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唐代孙过庭的《书谱》笔势外拓,坚动圆熟,纵任优游,有破而愈完,纷而愈治,飘逸愈沉着,婀娜愈刚健。轨迹鲜明,易于循其法绳。笔者围绕《书谱》中“夫运用之方”“至“筌蹄”等文段的教学,梳理绾结出书学教学的十箴言。
【关键词】书法教学 孙过庭 鉴赏 气韵
书法艺术是我国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也是我国历史上有着辉煌成就的一门艺术。千百年来,有着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
唐代书法家孙过庭的《书谱》是我国古代书法史上一颗耀眼的明珠,是一篇书法专家必读,书法爱好者首选的书法论文。它以其自身庞大的结构体系,引起人们对它的关注,以其里程碑的意义彰显着他的重要价值。成为学习草书的楷范。
孙过庭(约646~691年),生平不详,字虔礼,或说名虔礼,字过庭。孙过庭“胸怀大志,博雅好古,工文辞,得名于翰墨间”。辞官后潜心研究书法,撰写书论。孙氏擅长楷、行、草诸体,尤以草书著名于世。孙过庭传世书迹有《书谱》、《千字文》、《景福殿赋》三种,都是草书,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要数《书谱》。
《书谱》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也相当高。统观《书谱》,其艺术特色可以概括为:笔势外拓,坚动圆熟,纵任优游,有破而愈完,纷而愈治,飘逸愈沉着,婀娜愈刚健。轨迹鲜明,易于循其法绳。
孙过庭的书法上追“二王”旁采意草,融二者为一体并出之己意,笔笔规范,极具法度,有魏晋遗风。宋米芾评道:“凡唐草得‘二王’法者,无出其右。”宋高宗评述:“《书谱》匪特文词华美,且草法兼备。”《书谱》点画狼籍,信手涂抹的背后是精心构画,如行云流水般的畅顺舒卷,下笔率意直抒,在断续连贯的空间和时间距离中,让人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充满生命意蕴的律动。
本文仅就《书谱》中“夫运用之方,虽由己出,规模所设,信属当前,差之一毫,失之千里,苟知其术,适可兼通。心不厌精,手不忘熟。……何必刻鹤图龙,竟惭真体;得鱼获兔,犹筌蹄?”等文段的教学累积出来的心语感悟,梳理绾结十言,以期达引玉之效。
一、“只有学而不能,未有不学而能”。
这是学书的态度问题。要学好一门技艺,关键是学习态度。古代班超有“投笔从戎”的壮举,项籍说过“书但记姓名而已”的话,那些不肯用功学书的人,妄引班、项来为自己解嘲,孙过庭曾严厉批评过这种态度。他说“盖有学而不能,未有不学而能者也”,这句话对自恃聪明,不加力学习的人,都是尤为可贵的座右铭。果能象他所说的谦抑学书,从基本技法人手,循序渐进,才能在书法艺术上取得一定的成绩。
二、“心不厌精,手不忘熟”
孙过庭十分注意书法家的功力,他以此来鞭策学习者,不断努力。熟然后能生巧,巧则生精,精然后才能有所创造。要做到“意先笔后,潇洒流落”,那一定要“运用尽于精熟,规矩寄于胸襟”,才能有所表现,就是说要在基本功有了一定的基础上,从事创作尝试。
三、“勉之不已,抑有三时”,“人书俱老”。
他说学习方法要分阶段,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有重点地进行,先求平正,次追险绝,最后又回到平正的道路上来。后来的平正,因为在险绝时,已有了笔势奇纵的功力,所以它不是等量的还原,而是第一次平正的质的变革。这是书法创作的一条必然规律,也是孙“发前人之所未发”,特别是他谈到第三阶段的平正,是经过了险绝后的平正,因此它是归真返朴。唐代草书大家怀素中年的作品以奇诡怒张见称,但晚年专趋古淡,规矩越老越严。明人项穆在《书法雅言》中说过书有三戒:初学分布,戒不均与欹,继而知规矩,戒不活与滞,终能纯熟,戒狂怪与俗。若不均且欹,如耳目口鼻开阖长促,邪立偏正,不端正矣,不活与滞,如土塑木雕,不说不笑,板定固窒,无生气矣,狂怪与俗,如醉酒巫风,儿村汉,胡行乱语,颠仆丑陋矣。”所以学书的人不能急躁,欲速则不达。至于谈到人书俱老,如王羲之书法晚年的作品特多精彩,是由于他思考通达,精审志气,冲淡平和,不偏激,不凌厉,风格规模为他人所不及,就是很有说服力的例证。
四、“意在笔先,谋而后动”。
这是说要思考成熟了才作行动,行动才不至失当。意在笔先,郑板桥曾说:“画竹,首先要胸有成竹”。书法首先要胸中有字,也是一样的道理。孙说:“意先笔后,潇洒流落,翰逸神飞”。其实王羲之也说过:“凡书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前,字居心后,未作之始,思成矣。”西晋卫夫人在笔阵图中说“意后笔前者败,意前笔后者胜。”意思都是强调写字,要谋而后动,意在笔前,每个动作都要在意识支配下进行,把形气神结合起来。书写前写什么内容,什么字体或用什么书体、章法、布白,以及用墨浓淡等,都要考虑成熟,胸有成竹,意有成字,然后全神贯注,才能落笔有神,达到高妙境界。
