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项羽力能扛鼎,杀人如麻,心狠手辣,在鸿门宴会上为什么不杀刘邦呢?有人说项羽是“妇人之仁”缺乏大丈夫气概;有人说项羽有“君人之度”。笔者认为之所以鸿门宴会上刘邦得以侥幸逃脱,是因为在新丰鸿门设置“鸿门宴”只不过是范增等人的一厢情愿罢了。
【关键词】鸿门宴 项羽 刘邦
一场鸿门宴会将新丰鸿门载入史册,也给后人留下了众多的话题:项羽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为什么在宴会上不杀刘邦?是“妇人之仁”还是“君人之度”。又或者是不如我们所想:项羽在新丰鸿门根本摆的就不是“鸿门宴”。
项羽力能扛鼎,才气过人,此人浑身是胆,力拔山兮气盖世。项羽的威名是杀出来的、打出来的,与叔父项梁杀会稽郡守,夺其军政大权,时年二十四岁。杀上将军宋义救赵,巨鹿之战,破秦军,杀苏角,虏王离,逼涉间自杀,天下诸侯“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降章邯,分封天下诸侯,政由羽出,项羽之威令人寒栗。
项羽在鸿门宴会上为什么不杀刘邦呢?评论者莫衷一是,有人说项羽有“妇人之仁”,处事不果断,缺乏大丈夫气概。如果浑身是胆,就不会自刎乌江,让刘邦取而代之,称王天下。苏轼说项羽有“君人之度”,他把项羽看得很高尚。项羽为人究竟怎么样?《淮阴侯列传》载:“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为妇人之仁也。”这是韩信对项羽的评价,“妇人之人”之说最早应当出于此。好利的韩信觉得项羽太抠门了,不过对部下的生活还是挺关心的,《高祖本纪》载:“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这句话虽是高起王陵分析高祖得天下的原因,但是,我们也可以了解项羽的为人。应该承认,项羽对听话的部下还是仁而爱人的。项羽对敌人从不手软,在襄城、城阳实施过屠城,在入关之际屠杀了章邯所属降卒二十余万人,入关后又屠咸阳,杀子婴,烧宫室,抢劫妇女财物,他在杀死敌人的同时,还滥杀了无数百姓,手段之残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对敢于是乎挑战自已霸主地位的诸侯是绝不留情,平田荣之乱,“火烧夷齐城室屋,皆坑田荣降卒,系虏老弱妇女。”这是典型的“三光”政策。对手下将吏敢违背其意志,不忠于他的人,项羽的手段一如既往。平田荣之乱,九江王黥布托病不出征,遭忌恨,又遇随何施反间计,黥布只好逃走了。项羽竟派项伯收九江兵而且将布妻子儿女全部杀光,刘邦攻下殷王,项羽大为震怒,欲诛定殷的将吏,陈平畏罪潜逃。项羽对贤者能者又如何呢?忠心耿耿的范增,功臣钟离昧都遭猜忌,范增愤然辞职,钟离昧逃亡。用兵多多益益善的韩信不被任用,只好亡楚归汉。项羽想衣锦还乡,有人讽刺他无远见,说了一句“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羽竟将这人“烹之”。连众诸侯推举的义帝,他也是先放逐次,然后实施暗杀,以此泄私愤,因为义帝不答应封他为王的请求。一代霸主,竟是如此的凶残,而快意于杀戮,嫉恨贤能,“妇人之仁”安在?“君人之度”何存?
也许有人说项羽在外黄终究未开杀戒,在广武没有杀刘邦的父母妻子儿子。在外黄未屠城,项羽是从军事的角考虑的,因为屠城将迫使其它地方的军民拼死反抗,项羽将损失惨重,而不是出于政治上收揽人心的目的,不杀刘邦父母妻子儿子,是因为项羽并不想杀他们,欲烹太公是为了逼迫刘邦与之决战,当然刘邦家小能躲过这一劫,还有项伯这个保护伞,而不是项羽对刘邦一家子网开一面。因此用“妇人之仁”或“君人之度”来解释项羽鸿门宴会上不杀刘邦是站不住脚的。以项羽的霸主做派来看,对胆敢挑战其霸主地位,有悖他的意志的,他的办法应该是:“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几许?”
