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1年第7期 ID: 134577

[ 叶琴 文选 ]   

一声“狼嗥”的启示

◇ 叶琴

  【案例背景】
  苏教版必修一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按“谛听天籁”、“感悟自然”、“湖山沉思”的思路分成三个板块,主要学习方式是文本研习。教学以文本体验为基础,通过文本研习让学生体味自然,热爱自然,提高对自然的审美观照能力。板块一“谛听天籁”主要体现对自然美本身的注视,教学时要突出对文章本身审美韵味的把握;板块二“感悟自然”侧重于面对自然景物,抒发人生感悟,是前一个板块的进一步深化,要让学生体会到大自然对丰富人类生命体验的重要作用;板块三“湖山沉思”表达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思,与前一个板块相比又进了一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潜心涵泳,深入体察,体味课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哲思。
  “像山那样思考”是一种诗意的表达,在教学同题散文《像山那样思考》时应让学生明白其含义是什么。具体教学可以在那一声狼嗥上做文章:一声狼嗥,为什么只有山能够听得“客观”?由此出发,通过不同“听者”相关言语的比较,触摸字里行间所浸润的作者的忧患意识和对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的思考。基于此,本教学案例引导学生沿着作者设定的切入点去体会作者的忧患意识,并且结合生态保护的现状,将“像山那样思考”这个话题适当延伸到文本之外,告诉他们人和自然有丰富的关联方式,人们应该享受自然,融入自然,保护自然。
  【教学过程】
  教师做好课前预习指导工作,鼓励学生感知文本,疏通字词,了解奥尔多·利奥波德及《沙乡年鉴》,并通过网络了解我们的生态环境现状。
  一、导入课文:
  诗人郭小川在《致青年公民》中写道:不逊的长江,将因你们的奋斗,绝对服从。显然人类在不断的奋斗中把长江也就是自然当做了对手来看待,要让她驯服为人类所用。我们人类是地球上最高贵的,一切要服从人类的需要,自然必须服从我们,我们要征服自然。这种想法合理吗?我们究竟该怎样对待自然界的万物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来学习《像山那样思考》。
  二、研读探究:
  请学生仔细读1、2两段,思考问题:作者以一声狼嗥开篇。对于这声狼嗥不同的生物都有怎样的反应?他们的反应和一座山的反应有什么不同?
  学生边读边思考,讨论交流。一学生回答说:第二段连用了五个“对……来说”,用排比句式写出了5中不同的生物对狼嗥的反应。
  教师:点出排比修辞很好,那具体不同的反应是什么呢?
  那个学生继续:对于鹿,狼嗥是死亡的警告;对于松林,一场厮杀即将上演;对于郊狼,是讨得残羹剩饭的允诺,要彻底清扫战场,丁点都不浪费;对于牧牛人,狼将威胁牛的生命从而带来牧牛人金钱损失;对于猎人,是用弹丸猎狼的号召。
  教师:简单地说,这部分反映了一个生物链。作者将一种深刻的自然生态问题以极其形象而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述出来,引起读者的关注与思考。作者进而指出,在浅层的希望和恐惧之后,还有更深刻的、只有这座山能听懂的含义。因为山长久地存在着,从而能客观地聆听狼嗥。(学生有一起回答出山的长久与客观。)
  教师:文章往下还写到了一般不能辨别其隐藏含义的人对这声狼嗥的反应。相对山思考问题的深刻、长久与客观,作者写了“我”对狼嗥的理解。请同学们继续阅读文本3—6段,找出“我”想法转变的过程。
  学生浏览文段,思考交流。一学生答:一开始“我”和那个年代里的所有人一样,肆意地猎杀和破坏。后来看到一只狼垂死时眼中闪烁的绿光时“我”才有了新的启示。
  教师:说得很好。结合语句“我总是认为,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来说的更具体些呢?
  学生:人们认为狼是坏的捕食者,吃掉了对人们有用的弱小的鹿,减少了猎人的收益,杀掉狼是有益无害的。
  教师又问:“在这双眼睛里,有某种对我来说是新的东西”中的“新的东西”又是指的什么呢?
  学生思考,纷纷发言:“是不是有一种歉疚感?”“人总担心被狼伤害,于是无情地猎杀狼,这和狼嗜杀的本性有什么不同呢?”“我觉得可能有对幼狼和垂死的老狼的同情。”
  教师:对,有对狼的负罪感。我们憎恶狼,是因为它伤过过人类;我们总讲人类有情,有怜悯之心,但我们伤了多少只狼呢!请看课文7-9段,归纳一下狼被消灭后出现了什么情况?
  学生浏览课文,迅速说出“鹿群壮大最后饿死”、“破坏的草原很难恢复”、“牛群吃光了草使得山光秃秃,于是有了沙尘暴、河水泛滥。”
  “‘那河水把未来冲刷到大海里去了’怎么理解呢?”教师接着发问。一学生答:“过多的灾难使人类看不到未来。”
  教师小结:“理解得很准确。在记叙狼被猎杀的命运以及狼被消灭以后留下的生态恶果之后,同学们渐渐能够意识到,狼的嗥叫声中饱含了丰富的生态价值和生命意义。狼的消失,草原和高山植被的被破坏和退化,不正反映了自私的人类为了所谓的物质文明,付出了生态环境恶化的巨大代价?保护生态平衡刻不容缓,否则人类将失去未来。世间万物应该是平等的,要相互尊重。可悲的是:对于这一点,只有大山明白,却极少为人类所领悟。人类要向山学习,思考问题要深刻,从长远出发。”
