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颓败线的颤动》是鲁迅《野草》中非常独特的一篇散文诗,这之前的散文诗多是单个的梦,而这一篇则是梦中梦。作品通过无私的爱却遭到了背叛这样一个令人伤心的故事,来探讨爱者与被爱者的关系,同时揭示真正的爱者无我的爱和对于背叛者无言的恨。作者采用电影的蒙太奇手法,设置了三个场景,展示了无我的爱、爱的背叛与遗弃和无言的恨的全过程。
一、无我的爱
在第一个场景中,作品从梦中引出了故事。在一个茂密的森林中,在一个破旧的小屋中,一个女孩在饥饿中瑟缩的发抖,屋中的破桌子倒擦得很干净,小煤油灯的灯罩也擦得明亮,在煤油灯的照耀下,满屋子充满了光明,但在这光明中,有一个瘦弱渺小的妇人为了小女孩的饥饿也为了自己的饥饿,在做着每一个有羞耻心的人都不愿意做的事情。她在出卖自己的肉体,以此换来生存的资本。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她充满了羞辱和痛苦,这痛苦不仅来自她的精神的,也来自她的肉体上的。但她也并非没有快乐,她的皮肤的光润,她的青白的两颊泛出轻红就是证明。她之所以有这些的欢欣,那不是来自于肉欲的快感,而是来自于她能够靠出卖自己的肉体来养活自己的女儿,想到自己的女儿像别人一样的活着的喜悦。她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羞辱,感到惊惧,但当想到自己的女儿能够活下来,她真的从内心产生了一种喜悦,这喜悦又冲淡了她身上的痛苦与羞辱,反而让她有了另外一种感觉,一种由爱而生的快乐的感觉。或许人们会对她的行为感到羞耻,甚至人们还会辱骂她,讥笑她,但为了女儿的存在和今后的发展,她甘愿这样做,这一切都是为了女儿。
母亲的爱是伟大的,也是无私的,甚至是自残的。女儿并不懂母亲的所作所为,她只知道饥饿是第一位的。而母亲却不顾自己的痛苦和羞辱,极力地呵护着自己的孩子。她要让自己的孩子不仅休息好,而且要有吃的。她要用自己通过羞辱和痛苦换来的钱为自己的孩子买烧饼吃,这会让她的孩子不再挨饿,同时还会有了一些温暖。这是多么伟大的母亲,但当小孩子吃着母亲给她买的烧饼的时候,她又怎能知道母亲的辛苦和羞辱呢?而这孩子正是在这样的状况下生长,长大,当她长大之后会怎样呢?她还会感激自己的母亲吗?她会嫌弃自己的母亲吗?这些潜藏的问题虽然引出了后面的故事,但在母亲的心中却全然不想,她只想到用尽一切办法去抚养自己的孩子,能够让她生存下来。作者在这里突出了母亲的爱是忘我的爱。
梦中的情景正是作者前期生活态度的寓意的表现,精神境界的相通让作者感到了一阵亢奋和紧张。作者在此之前,无私地毫无保留地为自己所爱的人,献出了自己全部的时间和精力,自己的所有的物质的和精神。他关心帮助需要帮助的青年们。在他看来,青年是未来的希望,青年必胜过老年人。他甘愿为青年牺牲。他说:“所以觉醒的人,此后应将这天性的爱,更加扩张,更加醇化;用无我的爱,自己牺牲于后起新人。”①
他甚至认为:“老的让开道,催促着,奖励着,让他们走去。路上有深渊,便用那个死填平了,让他们走去。
少的感谢他们填了深渊,给自己走去;老的也感谢他们从我填平的深渊上走去。——远了远了。
明白这事,便从幼到壮到老到死,都欢欢喜喜的过去;而且一步一步,多是超过祖先的新人。”②