鸿门宴会事件发生在项羽入关之后,秦王朝已灭亡了。项羽此时是名震天下,诸侯咸服,以项羽的功勋声望实力和才干来看,霸主非他莫属,颐指气使的霸主做派也暴露出来了。如司马迁所言:“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天下。”刚腹自用,自以为是,任人为亲,迷信自已的实力和才干。在他眼里,刘邦是没资格和他争王的,整个世界是无人能及他,无人敢于挑战他的霸主地位,否则,必报复打击。刘邦派兵把守函谷关,项羽大怒,派当阳军攻打函谷关,所以听到曹无伤告密又是大怒,立即决定:“且日飨土卒,为击破沛公军”。范增进言也主张军事进打击刘邦,双方大战一触即发。一开始并没商议鸿门设宴这一计划,项羽为什么放弃了军事进攻计划呢?除了《项羽本纪》记述外,《高祖本纪》载:“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止。”项伯见张良,已将军事计划泄露,项伯被刘邦收买,成了刘邦的说客。任人唯亲的项羽,唯项伯是听,接受了刘邦谢罪的请求,并未此事与范增商议。因此,鸿门设宴的始作俑者应是项伯,决策人是项羽,不是范增的本意。项伯与刘邦、张良算是里应外合,正因为如此,范增在宴会上举玉决示意,而项羽不表态也在情理之中,因为他接受了项伯的计策要善待刘邦,当然不会同意范增杀刘邦,项羽同意项庄舞剑,并非是“意在沛公”,应是“无以为乐”,范增的所为应是一厢情意的各为其主罢了。况且又有项伯保护,项羽并不在意,因为项庄不可能杀掉刘邦。从刘项两个人见面的情形看,刘邦谢罪让项羽感到满意,项羽竟然将告密之人和盘托出,“此沛公左司马无份言之,不然,何以至此?”从这句话看,项羽就不是一个有城府的政治家,此时更不要说他是一个阴谋家了,设宴是尽东道主之心罢了,并无害人之意。
樊哙闯帐,项羽的确采取了格外宽容的态度。樊哙本无资格参加宴会,但忠心护主,冒死闯帐,范增项庄之所为招致了樊哙闯帐,这一点项羽心里不是不清楚的,刘邦已俯首称臣,承认并维护他的霸主地位,项羽已无意杀刘邦,也就不会跟沛公的参乘去计较,况且,樊哙的一席话讲的有理有节,项羽被樊哙尊称为“大王“,让他感到满意。尽管也提到诛有功之人,因为樊哙并不知项羽的意图,以为项庄之所为是项羽授意干的。刘邦脱逃,让张良辞别,辞别这个细节颇值得玩味,张良献白璧时,项羽才问沛公在哪里,知道刘邦逃跑后,一点也惊讶失意。与之相反,范增愤然撞毁玉斗,破口大骂,连自已的身份也不顾。鸿门宴会后项羽也并未对刘邦采取任何政治军事行动,因此笔者认为,鸿门宴设宴并无害人之意,无阴谋可谈,“鸿门宴”之意,证据不足,范增项庄之所为,只能算作这个宴会上的插曲而已。
《全日制高级中学语文第二册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在分析《鸿门宴》人物形象时说:本文主要塑造了项羽的形象,集中表现了他自矜功伐的性格。并以此去分析项羽不杀刘邦的原因。这样看来,项羽仅仅就是个炫耀自已功勋的霸主罢了。不过司马迁在评价项羽还说,“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主之业,欲认为征天下。”他不只是自矜功伐而已,而且更严重的是他太迷信自已的实力和才干了,因为刘邦是没有实力挑战他的霸主地位,并且主动谢罪,承认并维护了他的霸主地位,项羽才放弃了军事进攻计划,对樊哙更是无足挂齿,宴会上刘邦逃跑,他丝毫不惊讶失意。也正因为迷信自已的实力和才干,才会随心所欲分封天下诸侯,引发了诸侯乱。才导致刘邦平定三秦后,项羽不全力围剿刘邦,反而全力去攻打田荣,不把刘邦视为心腹之患。也才会出现在广武楚汉对峙时,他竟提出与刘邦决斗定胜负的荒唐要求。在鸿沟平分天下后不防范刘邦,在垓下突围时,他还在部下面前炫耀自已打仗的本领。
笔者认为分析人物形象和事件至少应立足于《项羽本纪》全文,而不只是《鸿门宴》这一节文字。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分析视野应该宽一点,就项羽和鸿门宴事件而言还可参照《高祖本纪》《留侯世家》《陈平世家》《淮阴侯列传》《黥布列传》《彭越列传》等,不能断章取义,或盲从所谓权威的定论。写史书推崇“不虚美,不隐恶”,阅读分析历史人物和事件也应如此。
作者单位:四川省苍溪县城郊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