  请一学生朗读文章最后一段。一起听朗读并思考“我们这一时代的和平”中的“这一时代”去掉可以吗?为什么?
  学生读课文,思考后回答:“不能去掉,因为作者用‘这一时代’强调我们用各种各样的手段奋斗换来的安全只是暂时的。”
  “对。由暂时的安全引出后文的结论:太多的安全可能产生了长远的危险。这句话怎么理解?能不能扣住文本举例说明?”
  看到学生有点疑惑,似乎对这个问题不够明了,教师接着引导:人类获得了暂时的成功和安全,却留下了一个伤痕累累的地球。这就要求我们能够更长远地来思考问题,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如果不能像山那样思考,会带来什么危害?除了文中所讲的,你关注过我们的生态现状吗?
  学生小组讨论,谈到的话题主要有:水质污染、全球气候变暖、南极企鹅的北移、北极熊的消失、地震频发、“天坑”频现、新的病种出现并迅速蔓延……回答的结语一般都表达“人类为追求物质进步,严重地破坏了生态环境”这层含义。
  “不错,同学们都能说出周围发生的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表现。如果能对其中例举的某两条甚至多几条有更深的了解就更好了。”
  “接着再来看看文末用破折号连接的两个分句。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又该如何理解?”“同学们可以发挥一下想象,荒野中万事万物都是怎样的?”
  学生互相交流。一学生答道:荒野中的事物都是自由自在的,生物链未遭到人为的破坏,应该说很和谐吧。
  教师补充:荒野是人类文明未曾涉足的地方,存在着一种自足的健康的生态系统,有着天然的活动规律和生存法则。这些对于高度发达的人类文明来说,具有不可忽视的警示和借鉴意义。这就是狼嗥的内涵,也是作者充满生态忧患意识的大声疾呼。
  “最后我们一起来审一下课文的标题,是谁要像山一样思考?思考什么?相信答案呼之欲出。”学生都抢着答“人类要思考怎样正确对待自然”。
  教师总结:人们追求物质建设固然是很好的,但必须心装自然,切不可以牺牲自然,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应把自己看成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是大自然生态链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同万物的关系和山同万物的关系没有什么区别,彼此之间都是平等的。做到了“像山那样思考”,善待自然万物,就达到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较高境界。我们应该自觉地树立起生态保护意识,树立起平等对待一切的思想,学会像山那样去思考,使这原本已很脆弱的伤痕累累的地球,不要再继续受到伤害。这样才能更好地享受自然、融入自然。
  【案例反思】
  上这节课之前我准备了不少材料,决定是要从那“一声狼嗥”出发读出自然万物不同的反应,作者认识转变的过程,中间穿插几个关键句的理解,从而表现出人类文明对自然的破坏、山思考的深刻内涵、作者内心的生态忧患意识,;实际上课堂还是能基本完成教学目标,实现了我的教学构思,并且体现了这个专题的精神内涵。
  导入本课时,引用郭小川的诗句后提出,“我们究竟该怎样对待自然界的万物呢?”能很好地让学生明白文章的主题与保护生态环境有关。然后在学生回答“新的东西”时处理不够全面,我总有点归纳不全、新旧观念混淆的错觉。再是在学生讨论周围的生态现状时发现他们只能说出只言片语;比如水质污染具体有哪些地方,怎样表现,什么危害,个别学生能交代一点点。这样下去,学生用以丰富习作的素材就欠缺很多,教师应该想办法在这方面多下功夫,督促学生多看多记。课堂中间穿插的几个关键句理解尤其是“荒原”句在学生那里反应不够好,平时授课还是要思考如何加强对学生思维的引导。就因为学生了解的少,教师又引导不够深入,激发学生思想的火花就不够多,所以课堂上学生说的还不够多,主体性与个性没有充分显示出来。这也是我一直在探索,改进的地方。
  从肆意猎杀与破坏到保护环境,作者的这一思想转变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但对自然万物是平等的观念的理解存在一定障碍,这还需要补充讲解。这也给了我一个启示,以后再讲思想性强的文章前必须让学生吃透文本,尽可能地给学生多了解作者及其主要思想。
  通过本课的设计讲授,我认识到在很有限的时间里要对文本进行深入探究又要突显新教材的创新编排有一定的困难。对文本的探究耗时不少,因此课外延伸内容有限,没有很好地把专题三大板块有机连接,今后要更好地寻求两者的结合点。本来有准备多媒体显示一些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图片、文字介绍以及公益广告,但都由于时间的缘故没有派上用场,实在有些遗憾。
  作者单位:浙江省瑞安市第八中学。

一声“狼嗥”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