鲁迅对青年的关爱是有目共睹的,特别是对狂飙社和《狂飙周刊》的支持是很大的。他对于高长虹的帮助是自愿的,也是尽心尽力的。一九二四年秋,高长虹从山西到北京,提倡狂飙运动,创办《狂飙周刊》,鲁迅给予了积极的肯定,高长虹立即拜会鲁迅,鲁迅对他给予了热心的指导,并对他提携奖掖,着意培养,使高长虹刚一出道就有了信心。一九二五年四月,鲁迅组织“莽原社”,邀请高长虹参加,后来,主编《乌合丛书》时,又将高长虹的《心的探险》编入出版。鲁迅为了给高长虹校阅书稿经常到深夜,并累得吐血。由于鲁迅的扶持、栽培,高长虹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很快在北京这样一个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文坛上获得了较高的声誉。
更其特别的是鲁迅对自己的家人的照顾,这里主要是对于周作人的帮助。周作人的成长过程离不开鲁迅的指导和帮助,从南京到北京,鲁迅总是全身心地进行指导和帮助。如果说前期鲁迅对周作人的帮助主要是在精神和思想上,而后期则主要集中在物质上。从一九零九年鲁迅回国执教以后,周作人就不断得到鲁迅的大量的资助,周作人回国以后,鲁迅不仅依然负担着全家生活的绝大部分费用,而且还按月向东京羽太家寄钱,以资助周作人岳父家的生活,连羽太信子和羽太重久也向鲁迅要钱,羽太信子的妹妹福子上学的学费也由鲁迅来付。到北京搬到八道弯后,鲁迅为了实践他“永不分家”的诺言,他按月把工资交给羽太信子,由她支配。正如鲁迅的好友许寿裳后来回忆的那样:鲁迅“对于作人的事,比自己的还要重要,不惜牺牲自己的名利统统来让给他”③。鲁迅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别人,显示了无我的牺牲精神。
当梦中的妇人有着同自己近似的生活的时候,鲁迅感到了有一种波涛在撞击着自己,这撞击的力量又形成巨大的漩涡,把自己带入到愤懑的境地,这愤懑并非是对于敌人而发,它更主要的是向着自己曾经献出牺牲的人。因而这愤懑又特别的难受,它使人难以呼吸,几近让人窒息。那么为什么牺牲者从自愿的牺牲又变成了难以排遣的愤懑呢?这样自然引出了作者的续梦。
二、爱的背叛与遗弃
在续梦中,已是前梦的多年之后的事了。一个小屋中,原来的孩子已经长大,并且她已经有了自己的爱人和自己的孩子,已经过着很好的生活。但原来养育孩子的母亲已经衰老了,这时的孩子们对这老妇人的外在的衰老和丑陋充满了鄙夷,同时,他们对老妇人的历史难以忘怀,而历史的耻辱让他们这一家人感到在人前难以抬起头来,而这一切的过错都来自这位老妇人,他们把鄙夷和仇恨的眼光对准了这位老妇人。首先是年轻女人的丈夫发出的恶毒的咒骂,他甚至认为,老妇人把小时候的女孩养育长大本身就是一个错误,还不如小时候就让她饿死。他只知道他这时候有了妻子,最需要的是他在社会上的面子,而面子的丧失也让他无地自容,他把自己现在的状况归结于老妇人的对于他妻子的养育,他没有想想,如果没有老妇人的养育,他哪能有现在的妻子。他对于老妇人的要求是,既要给他一个妻子,还要给他一个很好的面子,如果不能给他一个面子,那么老妇人的所有作为都是错误的,都是可恶的。既然是可恶的,她就不该再在他们家,污辱了他们的门庭。
