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1年第7期 ID: 134571

[ 王木清 文选 ]   

用教学激情点燃高效语文课堂

◇ 王木清

  【摘 要】教学激情是成就一个好教师并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因素,它源自于教师对职业的信念和对语文的热爱以及对学生的关怀。高效课堂要求教师充分展现自身的教学魅力,营造欢乐光明的教学环境,铸造艺术化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充分享受学习的快乐,维持语文学习的长久热情。
  【关键词】教学激情?摇职业信念?摇教学魅力?摇教学环境?摇教学艺术
  
  教学激情源自于对职业信念和对语文的热爱以及对学生的关怀,对教育充满激情是教师所拥有的最大一笔财富。维持这种激情与他们的职业情感、学科情感密切相关,并与他们提高学生的学业造诣的强烈愿望相关。
  第一,教学激情来源于职业理想及对学习者的情感投人,优秀的教师总是“沉溺”于他们的工作当中,把教育当作一项充满激情的事业。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魏书生、赵谦翔等都有一段为走上讲台而执著追求的感人故事,他们也正是凭借着对语文教育满腔热忱的爱,才能在语文教学上做出非凡的业绩。
  第二,具有教学激情的优秀教师是那些关心学生成长的人,这种关心体现在日常课堂的互动中,体现在关注他们是否幸福快乐而不是仅仅关注他们的成绩是否理想上。爱心带来的激情,可以全天候、全方位地为学生服务,真正实施教师对学生的点拨、引导。一个直面学生精神世界的教师,必然明白自己应该怀抱怎样的激情。因为他们知道没有那个学生是喜欢冷漠和傲慢、羞辱和恐吓的,他们知道孩子喜欢在课堂里的参与感和得到认同的成就感。
  第三,成为一个高效的语文教师需要对语言文字及其依附其上的人文内涵满怀好奇和敏感,这种文化情怀,有助于他们处理教与学的种种问题。夸父追日的神话,牛郎织女的传说,“宁为玉碎”的古训,“敢为人先”的信条,“大江东去”的雄豪,“怒发冲冠”的悲壮,屈原痛彻肺腑的呼号,鲁迅振聋发聩的呐喊……所有这一切,都可能成为开启学生学习激情的金钥匙。语文教师和诗人,异曲同工。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最大特点是:以“情”为基础,重视“感”的过程,追求“内化”的终极目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让学生在强烈的情感共鸣和审美愉悦中受到美的熏陶、情的升华,从而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第四,教师的理论水平、教学实施能力、精深的语文专业知识至关重要,丰富的语文知识和灵活的教学策略能够在不断变化的教学情景中游刃有余。
  充满激情的高效语文课堂就有如下几方面的特征:
  一、施展教师的自身魅力,让学生充分享受语文学习的快乐
  即使在高度统一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政策背景下,每一位教师对教育教学的理解都会有些不同,对教学内容的取舍更是千差万别,语文教师表现得尤为突出。这种不同的理解会造成不同的教材处理方式和不同的教学策略,表现在课堂上就是不同的教学面貌,经过时间的淘洗和经验的沉积,形成别具一格的课堂教学风格,越有教学激情的教师,在教学上越会自我思考,他的教学风格就越是鲜明,或豪情满怀、或小桥流水、或清新自然、或幽远芬芳。优秀的语文老师善于充分施展这种语文教学魅力,引导学生开启智慧,品味文字,在平等的对话中互相启迪,深入思考,这样的课堂远离浮躁和喧嚣,成为学生能够自由呼吸的地方,个性得以张扬,生命得以成长的场所。
  我们在揣摩激情教师的语文课堂艺术时发现,他们无一例外地具有鲜明的自我特色,都善于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丰富而独特的精神世界。
  有一位年轻教师执教《道士塔》,观课者以及学生都被他那富有激情的课堂教学氛围深深地吸引。教师情绪激昂、言语诙谐、表情丰富,举手投足之间彰显着激情和个性的风采,把余秋雨的这篇情感浓郁、思辨极强的文化散文上得有声有色,让学生在极浓的情感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知识,培养了能力,不少学生还因此产生了灵感、创意,进而自觉地发展和运用知识。观课的老师不由得赞叹他那超凡的勇气和独特的魅力,象这样激情演绎课堂的教师怎能不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呢?
  苏霍姆林期基在《和青年校长的谈话》中感喟:“他们的教育技巧的最主要的特征就是表现自我,即把自己的精神财富展示在学生面前。”三味书屋中的先生读书到动情处“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虽然不是在指导学生读书,但是他的充满激情的表现给学生做了极好的示范,以至学生“疑心这是最好的文章”。魏巍小学的老师蔡芸芝是“温柔和美丽的人”,“爱用歌唱的音调教我们读诗”,使学生“直到现在”还记得她读诗的音调,背诵她教的诗。韩麦尔先生在敌军占领祖国后的最后一堂法语课上,“感情激动,连声音都发抖了”“哽住了”“说不下去了”,使平时淘气的小弗郎士也终生难忘。孔子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谈理想,展现了其平等、宽容、大气的大师风范,学生畅所欲言,无所顾忌,课堂其乐融融,如沐春风。普通的老师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知识、能力、手段与策略,优秀老师还展现这些东西背后的精神能量。
