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1年第7期 ID: 134580

[ 陈涛 文选 ]   

《越中览古》与《苏台览古》比较教学

◇ 陈涛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这两首诗的主旨;
  2.比较这两首诗在主旨、写法上的异同;
  3.指导学生了解三种欣赏古诗的方法,力求在欣赏实践中运用,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重点】对两首诗主旨的理解。
  【难点】诗歌主旨、写法的异同点把握。
  【设想】
  ①由于学生对勾践、夫差、唐玄宗这些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思想性格;吴、越两国灭亡史;开元末年唐王朝历史现状,以及李白创作这两首诗的背景、动机等知识知之甚少,势必在解读诗歌过程中障碍多多,因此,授课前印发相关材料给学生,还原历史,将学生带到一定的历史情境中,让学生学会用历史的眼光来认识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降低欣赏难度,提高课堂效率。
  ②课前掌握“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概念和内涵(见课本P2-3),在课堂上学习运用。
  ③有针对性地设计预习题,布置学生预习,课前用一节课大体读懂诗歌大意;课堂中,从作品的整体出发,进一步探究两首诗的主旨和写法上的异同,切合学生思维上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习惯,并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课堂时效性。
  【课型及课时安排】
  讲解、探究、比较混合型课;一课时。
  【主要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
  以明代杨慎的《临江仙》词导入并简介背景(见李白生平,唐玄宗及开元末年唐王朝现实等文字材料)。
  二、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方法解读《越中览古》,探究诗歌主旨。
  1.李白凭吊“越宫遗址”时看到什么景象?景象特征怎样?
  明确:“惟有鹧鸪飞”;荒凉、衰败。
  2.面对今日衰景,李白必然会想到昔日越国的强盛。他选取了怎样的一个历史瞬间,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来反映越国强盛时君臣上下精神状态,整个王城王宫气象、面貌?
  明确:
  历史事件:吴败越胜,班师回国。义士还家,君王回宫。
  精神面貌:
  勾践:灭敌雪耻,踌躇满志,耀武扬威;
  义士:胜利归来,受封受赏,衣锦还家,骄傲得意;
  宫女:心存感激(不用担惊受怕),心存崇拜(勾践是英雄),争相待侍;
  越人:扬眉吐气,精神振奋,空前的团结,向上,其乐融融。
  王城王宫面貌:欢乐,热闹,繁盛,美好。
  3.探究:针对昔盛今衰的巨大变化,李白心里很可能会产生哪些感慨?对现实又会心生怎样的担忧?
  ①感叹今日越国王宫遗址的荒凉、破败。人事的沧桑巨变,朝代的盛衰无常。国运的衰微,国君的荒淫、颓废(联系史实,根据诗中暗示:“宫女满殿”)
  ②担忧:唐王朝衰微的国运;玄宗荒淫误国;唐王朝重蹈历史覆辙。
  4.探究:这首怀古诗的主旨;表达主旨的方法;怎样评价李白?
  (一)诗歌主旨
  ①寄寓感慨;
  ②借古讽今:讽谏玄宗以史为鉴,慎始慎终,以防越国江山社稷倾覆的悲剧在唐王朝重演。
  (二)表达方式:含蓄委婉、温柔敦厚
  (三)评价李白:关注国运、忠于君王、目光敏锐、忠心可表
  三、再看《苏台览古》
  1.李白游览苏台时看到什么景?听到什么歌?会有怎样的想象和感慨?
  ①吴王苑台遗迹的荒凉;
  ②昔盛今衰的人事变化(或:人事易变,盛衰无常)
  ③自然无情,凡人无情(李白痛惜吴国灭亡:“不胜”)
  2.根据“勾践灭吴”的材料,探究吴王夫差身死国灭的原因?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宋)欧阳修《伶官传序》
  自身:①穷兵黩武 ②忠奸不辨 ③目光短浅,盲目自大 ④好色误国
  他人:奸臣太宰嚭误国
  3.根据时代背景资料,探究这首诗怀古诗的主旨?表达主旨方式?评价李白。
  明确:(一)主旨:①寄寓感慨
  ②借古讽今,讽谏玄宗以史为鉴
  ③批评玄宗忠奸不明
  (二)表达方式:委婉含蓄,温柔敦厚
  (三)李白:目光敏锐,忧国忧君,忠心可嘉
  四、比较这两首诗在主旨和写法的异同?
  五、课后作业:
  查阅相关资料,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王安石《梅花》、陆游《卜算子·咏梅》在主旨上和写法上的异同。
  陆游《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王安石《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作者单位:安徽省芜湖县第二中学。

《越中览古》与《苏台览古》比较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