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提问是目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要想真正实现教学目的,问题的设计是一个关键。本文论述了笔者对问题设计的一些思考:问题设计要充分指向目标;问题设计要力求达到精要;问题设计要找准切入点;问题设计要难易适度;问题设计要体现因材施教原则。
【关键词】问题?摇目标 切入点 难易适度 因材施教
语文新课标准明确提出了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强调要通过语文学习“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我们认为,善于创设问题情境,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我国历代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启发式教学,“夫子循循然善诱人”,说的是孔子的教学;“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这是叶圣陶先生发人深思的教育观。而好的提问,“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叶圣陶)。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就是要善于化静为动,真正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满堂灌的模式,着力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积极探究问题的意识。
问题探究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个教学活动的推进,教学环节的衔接,教学重点、难点的落实与突破,学生的思维倾向、思维训练、语文素养发展,无不是在问题探讨中展开、形成的。那么,应如何设计语文课堂问题呢?我们认为应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问题设计要充分指向目标
语文,不像其它课程一样有清晰明确的知识系统,但这并不意味着语文教学没有自己的目标。新课程从宏观的角度提出了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语文教师,就是要在每一节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具体实施和落实这三维目标。为此,在设计教学案时,我们就必须预先制定好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对此,特级教师于漪老师的理解是:要想学生学有所“得”,教学目标必须明了。
然而,每篇课文可以教给学生的东西很多,从字、词、句、篇到语、修、逻、文,从思想内容到写作技巧……教师如果把自己钻研所得一股脑儿倒给学生,学生反而会囫囵吞枣,不得要领。这就要求教者必须正确处理好“取”与“舍”的关系。为让学生真正在知识与能力上有所“得”,教师要舍得割爱,舍得摒弃与教学目标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材料。所有的问题设计都要指向预先的目标,只有确保篇篇课文有重点,堂堂教学有新意,学生才不会因为千篇一律而厌倦。
二、问题设计要力求达到精要
为避免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随意性,我们在备课时就要精心设计,合理规划,所有的问题设计都要服从于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中心来展开教学。甚至对在何时提问,提问哪些学生,如何有效点拨,学生答问的可能情况及处理办法等,教师都要有明确的通盘设计。具体还要求做到如下两点:
其一,问题设计的语言表述要力求做到明确具体、清晰易懂。诸如“这篇小说有些什么内容”、“小说围绕‘祝福’如何展开”、“本文有哪些写作特色”等,这类指向不明、表述不清的问题的提出,显然是因为教师课前未认真研读课文、精心设计而在课堂上随意发问的结果。
其二,问题设计的形式要力求多样化。要尽量避免老用“是不是”“为什么”“是什么”等刻板的句式设疑。发问语言可以是疑问式,也可以是任何引发学生语言反应的句式,即便是疑问句,形式也不要拘泥于一种,还可以变化为设问、反问或者用与学生商讨的语气发问。教师要创造一类问题多种问法的变式,以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增强提问的趣味性和答问的积极性。同时,教师提问的语速应适当放慢,发音要清晰,如需要,可重复所提的问题,或利用重音、抑扬等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问题设计要找准切入点
新课标要求学生既重结论更重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找准切入点,切入点找得好,会势如破竹;找得不好,则费时费力,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好的切入点是搭建旧知与新知的桥梁,是热情和知识的粘合剂。一个板块的教学要体现语文教师“拈”的工夫,即洪镇涛老师所说的,变“全盘授予”为“拈精取要”。教师拈的好,拈出一点,带出一个面;拈一叶而知天下秋;拈出一朵桃花,带给学生的却可以是整个春天。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好的问题设计往往能使你举重若轻地驾驭课堂,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理想境界。
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还常常会出现一些需要辩证思考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恰恰是激发学生思维“矛盾”意识的有效切入点。教者要抓住这样的切入点并善加利用,一方面有效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着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四、问题设计要难易适度
提问前,教师要在熟悉教材和学情的基础上,对所提问题进行研究和设计,要把握好提问的难易度。当学生的思维还未进入活跃状态,老师就匆匆忙忙地提出一些较深奥的、带有研究性质的问题,学生自然大多不能应对,这样,不仅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影响了教学氛围,阻滞了教学进程,显然不利于后续教学;问题太容易,比如老是问“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等,使学生不必动脑筋就能直接答出,也会从另一方面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难易适度的问题应指向学生思维发展的“最近区”,也就是问题的提出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要富有一定的挑战性。要使学生必得“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跳”就要有一定难度,难度来自问题的内容与学生现有认知的冲突,这种冲突会诱导激励学生尽快进入积极思维的状态。同时,这难度又得“适可而止”,不顾学生实际片面求难,只能使学生面对难题“望而却步”。理想的问题设计还应是深与浅、远和近的最佳结合,即问题既要有趣味性、挑战性而又要有充分的延展性。尤其是探究性的问题,更要起到“引导积极思维,启发探索创新”的效果。
五、问题设计要体现因材施教原则
课堂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有目的地选择提问对象。这样才能吸引所有的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进入积极思维的状态。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提问时,对优秀学生可以合理拔高提问的难度,对一般的学生可以采取逐步升级的方式,慢慢提升问题的难度,而对后进生显然则应适当降低提问的难度。
总之,课堂提问是最重要的课堂教学行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精彩往往不在于教师讲得精彩,而在于教师能够精心设计课堂问题。可以说,语文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有效与否,关系着整个语文教学活动的成败,是广大语文教师教学突破的焦点。作为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而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具体学情的提问艺术风格,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内力,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兴市第一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