站学习,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通过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激发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更新教学结构,鼓励自主学习
  教学结构是指教学活动过程的稳定的结构形式。网络进入语文课教学后,我们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认知功能、自主探究功能、交流协作功能,创新教学结构,运用“主导—主体”理念,采用“资源利用──主题探究──合作学习”基本模式,再结合传统的教学方法,演绎出灵活多样的方式,如:讲解──展示──讨论──交流;设疑──思考──展示──总结──创新;加上按兴趣重组学习小组,多向反馈,培养合作精神,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发挥创造性等有效地培养学生自己学习意识,习惯和能力。
  例如在《蜀道难》一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三个环节:诵读──研读──鉴赏阅读。第一个环节──诵读:为了创设一个极为生动的情境,激发学习动机,提供丰富的外部刺激,课前我从网络中搜集了丰富的的视频及摄影图片,结合著名播音员的朗诵、符合课文情境的音乐和动态文字,制作了FLASH课件,教学中先让学生欣赏《蜀道难》课件,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诵读,既可以根据网络提供的字词解释及材料进行自主学习,也可以借助《蜀道难》课件进行诵读。此课件具有良好的互动性,学生可选择配图朗诵欣赏或对照朗诵,随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诵读竞赛。第二个环节──研读:首先对上一课时所学内容进行检测,练习在电脑上进行,即时在电脑上判定成绩,即时给出提示,教师可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并可加以个别指导。然后教师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鼓励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互相协作,进行探究性。第三个环节──鉴赏阅读:教师指导学生运用上一环节鉴赏分析《蜀道难》的方法,去鉴赏阅读课件中的“扩展阅读”,分析其写作特点、语言特色,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等等;同时完成课件中的对应性训练题。
  三、拓宽信息渠道,培养创造思维
  语文课的特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的目标指向也是现代交际和人文素养。因此它能及时吸纳现代科技,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与网络环境,它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以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进入语文课程,它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和网络的连接,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能组织管理学科知识和各种信息,大大增加了课堂的信息量,实现了课内外的沟通,大大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激活创新思维火花。
  例如在《别了,“不列颠尼亚”》一课中,我设计了如下学习目标:首先是语文知识和能力方面:让学生了解新闻特写的特点,把握文章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写作特点,品味文章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同时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其次,在多学科整合方面,借助互联网资源,让学生搜集关于香港回归的影音资料,回顾那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进一步理解课文用文学性语言再现的精彩画面。同时联系互联网上的相关资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再次,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网上获取知识信息的意识。这样的设计,不但让学生学到了语文课知识,也有了上网查寻语文方面的知识信息的意识,更培养利用多种媒体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把这种解决问题的技能逐渐迁移到其他领域,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
  四、借助网络再现,培养审美能力
  语文课程中特别是文学课程教学中总是通过美的语言,创造美的意境,塑造美的形象来让学生获得审美体验。但是文本这些丰富的审美内涵往往不是非常直观的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需要学生在阅读鉴赏中去思索发掘,作品的语言文字,要还原为读者脑海中的艺术形象;作品的原有画面、情境、意象要衍生出新的内容。许多文学经典已经制作成脍炙人口的影视作品,如果利用这类网络资源,让学生在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借助影视作品的表演和艺术处理,丰富自己的审美想像,还可以进一步对这些影视作品的艺术加工进行评价,就利于学生“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培养自己的审美与评价的能力。
  如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我播放了相关的影视片断。学生借助剧中的场景,充分了解了贾府这个钟鸣鼎食之家的典型环境。另外,学生还能通过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于剧中王熙凤、贾宝玉、林黛玉三个主要人物的塑造发表自己的见解,指出演员表演的不足及其与文本的细微差异。这就使贾府的环境和主要人物在学生头脑中有了鲜活的印象,达到了情节再现与审美能力培养的教学目的。
  五、运用网络优势,优化作文教学
  传统的习作教学很少有师生之间的交流,学生只能在习作交给教师一周甚至更长的时间后,才能获得老师对习作质量的评价。而在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可利用计算机的交互性,给学生提供作文教学的个别化学习,反馈及时。它还可以通过网络媒体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多向主动式信息交流。指导课上不仅当即获得来自教师方面的知识信息,还可以获得网络媒体、学生之间交流的信息,以此调整自己的习作。教师针对学生参差不齐的作文水平,分别给予不同的写作要求和不同的评语,还可把学生的文章展现在所有学生的电脑显示器上,让学生参与作文批改。创设了教学情境,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确立了学生的主题地位发挥了网络技术在教学、交流、反馈等方面的优势,把网络技术作为学习的工具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载体,构建了网络环境下的生生、师生互动学习。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展现个性,在互改、互评、切磋学习的过程中丰富人文素养提高写作能力。进而形成一种风气,一种氛围,一种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自由发展的人文环境。
  总之,利用网络优化语文教学是语文教育的全新尝试,面对这一机遇和挑战我们不能退缩,我们应该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它,学习它,它也必将成为今后一种有效手段在教学中广泛应用。我们有理由相信语文教学改革将会在网络环境下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语文教学也会走进一个新的天地!
  作者单位:河北省廊坊市第一中学。

让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亮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