五、“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
孙从实践中总结了研习书不能不讲究方法,即执、使、转、用四字最为重要。所谓执,就是执笔。使,即是运笔的上下左右;转,就是行笔的转折呼应。用,指的是结构的楫让向背。明确了这些基本方法,练习便有轨迹可循。这些切要的总结加上察、拟二字。察,就是研究,拟就是摹仿,即所谓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
六、“务存骨气”。
孙说骨气是首要的。在书法艺术效果上,骨力妍媚兼有是最理想的,但其中骨力尤为重要,骨格树立了就是遒丽少些,也不失其势,要是光重视妍媚,那便是象浮萍似的根基不立了。当然不是不讲兼有,而是要分主次,这就是要领。但我体会必须遵循以下规律和原则。做到,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笔力、气势是写字的最高原则,力与气是一致的。清沈宗骞说:“凡下笔当以气为主,气到便是力到。”气足力强,点画显示出刚健和筋骨气力之强。结体字势递相映带,含有对比、对称、衬托、配搭等意义。这是落笔结字的规律。“映”可意会,“相映成趣”,“带”,左右意会,“连带关系”。结字映带是矛盾中的统一。“映带”是结字的主要规律和原则。同时还要注意整个字点画之间的相互连接,上下笔的关连,左右点画互相照应。使整个字的气血相通,筋骨相连。
七、“偏玩所乖”者戒。
孙谈“独行之士,偏玩所乖”是指偏于自己的爱好和正道相乖离。为什么会产生呢?他分析了学书虽然学宗一家,但可演变成多种体貌,莫不随各个,人的个性和志趣显出特具的姿态来,因为艺术作品都镕铸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没有个性的作品,是不可能取得人们的认可的。李煜说:“善法书者,各得右军之一体,若虞世南得其美韵,而失俊迈;欧阳询得其力,而失其秀;褚遂良得其意而失其变化;薜稷得其清而失于窘拘;颜真卿得其筋,而失于粗鲁;柳公权得其骨而失于生犷;徐浩得肉而失于俗;李邕得其气而失于体格;张旭得法而失于狂;唯献之俱得之,而失于惊急,不得其蕴籍态度。”这也说明,由于性格差异和专博不同,各得不一。当然孙所说“独行之士”却和上述得某一家不是一回事。他指出这些独行之士所以偏玩所乖,原是在研习前代名家书法时只浅尝辄止,不肯真正虚心学习,从中吸取养料,他们心里只是为“独树一枝”,“自成一家”,学力既差,又好高鹜远,这样自然会任由个人偏蔽的见识和陕隘的爱好去乱加发挥,作出种种带有病态的体貌,所以孙并不是说学宗一家而变成多体不好,而他在这里指出只是偏玩所乖。
八、“体五材之并用,仪形不极;像八音之迭起,感会无方”。
他强调旁通点画之情,博究始终之理,熔铸虫篆,陶均草隶,下笔摇曳,启发心灵,抓住灵感,进行创作。所谓五材,指:金、木、水、火、土。八音指:金、石、土、革、丝、木、匏、竹。运用五材制器,八音来作曲,以达到“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的艺术效果。
九、“穹变态于毫端,合性调于纸上”。
他说的是要自由运腕。运笔时,执笔欲死,运笔欲活。即指欲死,腕欲活。做到指实掌虚。腕平悬肘,紧密法度,气贯始终,运转流畅。对如何理解“带燥方润,将浓遂枯”。变态多端,风格统一呢?近代书法家沈尹默说“此事需从实践中检验,始能体会正确,这就是说与运腕有关。即不能使举笔四面变换,着纸不能临机行墨,则墨汁常聚在一边,就没有燥润浓枯之分了”。他告诉我们从前人的墨迹中确实可以看出许多来。所以加强运腕练习特别重要,运笔之快、缓、提、按、点、折及逆笔回锋等节奏,都要充满气韵、灵活,要使横如千里阵云,竖如万年古藤,点如高峰坠石,撇如犀象角鼻,捺如千钧弩发,挑如崩浪雷奔,钩如劲弩筋节,折如强弓硬弩。这样去“穹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
十、入法出法,靠自己探索。
孙说过“未窥堂奥”,便自名创作,未得入法,当然不对。但“无间心手,忘怀楷则”也是孙说过的,似乎有矛盾,其实没有矛盾。这是谈的人法后出法,关键在于先入后出,造诣到精熟融会,超神入化的地步那便可象郑板桥说的那样“十分学七要抛三,各有灵苗各自探”,进行大胆的推陈出新,求变化发展了。
《书谱》是书法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千百年来它闪烁着异样的光彩。当代,真诚、严肃地投入到书法教学与创作中,仍是书法教师品德的重要体现。作为教师,只有不断探索,我们才能找寻到书法教学的真谛,不断地将中国书法艺术传承光大。
作者单位:四川省石油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