  总之,语文课堂一定要摆脱那种平淡、干巴的甚至阴沉的调子,高效的语文课堂总是轻松愉快或激情荡漾的。
  二、营造欢乐光明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自由地感受语文的味道
  课堂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是产生良好情感体验的土壤,决定着课堂效率的高低,夸美纽斯说:“创设一个欢乐光明的教学环境是激发学生兴趣的主要途径。”语文这门感性的学科,对教学环境的要求甚至达到苛刻的程度。因为,语文的味道,实际上就是潜藏在语言文字深层的文化和审美的内蕴。学习语文许多时候需要一种心灵上的沟通和交流,而这种教师、学生、文本之间感情和信息的交流特别需要一种其乐融融的心理环境。
  提出并实践“语文味”的程少堂老师认为,语文课堂应该是师生共同的精神自由舒卷之地。他在执教的《荷花淀》中,再现了这种和谐快乐光明的课堂氛围,他在课堂上展现丰富的人生智慧、丰厚的人文情怀,丰赡的艺术情趣。他把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改写成诗歌的形式,用现代理念来改编小说的对话;当学生诵出艾青的诗“我的眼睛为什么时常蓄满着泪水”时,程老师能够充满激情地应接:“因为我爱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当学生朗诵出《诗经·蒹葭》时,他便深情地吟唱出《在水一方》的歌曲,当学生感觉到环境与人是一种渗透关系时,他能马上给予肯定,引申为中国哲学中的“天人合一”……他的激励使得学生充满自信,他的启发使学生思维活跃,师生情意相通,情感激荡,智慧的火花相互撞击,课堂成为心灵交融的舞台,成为审美创造的文学殿堂。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学生为丰富多彩的智力兴趣和需要的气氛所包围时,当他与周围的交往充满活跃的求知意图和创造性探索时,当他对待知识不是采取消极的而是采取积极的态度时,他才会获得智力的培育。充满教学激情的教师善于根据自身志趣、学生需求以及学习内容利用一定的学习资源,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通过师生、生生互动,帮助学生实现心智发展。民主平等的学习环境,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促进每一个学生都参与活动,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艺术化的教学过程,有利于维持学生语文学习的长久热情
  我们这里说的艺术化的教学过程包括: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张弛有度的课堂结构,热烈有序的对话交流。富于教学激情的老师,总能挥动灵活丰富的教学策略,课堂面目不断推陈出新,使学生在富有创造性的教学过程中感受创新带来的学习乐趣,并持久地保持这种热情。语文界前辈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真正掌握一种教学法的教师,他是会随机应变的,他的教室是生气勃勃的。……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
  当然,在教学方法的创新上努力追求,是为了更有效地实现教学内容,正如巴班斯基在《中学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说的那样,“是教学目的和内容‘选择’方法,而不是其相反”。如果把合宜的“内容”和适宜的“方法”看成是一件事,也是可以的。G·J·波斯纳就是这样认为的,他指出:“课堂活动可以指师生的课堂活动,也可以指活动的内容。因此,教学活动既可以从师生活动的形式,也可以从活动的内容来描述。前者一般称为‘教学方法’或‘方式’,后者称作‘学科内容’、‘课程’或‘教学内容’。”
  网上流传着《黑头发,飘起来》的作文教学课,教学流程巧妙,课堂气氛热烈,师生互动充分。执教者模仿“实话实说”栏目主持人崔永元,让学生扮演为嘉宾和现场观众,一起来讨论“长什么样的头发”这样一个很现实又很时髦的话题。学生敞开心扉,畅所欲言。从头发的颜色说到生活的变化,从生活的变化说的文化的多元,最后归结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继续和发扬上。师生讨论的各个环节围绕、指向核心教学内容——作文内容来源于生活,文章是作者思考的结果。执教者善于运用设问、悬念、铺垫等手法,使课堂呈现出起伏、急缓、张弛等变化,高潮迭起。
  作者单位:广西特级教师工作坊·苍梧县中学。

用教学激情点燃高效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