女婿的咒骂对于老妇人来说尚可接受,因为女婿本是外人,他根本不知道做母亲的辛苦,也不懂得母亲对女儿的爱的深沉,他没有这样一个妻子,他还会有另外一个妻子。他对于岳母的情感并不像对待自己的亲生母亲那样。但接着来自于女儿的埋怨却是最大的打击。女儿不是把她今天的存在看成是母亲的牺牲换来的,母亲对于女儿的所有牺牲现在都变成了罪恶,似乎没有她的母亲,她活得更好,她现在的生活更是由于母亲的存在让她感到了羞耻,其言外之意就是如果她的母亲现在不存在了或者是现在离开了她,那么,她就不会有现在这样的被人指责,受人羞辱。来自自己最亲爱的人的打击是最残酷的,它要数倍于外人的打击,这对于一个一直以牺牲为第一位的母亲来说,无疑如晴天霹雳,它让一个母亲所有的信念,所有的支柱彻底击垮。她原本以为无论何时何地,作为自己一手养大的亲人是不会背叛自己的,没有想到最大的打击竟然就出自自己的亲人。
女儿和女婿似乎感到单个人的指责和埋怨还不足以摧垮老妇人的精神,他们就轮番地对老妇人进行指责。女儿和女婿的轮番的指责和埋怨让一个老妇人已经非常痛苦了,令老妇人没有想到的更可怕的是连最小的孩子,也站在了老妇人的面前,举起像刀子一样的苇片向老妇人杀来,这个对于人世毫无知情的孩子居然也如此地对待她,老妇人在此的处境就可想而知了。
[##]
对于这沉重而卑鄙的打击,老妇人真的有些承受不了,她嘴角的痉挛显示了她的最大的悲痛,几近似于生命的衰竭,她似乎有些支持不住了。这种打击放在一般人的身上又有谁能够支持得住呢?但老妇人本是受过各种屈辱的人,她承受痛苦和屈辱的能力非一般人所能比拟。这是强者的意志。当痛苦达到了顶点的时候,老妇人猛然一怔,她从痛苦的顶点回复到了平静。她深知,她在这样的人的面前求饶是没有用处的,这反而会助长他们的气焰,会让他们更加嚣张,他们对她的摧残和羞辱会更加残酷;同时,这也不符合老妇人的性格,她本不是一个向别人求饶的人,她宁可承受痛苦和屈辱,也不去在别人的面前下跪,即使是自己的亲人。从痛苦到平静的转变并非是自己被痛苦打击得麻木了,痴呆了,或者是精神枯萎了,而是老妇人对于她的处境有了更清醒的思考,对于自己的生活目标和人生价值有了重新的定位。她看清了那些人的本质,他们不过是感到她没有什么可利用的了,遗弃是最终的结果,也是他们最好的打算。既然如此,她也只好独自远行。骨立的石像似的老妇人,显示了刚强的品性,也突现了离开的决绝态度。她最终将身后的冷骂和毒笑抛开,独自去品味人生的痛苦和艰涩。这深夜出走的老妇人是多么的悲怆,又是多么的坚强,这决绝的态度和刚强的行动无疑是对背叛者的无声的谴责,是对背叛者丑陋的本质的最有力的昭示。
老妇人被遗弃的生活同鲁迅的个人经历极为相似。鲁迅对于青年,对于高长虹,对于周作人等等的关心和帮助,并没有得到他们的感激,反而得到了他们的遗弃,甚至仇视和背叛。且不说高长虹后期的背叛令鲁迅非常伤心,有一种背后被人捅刀子的特别感觉。单是周作人,鲁迅对待他可以说是情真意切,但他却听信老婆的挑拨离间,决绝地断绝了同自己大哥的关系,逼迫自己的哥哥搬出了自己的家门,更有甚者,当鲁迅回来取自己的书籍的时候,他居然对鲁迅恶语相加,编织罪名,无端地辱骂,并拿一个铜香炉向鲁迅砸去,险些发生悲惨的事件。这件事对鲁迅发生了很大的影响,他仿佛如梦初醒。他开始了对于自己一生的清醒认识。鲁迅从十三岁他祖父下狱算起,他开始协助母亲为这个家操劳,到周作人反目为仇时止,已是三十多年。这三十多年来,鲁迅付出了多少心血,多少精力,多少财力,多少汗水,这只有鲁迅和他的亲人们清楚。他渴望通过自己的牺牲和努力能够换来家庭的和睦和亲人的团聚,但结果却骤然化为泡影。生活中痛苦而深刻的印记转化为文学中生动鲜明的形象,给读者以无穷的联想。鲁迅后来对自己的生活总结道:“在生活的路上,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活。而现在呢,人们笑我瘦弱了,连饮过我的血的人,也来嘲笑我的瘦弱了。