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语文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仍然占着主导地位,这就造成了事实上的对话与主导的矛盾。本文深入分析了矛盾产生的原因,论述了如何解决这一矛盾。
【关键词】语文教学 对话 主导 矛盾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学中师生间的平等对话是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前提条件。这就要求既不能一味地以教师的教学为主,而忽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也不能毫无限制地让学生随心所欲,而忽略了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一稳定教学秩序的必要因素。因此如何使师生间进行平等的对话成为很多教师探讨的话题。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非主导因素,语文教学的方式变成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基础上的师生平等对话,这就造成了事实上的对话与主导的矛盾——按新课程的理念,教师应该让位,但事实上还是占着主导地位,以及学理上的对话与主导的矛盾——是否一定要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
从事实上看,当前语文教学中对话与主导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当前的教育体制规定了语文教学的依据是教材,教材解读的依据是教参,反映教学成效的依据是高考、中考等一系列考试,语文教学必须跟着教材和教参走,跟着高考、中考等考试指挥棒走,因而语文教学想脱离主导是不可能的,大概能够让教师怀想非主导、纯对话的美好前景的,是那么几堂表演性、演绎性的公开课。然而,同样是事实层面的,对话潮流浩浩荡荡,语文课堂上没有教师敢公开反对对话,最多是近乎哀鸣的“当讲还得讲”。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形成了对话与主导并存的矛盾局面,其最突出的表现形式便是教师主导下的师生对话。
从学理上看,主导就必须消失吗?从事实层面看,存在未必是合理的,但存在的我们不得不探讨它存在的理由。从教学传统看,一种与非主导、纯对话相适应的教学意识还没有形成。因此,从教学意识看,教师无法承受“非主导、纯对话”。从运作的角度看,我们还没有建构起支撑与制约“非主导、纯对话”的运行机制。如果教师不主导课堂,那么什么可以主导师生对话呢?泛人文主义教育的泛滥,已经警示我们,如果没有内在的主导,假“对话”会泛滥成灾。如果师生对话中,教师说对就对说错就错,真正的对话就根本不可能存在,结局只能是教师“训话”,主导权还是在教师手中。这是当前的课改没有扶植起真正的对话教学的根本原因。
从原理上看,非指导性教学与人本主义教育观是一致的,非指导性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提升主人翁精神,尤其是在学生主体地位受到强烈压制的情况下,来一点师生平等对话,会给人面貌一新的感觉,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课堂教学都要去除教师的主导地位与主导作用,教师主导下可以对话,教师非主导并不一定就能对话。当前的环境下,我们更看重的是一种主导师生平等对话、非教师主导的内在的人本精神与机制的建构。我们必须要让学生明白对话是有共同规则的,那就是“有理有据”,根据这个规则,师生之间可以相互批评指正,这样对话才能非教师主导又能真正成立;我们还必须让学生明白语文课堂教学对话是受文本限制的,必须依据文本达成师生生活体验与语言文字的相互转换生成,这样对话才能有利于语文素养的发展。
到了高中,学生有了更多的自我思考,他们常常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抱着支持鼓励的态度来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我们要多加肯定,在肯定他们的同时实际上已经将学生很好地带到课本中去了,这对后面的讲课是很有帮助的。所以说师生间这种平等对话的方式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热情,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对师生双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要努力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教师也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应变和掌控能力,因此教师平时就应该注意在教学过程中提倡学生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准备与期待、阅读欣赏与质疑、阅读反思与批判、语文实践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质量。同时,教师必须做一个忠实的听众,也要做一个出色的主持,学会与学生沟通交流,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把握课堂,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引导。
总之,师生间的平等对话是课堂教学质量的保证。
语文教师应该控制自己在课堂上少说话,这主要是为了适应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性质。第一,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调学生对文本的内容主旨和写作方法提出自己的认识和分析。第二,语文教学是说与写的双面结合。第三,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人文性,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即生活,学习语文也就是学习怎样去生活,怎样在生活中健全人格,磨练性格。
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跃起来呢,畅所欲言呢?师生关系或者说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教师采用什么方式引发学生表达自我至关重要。
一、永远不要以为自己比学生更高明,课堂学习是师生共同学习的过程。
教师如果真正意识到这一点,就会有意识地在课堂上少说一点,多听听学生的了。就语文教学而言,教师对于文本的理解只局限于个人,对于一篇文章细枝末节的关注是极为有限的,如果发动全班学生共同发掘文本,这肯定比教师一个人的理解要全面和深刻。教师应该经常在与学生的共同讨论中对所教的课文(即使是已经教了多遍的课文)产生新的认识,在课堂上完成第二次备课。要达到与学生共同学习的目的,教师就必须言行一致,有时教师在课前会说:“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而实际上一节课也没有给学生自己学习的机会,长此以往,学生就不会再有兴趣与教师共同学习了,他只愿意被动地听,因为那样更省力气。所以教师不妨经常在学生面前展露自己的“无知”,诚恳地希望学生能帮助自己,能让学生自己完成的决不代劳,让学生意识到解决问题是他们自己的事而不能完全依赖老师。
二、课堂气氛的和谐取决于师生关系的融洽。
每一名教师都希望学生有兴趣有耐心去探讨自己提出的问题,这决不能仅靠课堂上几句表扬就能实现,功夫应该放在课后。如果我们能在“亲其师”的“亲”字上多下点功夫,对于提高自己这门课的教学成绩是大有益处的。所以教师应该一直把让学生喜欢自己(当然不是讨好学生)作为除了备课之外的另一个重要任务来完成。
三、教师应把塑造学生性格放在第一位。
我们在新课改中追求的是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是学生的踊跃参与,教师不可能只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几句,就能使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发言了,课堂上几句简单的鼓励并不能创造持久热烈的课堂气氛。经过这些年的教学实践,我深切地感到,教给学生做人比教给他们知识更重要,这与是否是班主任无关。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正是他们每个人性格的精确折射,为什么有的学生不愿与老师呼应,不愿当众表达自我,为什么有的学生不愿与小组同学合作,不愿与其他人竞争,为什么有的学生没有自己的见解,喜欢人云亦云,为什么有的学生几次答错就再提不起兴致继续学习,这都是自身性格的写照。教师期望学生在课堂上有良好表现,就要首先期望他有良好的性格。塑造性格的过程绝对是漫长而且艰难的,但这会使学生受益终身,这比简单的表扬更能赢得学生对教师的尊重。教师应经常见缝插针地对学生进行点滴渗透,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活教育,利用语文课本、中外名著、《读者》等书籍和杂志,摘录、随笔、剪报、手抄报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对美的事物的感受能力,培养学生热情、乐观、积极向上、坚持不懈的精神品质。这样,他们在课堂上会有强烈的表达自我的欲望,与他人交流的欲望,愿意深入地思考生活,不会因为出现一点困难就停滞不前。真正做到使学生乐于自主学习,善于自主学习。
★作者单位:广东省五华县安流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