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古诗词鉴赏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也是高考语文的重要内容。本文以教学实例入手,对古诗词教学的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 朗诵 背诵 想象 玩味
古诗词是中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高度概括的文字,丰富的内涵,可以说是民族文化的瑰宝。中学课文中辑入的古诗词更可谓诗中精品,而且,诗歌鉴赏也是高考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做好诗词鉴赏的教学工作,意义重大。下面结合我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古诗词教学的一些方法。
一、反复朗诵,探究古诗词之情感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由此可见诵读是培养感受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诵读是进入古诗词意境的入口,是打开体味诗词情感大门的钥匙。在古诗词教学中,要尽可能让学生多诵读,通过诵读去体味古诗词中的韵味,在诵读中品味古诗词的情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诵读,让学生放开朗读,尽情投入;让学生在朗读中把握古诗词的节奏;让学生在朗读中溶入感情,读出作者要表达的情感,领悟诗歌的主题思想。在不断的诵读中,学生定能增强对古诗词的感悟。
前些年,语文教育重析理,轻吟诵,讲求讲深讲透,“析细析微”,学生吟诵的功夫太少,多数学生对于课文只是看看而已。偏重了内容和理法,丢开吟诵,这种方法用来教文学,尤其是诗词,简直就是大错特错。吟诵法是我们民族语文教学自家的“看家本领”,对于诗词,只有反复吟诵,那文句,那意境,才会萦于心头,如发于己心,如出于己口。
吟诵诗词要得法,慢慢读,重品位,适当延长某些字的读音;注意适当的节奏、速度、轻重、表情;注意采用个人读、齐读、分角色读、分组读等多种样式;注意采用音读、意读、情读、美读等多种形式。通过诵读,领略诗词意境的韵味、气势、情致,陶冶情操。
二、唱歌背诵法
古诗别称“古诗歌”,大多节奏感强,有一定韵律,古人就有唱诗的习惯,何况演唱诗歌在当今流行乐坛上已不足为奇,《静夜思》、《虞美人》等都已谱曲传唱,著名歌手王菲的一曲《但愿人长久》更为乐坛名曲,让多少歌迷争相传唱。古诗教学中背诵是一难点,课堂上“放羊式”背诵单调无趣,学生好不容易死记硬背住,没几天就忘得一干二净。在生活中我尽量搜集已成曲的古诗备用,课堂教学中播放给学生听,再教学生唱,唱歌也是学生最喜爱的一种活动,学生对此兴趣盎然,充分调动了学生要学的主动性。加上优美动听的乐曲易学易记,许多古诗学生只一节课就掌握了,且堂下争相传唱,很长时间都不容易忘记,不用再为背诵古诗发愁。可以说,古诗教学引入唱歌法,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巧妙让学生背诵,真正达到古诗教学和艺术熏陶相结合。
三、想象
“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欣赏。”同样,诗歌欣赏要指导学生想象。学生通过想象才能走进古诗词的意境、诗人词人的世界。读者阅读的过程,就是以自己的全部生命体验、生命情感和生命意识与文本背后潜藏着的生命对话的过程,就是实现读者自我生命成长和提升的过程。想象是这个过程的催化剂和通衢大道。
在指导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根据作品中的语言描绘,在大脑中想象出各种人物情节环境,并且要通过想象,设身处地地体验人物的处境和思想感情、内心活动。比如,李白的《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这首诗的几个画面,如连接起来的电影镜头,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又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字风流,意境全出。老师启发学生通过想象,再现春江碧透、柳绿桃红、月影姗姗、风来花动、含羞逗影的情景,才能领会诗句深邃的意境,获得阅读欣赏的愉悦和满足。“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尺不应人。”“水满池塘草满坡,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它们所表现的形象都非常鲜明生动,应指导学生再现出它们的意境。但是,由于古诗词的语言精炼,描写不可能仔细,只抓住了“神”,需要欣赏者以自己的生活经验、思想感情、情绪、记忆去丰富、补充、扩展艺术形象。如上面所提到的诗歌中,“秋月”是圆是缺,主人是胖是瘦,“牧童”穿鞋还是赤脚,“歌声”是山歌还是小调,“蓬头稚子”的打扮,“招手”的样子等等,都要指导学生去想象出来,把所描写的内容变成生动形象的画面,在“大脑的荧光屏上放映出来”。对于发展他们的形象思维和培养他们对诗歌的兴趣有重要的作用。
四、玩味
这里指体会诗词中审美对象的象征意义,把握诗词中的比兴、比喻、通感、映衬等手法,欣赏诗句中的“诗眼”、点睛之笔。诗词欣赏时要多读少讲,但不是不讲,在欣赏某些精美诗句时,还是要讲,但不是“解释”,而是玩味。比如欣赏“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等诗句时,指导学生玩味“闹”、“绿”的妙处,包括作者的创作过程,后人的评价。欣赏“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时,要让学生领会诗句中所包含的“弦外之音”。在欣赏“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等诗句时,指导学生由“裁”、“剪刀”、“青罗带”、“碧玉簪”等词语联想到风吹仙袂飘飘举的仙女,让学生领会比喻句的精美之处。玩味,就是要让学生为美所陶醉,使学生受到美的震撼。
五、借助文言知识,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诗歌的语言本来就比较含蓄,古代诗歌年代久远,受当时的语言、语法的影响,受诗歌本身的字数、韵律的限制,更不容易明白。因此,要善于运用文言知识,疏通文意,从而理解诗歌的主题。《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如果弄不懂“乱”、“穿”、“惊”、“卷”的含义,就无法领略古战场的雄奇和壮丽的景色,无法感受古战场的宏伟气势;如果不明白“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的句式特点,也就无法体会作者的失意和无奈。其他古诗阅读也如此,例如白居易的《洞中蝙蝠》须理解“黑”、“深”才能体会作者对蝙蝠的态度;“远害全身诚得计”中,“诚”与“得计”这两个词非常关键,“诚”是“确实”、“固然”,“得计”是“高明计策”之意,表面为称赞,实则是否定。又如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何处望神州”是倒装句,应为“望神州何处”。如果不懂得这个句式特点,就无法领会作者登上北固亭时看到风景依旧而江山变异的沉重心情及感慨。可见,利用文言知识扫清阅读障碍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是很重要的。
六、加强合作,探究古诗词之外延
新课程强调合作和对话。以学习者的个体经验为出发点,必定带有差异的色彩,从自己的经验基础出发,对同一言语事实,选取的理解角度及理解的广度、深度会不尽相同。这些来自不同个性的不同角度的不同理解,又补充了个体经验的局限,从而推向合理与完善。而且,学习主体对合作探索有着天然的要求和愿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人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要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如对诗人词人的词风、流派、诗语风格等问题。借助合作的力量进行研究学习。从资料搜集、取舍和研究的方向、态度、方法等的指导。并把探究形成的结果进行交流。多肯定多激励不苛求。如让学生自己动手,推介名家、赏析名篇名句。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开展诗词朗诵欣赏和诗词表演等活动,使诗词从远古走进现实生活、走进心灵,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实现诗人、作品与读者的精神交汇。生活需要诗情、诗意、诗韵。只有把诗词融进日常的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满眼诗意、满怀诗情、满口诗香,在生活中品诗,在品诗中生活,古诗词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毕生的精神追求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作者单位:广东省台山市华侨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