我听得甚至有人说:‘他一世过着这样无聊的生活,本早可以死了,但还要活着,可见他没出息。’于是也乘我困苦的时候,竭力给我一下闷棍,然而,这是他们在替社会除去无用的废物呵!这实在使我愤怒,怨恨了,有时简直想报复。我并没有略存求得称誉,报答之心,不过以为喝血的人们,看见没有血喝了就该走散,不要记着我是血的债主,临走时还要打杀我,并且为消灭债券计,放火烧掉我的一间可怜的灰棚。我其实并不以债主自居,也没有债券。他们的这种做法是太过了。”④那些牺牲的遗弃者和背叛者也就是鲁迅所说的喝血的人,应该认真地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了,否则,何以面对牺牲者?
三、无言的恨
老妇人在深夜中出走,她走到了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这地方只有高高的天空,其他什么都没有。除了高天和老妇人自己以外,其他的一切在老妇人的眼中都是不存在的。也可以说,在老妇人的心中,除了高天之外,什么也没有了。或者说,除了高天同老妇人在一起,其他的一切都离开了老妇人,她成了真正的孤独者。而正是在这种内外都处于孤独的时候,老妇人才能够清醒地认识自己,才能真正看清自己的生活之路。当她完全地暴露自己,让自己的真实彻底展现的时候,她看到了她走过的人生的道路:她有过饥饿、苦痛、惊异、羞辱、欢欣的体验,并有过为这种种的体验而发出的颤抖;她被自己的亲人指责,认为是她害苦了他们,让他们受到了委屈,并带累了他们的后代,她被这种指责所激怒,感到了痛心的痉挛;她看到了无知的孩子的可怕的仇视,逼她到了无路可走的地步,她反而感到了平静。这平静实际上是一种清醒,而在这清醒中,却又增加了她的仇恨,是对于背叛者的仇恨,是对于遗弃她的人的仇恨。由于这仇恨并非为了她的敌人,而是针对她的亲人,使这仇恨之中又伴随着更为复杂的情感,这复杂的多种情感的交织让老妇人有了一种从未有过的矛盾和困惑。她不知道她的所作所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她对于自己的亲人是眷念的,但亲人们为什么又决绝地背叛和遗弃了她?她用尽全力去养育了他们,为什么他们要对她赶尽杀绝?她为他们奉献的是衷心的祝福,为什么他们回报的是诅咒?这太多的问题让这位老妇人难以理清,她只好向苍天发问,她也只有向苍天发问,但她向苍天问什么呢?即使她问了,苍天又能回答她什么呢?况且这样的一个苍天并不一定是向着她的,说不定她的发问还会遭到苍天的耻笑和嘲弄,那样的话,她不是再一次地受到了侮辱了吗?同时,她已经承受了那么多的屈辱,她已经懂得了,除了她自己,没有任何人能够帮助自己,她只能独自承受痛苦,也只能独自去咀嚼痛苦,因为那痛苦本身就是她自己的。所以,她向苍天发出的言语只能是无声的,非人间所有的,真正的人的祝福与真正的兽的诅咒。这实际上是老妇人的内心的极度痛苦而产生的一种愤怒,这愤怒里包含着决绝与眷念、复仇与爱抚、歼除与养育、咒诅与祝福等多种情感。她对于遗弃她的亲人们,她有同他们决绝的态度,永远地离开他们,同他们断绝一切的来往,但难以割断对于他们的眷念,仍然在担心着他们的生活;她想对他们进行复仇,让他们也尝尝痛苦的滋味,但对他们的爱抚之心却挥之不去;她想到了给他们以最大的打击,让他们从此难以翻身,但充满养育之心的母爱又使她难以下手;她本想对他们发出最强烈的诅咒,但为他们祝福的念头却从心头涌出。这一切的一切,又怎么能说得出,又怎么能用言语表达出来呢?
