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1年第7期 ID: 134536

[ 刘露萍 文选 ]   

浅谈期望效应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 刘露萍

  【摘 要】期望就是教育者给受教育者确定一个可以实现的目标,并不断鼓励和暗示受教育者,使其增强自信心并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最终实现目标。在教学实际中,我们应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与期望,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期望,从而促使其进步。
  【关键词】期望效应 写作教学 阅读教学 口语教学
  
  期望效应又叫“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叫“罗森塔尔效应”。其关键词是期望和效应。罗森塔尔认为因为教师对这些学生寄予了期望,在教学过程中给予特别厚爱。在教师的期望影响下,学生会产生一种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心理,在这种心理的推动下,他们有了显著进步。这就是期望效应。期望就是教育者给受教育者确定一个可以实现的目标,并以此不断地鼓励和暗示受教育者,使其增强自信心并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最终实现目标。
  期望效应是赏识教育的理论基础,其理论价值远远没有得到中学语文老师们的普遍重视。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实际中,我们应从这个期望效应中获得一些启发,那就是应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与期望。下面结合语文教学实例,谈谈我的体会:
  一、写作教学中用“期望效应”帮助学生调整目标。
  高中阶段,由于学业的压力,写作训练反而被数理化教学冲淡了,如何在紧张的课时中加强写作训练确实是个难题。笔者认为,应该在学生写作水平提高的目标要求上加以改进。“期望效应”在学生写作目标调整上可发挥巨大的作用。
  首先是以欣赏心帮助学生定下初始的目标。学生刚进高一,笔者就拿出刚毕业的、在全国“我爱我的祖国”征文中获奖的两位同学的事例告诉学生:他们曾和你们一样,但通过努力,他们获得全国一、二等奖,你们也一样可以写出成功的作文来。接着请一位同学朗读了这两位学生的作文,强调“信心是成功的第一要素”,并请一位同学点评。笔者在总结中告诉学生,作为中学生,你们已有很多的阅历,你们有自己的喜怒哀乐,爱好、追求和理想,这就是你们的宝藏。那么,拿起你的笔,记录下你的生活、梦想和追求,就是优秀的作文。
  其次是以平常心帮助学生调整目标。高目标严要求是教育中的名言,但它并不适用于每个学生,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平常心对待每个学生,尤其是心理低落的学生。中学生从心理上渴望得到肯定,所以,笔者在给学生作文写评语的时候,多肯定学生的优点。讲评时,不只注重尖子生,而是面对全体学生。中等生尤其是作文较差的学生,他们更渴望被老师认可。所以,笔者讲评的时候,对平时作文较差的学生,努力发现他们写得较好的,哪怕是一句话,一小段,都及时加以肯定、表扬。对较差的习作存在的问题,拿来和学生一起讨论,分析原因,让学生来出谋画策,看如何改进,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实践证明,这样做对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很有用处。如果课堂时间不够,课后找本次作文较差的学生谈一谈,让他们直接从老师这里得到鼓励,同时也得到帮助。
  其三是以肯定心鼓励学生实现目标。让学生能看到写作成功的是,尽力向报刊推荐学生的好文章,或者指导学生参加作文竞赛。高中学生,他们有天生的表现欲,他们渴望成功,渴望得到承认。如果学生看到自己的文章变成了铅字,或者获得各种奖励和证书,那该是一件多么令人激动的事啊。这又进一步激发起学生的写作兴趣。曾有一位学生受到触动后,写下一篇《满江红》,笔者鼓励他投寄到《语文报》社,后来文章发表了。在一次全国作文大奖赛中,笔者辅导的两位学生获得三等奖,当拿到获奖证书时,那几位小作者的内心喜悦可想而知,作文的成功使他们尝到了写作的欢乐。于是真有些一发不可收拾,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创作欲望,从没有把作文当作一件难事。后来一个学生告诉我:“我爱写作,一天总要写几百字,不然就老觉得有一件事没干,不踏实。”写作教学过程中对每一位学生都有积极的期望激发起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阅读教学中创造实现“期望效应”的最佳时机。
  “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环节,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笔者在阅读教学中创造有利时机,尝试运用“期望效应”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阅读课上,笔者在简短的导入正题之后,便放手让学生就他们各自的阅读体验去畅所欲言,而自己则隐退到他们的身后,除了在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上以正确的标尺对偶尔偏离的观点加以校正之外,更重视的是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对学生独特感受和体验的鼓励,对学生精彩发言的赞赏,以及对他们未能深入角度的提示。老师的话要言简意赅,当学生对自己的观点表述不全时,老师便要把握火候,在不打断学生思路和语流的情况下,以简短明快,带暗示启示的语言予以追索;或以简短的鼓励性话语对他们的见地以应和鼓励;亦可以当他们发言的内容芜杂、重点不清时,作些概括,或提出要点,或补上几句,起到点晴作用,当然一堂课难免也有“中场休息”的时候,此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须急速调整思路,发挥幽默激起讨论的兴趣;或期待,或暗示,充分尊重学生作为阅读主体者的地位。
  三、口语教学中用“期望效应”打造学生发挥的平台。
  作为社会交际与职业生涯乃至个人生活的一项基本技能,口才也应当成为学生必备的一种能力,训练和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已成为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更何况,新课标强调课堂上师生双方应在平等的基础上对话交流,通过对话式的教学来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我们的学生还无法用规范的语言大胆清晰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看法,对话难以顺利展开,教学也难以顺利进行。针对高中生独特的心理特点,要打造平台,从训练学生能说、会说、善说的能力入手,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
  首先,就要创造良好的说话环境,鼓励学生敢说。然而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应运用“期望效应”理论要相信学生能说,并在课堂上给他们说话的机会。因此,教师要适时地把“舞台”让出来给学生,从“大胆”“大声”“大方”这一“敢说”的基本程序出发,创造练胆、练大方的说话环境,使学生经受锻炼。学生的“胆”是“壮”出来的,是“斗”出来的。
  其次,选择恰当的方法。壮胆不能光靠表扬和鼓励,还应有具体的方法。在高一新学期开学初,由于是新组建的班集体,还没有确定语文科代表的人选,笔者就举行了一个小范围的班级演讲比赛,以“假如我是语文科代表”为题,让学生全部参加,竞争上岗。起初,学生都很紧张,不敢尝试。在鼓励之下,学生跃跃欲试,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在后来的周记中许多学生写到此次演讲让他们勇敢地迈出了一步,以后他们会更加踊跃地加入到课堂的教学中来。更有一部分同学写到虽然此次没有胆量站出来,但同学们在讲台前的表现深深地触动了他们,下一次,他们一定会挑战自己。由于有这堂课做铺垫,在以后的课堂讨论中,学生发言更加踊跃了,课堂氛围有了很大的转变。由此可见,学生的胆量是完全可以练出来的,根源在于教师是否给他们创造锻炼的环境。
  积极的期望促使人们向好的方向发展,消极的期望则使人向坏的方向发展,人们通常用这样来形象地说明皮格马利翁效应:“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要想使一个人发展更好,就应该给他传递积极的期望,并主动打造帮助学生实现期望的平台。
  新课程主张全面发展观、个性化教学。身为语文教师,就应该充分发挥期望效应,对每一个学生倾注关爱和热情,投以鼓励和赞美,用尽全部心血精心呵护和耐心教育,把希望和爱洒向每一个学生。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浅谈期望效应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