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摇要】本文熔景物、传说、新貌于一炉,借桥的沧桑之变,为家乡传情写照。不仅表现家乡景色的优美和泉山桥历史的悠久,更是赞美家乡人民的英勇和无穷的创造力。感情深挚,语言优美、明快、流畅,绘声绘色,全文充满了诗情画意。
【关键词】沧桑 质朴 泉山桥
这是一座小桥,一座用黛青色花岗石砌成的小桥,当地人称她为泉山桥。她位于武汉南部90余公里处的咸宁市大幕乡泉山口村最南部。
她没有显山露水的张扬,质朴地蛰伏在一个小小的盆地里。四周山峦起伏,万顷茂林,苍岩接天,幽壑垂岚。一条小溪和一条小河在桥南侧交汇。过往行人或空手或挑担者,大都要在桥头边歇息。偶尔碰到一起,抽支烟拉拉家常。天长日久,小桥成为山里人的“驿站”。特别是酷热难耐的夏夜,这里又成了人们消暑纳凉的露天“沙龙”。陆续到此的人们,掬一捧清泉,谈古论今,往往要到北斗西移、河风乍起之时,才会兴尽而归。
路人立此远眺,一条小河就像一根轻盈的玉带从桥下飘过,南边的小路沿河边爬过来,是小桥背负它渡过小河,接上北边的绿草岸,又远远的奔向远方。这里:杨柳飘绿,夕阳的余晖送走归鸦,沿着河边,三三两两的是一些傍水的人家。此情此景,你一定在心头涌现出“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情画意。
童年少年时代的我与这小桥结下了不解之缘,我曾在这里迎朝阳,看晚霞,送夕阳,数繁星,沐山雨,栉河风。也曾在这里听松声,听竹韵,听禽鸣,听虫叫。耳目的供养,尽善尽美,让我十足享受了青山绿水的雅趣。
泉山桥,顾名思义,离不开千百年来人们关于泉的记忆……
泉,位于桥北侧小河的沙滩上。富含多种矿物质,是天然的矿泉水。她“不以旱涝而消长”,水位常年如一,流量稳定,人们不需借助任何绳索扁担之类的工具,只需弯下腰去,就能舀起清凌凌的水来,千百年来她就这样滋润着十里八乡的山里人。
夏天,泉是满的。人们择石为凳,随处可憩,或三五成群,或独自一人,脱履挽裙,随意的让清凉的泉水涤荡胸怀,沐浴双脚,或在此接饮,捧一口品尝,清凉透心,顿感暑气全消;孩子们提瓶挂网,在周围的泉水中捉鱼嬉戏,洗脸濯足,亦可掬水自饮,尽得泉水之趣。
冬天,泉是温的,寒天水汽蒸腾,像云雾一样,笼罩着轻纱似的梦。当地人或浣衣,或洗菜,或淘米……感受着天然温泉的暖意。
小桥建于何年,未作考证。但知道小桥曾有过的传说——
很久以前,泉山口(当地的一个自然村)因有山有水,且处于两山之间,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吸引了南来北往的客商,于是它就有了“小汉口”之称。这里遍布着米行、磨坊、纸坊、当铺、钱庄、鲜货庄、干货店……是极为繁荣的商品集散地,因一条小河横穿南北,给商品交易带来不便,于是汇集于此的各行各业集体出资修建了此桥。
物换星移,泉山桥历经风雨镌刻了大山的不同岁月,小桥传承着曾经有过的故事……
那是在山村沦陷的时期,日寇的屠刀向善良的人们举起,日军所到之处烧杀掠抢,无恶不作,据说仅在一年之内,小小山村大火熊熊燃烧达七次之多,每次尸陈原野,血流成河。日军的暴行激起当地民众的愤怒,许多仁人志士,爱国青年自发组织起来英勇抗敌。当时的小桥南岸地势险要,森林密布,英勇的泉山人以茂密的森林为屏障,以土铳、长矛、大刀为武器,经常出没在深山老林中,与日军展开了殊死的搏斗。日军从此处南侵的企图多次在泉山桥前被粉碎。古老的泉山桥见证了泉山人威武不屈的硬气和真诚炽热的爱国情怀。
随后,在被贫穷、愚昧包裹着的年代,人们唯一依靠的是先辈留下的连绵的森林。因而,一时间,林木被盗严重!
当时,小河的南岸未通公路,林深草茂,山道陡峭。要想到小河南岸盗伐林木,泉山桥成了唯一的路径。于是一场保护森林和盗伐林木的斗争在小桥上得以上演、升级。斗争的结果是盗伐者在此纷纷“落马”。
接下来,在特殊的经济形势下,开始了采伐林木大炼钢铁。两岸青山绿色渐渐被抹去,一片枯焦裸露,泥沙俱下,小溪河流泛着黄水,甚至时时断流,经常有人站在桥头等啊,盼啊。想再一次看到那股清澈的河水……
是改革开放的潮流沿着这条河有力地敲打着两岸。久居大山深处的人们耐不住寂寞,不甘落后,一拨又一拨涌向小桥,从桥的这边走向那头,走向沿海、走向边关、走向斑斓的世界:工厂、公司、市场、高新区、商贸区……
几经风雨后,这些走出山去的人们揣回了票子,更主要的是他们揣回了高科技、经济信息,揣回了资源优势、市场经济等概念,带着改变山区面貌的勇气和力量又回到了小桥边。泉山人第一步就是挥动大手笔,开始了实施荒山秃岭变美景的工程。租赁承包,挂网喷洒,大窝整地,规范作业……昔日一度荒芜的荒山秃岭被彻底唤醒:曾经匆匆而过的小鸟停下了脚步,多种高产速生的名贵树种在此扎根,那久违的潺潺流水汇成了一股清流传递着新的福音。
沉寂的山沟掀起了大浪,小桥更显繁忙,使命更显艰巨,一头挑起沸腾的山沟,一头连着挺进的世界,用她坚实的脊梁托出了一片片绿洲,托起了泉山人的潇洒与富足。他们又开始了第二步、第三步……去谱写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华章。
作者单位:湖北省咸宁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