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语文课堂应注重人文关怀,对学生进行情感塑造,净化学生的心灵。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关怀生命,关注生命个体,更新教学理念;用情打动学生,呈现精彩的课堂;延伸拓展教材,体现互动的课堂;阅读经典,提升生命品位。
【关键词】语文教学 人文关怀 生命个体 情感熏陶 阅读经典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具有工具性,它同样具有人文性。”语文是知识的载体,传统的语文强调它的工具性。而新课程下的语文则更注重它的人文性,认为它是一种人文的关怀,一种情感的塑造,一种心灵的净化,一种生命的滋养。那么,在语文课堂这片心灵的土地上,我们如何才能去开垦我们生命的绿意,如何才能去滋润丰盈我们学生的心灵的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关怀生命,关注生命个体,更新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生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每一个学生,尊重个体生命的需要,让学生在广阔的天地里,在更高的生命层次上积极主动的发展,这是时代所赋予的核心内容──主体精神。语文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关注生命个体,就是课堂上师生心灵平等的对话。“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激而发灵光。”语文教学过程就是一个“物我回响交流”的过程。这是精神的自由交流,是思想火花的碰撞。在对话中体验人生的种种况味,激发学生的情感渴望,点燃学生的心灵火花,让语文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心灵鸡汤。语文教学的对话,其实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一种精神上的沟通。通过对话的相互作用,让学生达到实践语言、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的目的。
关注生命个体,就是在课堂上让学生彰显个性。语文本身就是自由精神的载体,那么语文教育的过程,应该是学生感悟并舒展自由精神的过程。《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审美的乐趣。”因此它要求尊重个体、高扬个性,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
二、用情打动学生,呈现精彩的课堂
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有生命的,有感情也有爱的。“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课堂上打动学生的是情,感染学生的是情,震憾学生的依然是情。可以这么说,没有情感的教学是不吸引人的教学。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出发,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列为课程目标之一,更可见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比如在一次作文课的训练中,让学生以“亲情”为话题写篇作文。有些同学犯难了不知从何谈起。我就趁势把学过的古诗词引来,让他们体验古人的人伦情怀,借此打开学生心扉,感悟亲情的可贵。
如孟郊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白居易的“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都显示了在佳节时对亲人的深深思念之情。杜甫写过一首《月夜忆舍弟》,抒写了对亲人对故乡的苦苦思念:“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一生颠沛流离,曾苦苦悲吟“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张籍的《秋思》是这一类诗中的名篇:“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在这情感的酝酿和蓄积之后,我再引导学生去分析话题,确定立意,构思框架,学生显得驾轻就熟。可见情会直接感染和打动学生,从而使情感得以升华。可见作文的课堂教学也是可以由情导入,打开学生的心扉的。
三、延伸拓展教材,体现互动的课堂
我们使用教材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对教材有独特的生命个体体验,使教材“鲜活”起来。所以在课堂内将教材延伸拓展,可以让教材“鲜活”起来,可以替阅读传神。将教材延伸拓展可以从话题、情感、作家等方面进行。
比如以话题互联为例:在教学第四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一文时,为了让学生能对爱情有一个深层次的体会,我就穿插了以前学过的歌颂爱情的诗词。如白居易《长恨歌》中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柳永《蝶恋花》中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还如李清照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
另外我还把第三册《诗经》三首中的《卫风·氓》、《邶风·静女》、《孔雀东南飞》、《琵琶行》、第四册的《长亭送别》等文互联为“中国女性爱情观之思考”,让学生感受人们对自由美好爱情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对扼杀自由爱情的邪恶势力的诅咒和控诉外,进一步深入思考,中国女性对待爱情其实有着“等待”的情怀和意识,而大多时候,女人的等待的结局是背弃与绝望。而在男权主义的价值体系下,女人的等待似乎被神圣化和道德化,所以中国大地上有不少有关望夫石的“美丽”传说。如果我们在整体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延伸到舒婷的《致橡树》和《神女峰》,其中的“与其苦等千年,不如在爱人的肩头痛哭一晚”。我想学生会有深刻的体味和感悟,从而有兴趣去感受整部教材,那么,学生与教材的对话就水到渠成。
四、阅读经典,提升品位
经典文学作为中国文化的精髓,是民族精神的源泉,也是语言艺术的典范。如何架设经典与孩子们之间的桥梁,让经典走进孩子们的心中,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去塑造学生的灵魂,我思索着,也努力的在尝试着。
一个人的精神是要有一定的底子的,我个人认为这种精神底子应当是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即给人的生命一种亮色。语文的经典作品是常读常新的,所以我让学生和我一起与“经典”结一段情缘。
我有意识的让学生多接触中国的古典诗词。比如在给学生上曹操的《短歌行》时其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这两句注释里是说用以表示对贤才的思念。但是学生理解得有点茫然。看来仅靠书本上的解释说“青青子衿”二句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原句,这里用了典故,是远远不够的。于是我把《诗经·郑风》板书出来和学生一起欣赏。
《郑风·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我把课文的翻译读给大家听,然后让学生展开想象。接着师生一起用充满诗意的语言来描叙诗中的情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人曹操正是用这句古诗,来表达对贤才的渴求。诗句语气婉转,情味深细,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活动,这也是他原来颁布的《求贤令》之类的政治文件所不能达到的效果。总之,诗人引用古诗自然妥贴,宛如己出,恰到好处地表达了心愿。
作者单位:浙江省临海市杜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