当老妇人内心有如此复杂的情感而无法表达的时候,她的愤怒和痛苦让她的颓败而松弛的身躯全面地颤动了。这是内在的情感难以抑制而产生的外在身躯的不由自主。这身躯的颤动点点如鱼鳞,每一鳞都起伏如沸水在烈火上,空中也即刻一同震颤,仿佛暴风雨中的荒海的波涛。如此强烈的身躯的颤动需要多么大的心力的作用啊!作者用外在身躯的变化来写内在思想和灵魂的矛盾困苦,既形象又深刻,并给读者以无尽的思考。
老妇人的矛盾困苦通过这种颤动得到了一定的宣泄,她无词的言语也沉默尽绝。但身躯的颤动依然没有停止。这颤动不断地向外辐射,如太阳光,它又汇同空中的波涛,形成巨大的漩涡,像飓风汹涌奔腾于无边的荒野。它让无边的荒野无不感到这颤动的存在和颤动的威力,这威力可以摧毁一切,如果它想摧毁一切的话。
作者用波涛来写老妇人内心的矛盾和困苦,用飓风来象征波涛的威力,实际暗含着老妇人不是不可以复仇,也不是没有能力复仇,而是她不想复仇,如果她要复仇的话,她完全可以让背叛她遗弃她的人遭受毁灭性的打击。她只是想告诉那些背叛她遗弃她的人,她是没有抛弃对他们的爱的,并希望他们不要再做那种忘恩负义的事了,否则,他们真的要遭受惩罚了。
老妇人被遗弃后的痛苦感正是鲁迅被抛弃后内心世界无法忍受的失落感和徒劳感的表现。愤怒和痛苦让鲁迅大病了一场,时间持续了近半年。但由兄弟失和带来的失落感和徒劳感并没有击垮鲁迅,反而让鲁迅有了几分清醒,几分平静,他似乎有了一种对于责任和义务的解脱感。然而鲁迅并不是一个能够轻易就能决绝的人,他的同情心,他的义务感,他的对于亲人的爱始终没有放弃,这就使鲁迅充满了更为复杂的情感:恨而不愿,爱而不能,弃而不舍。这种情感正如老妇人的无词的言语和由无词的言语而发出的波涛一样。鲁迅在写作此文之前给许广平的信中有表达了相似的情感。他说:
[##]
我明知道几个人做事,真出于“为天下”是很少的。但人于现状,总该有点不平,反抗,改良的意思。只这一点共同目的,便可以合作。即使含些“利用”的私心也不妨,利用别人,又给别人做点事,说得好看一点,就是“互助”。但是,我总是“罪孽深重,祸延”自己,每每终于发见纯粹的利用,连“互”字也安不上,被用之后,只剩下耗了气力的自己一个。有时候,他还要反而骂你;不骂你,还要谢他的洪恩。我的时常无聊,就是如此,但我还能将一切忘却,休息一时之后,重新再来,即使明知道后来的命运未必会胜于过去。⑤
实际上,他后来的生活还是始终没有忘记对于自己家人的关心,包括周作人,他虽然不置一词,但在暗中关心着自己弟弟的发展,并通过一些文学作品来表现兄弟之间的情分。如他的《伤逝》,周作人就认为“不是普通恋爱小说,乃是借了男女的死亡来哀悼兄弟恩情的断绝的”⑥。据说,鲁迅的《伤逝》的名字是有来头的。在鲁迅的《伤逝》完成的九天前,即一九二五年十月十二日,《京报副刊》译载了罗马诗人卡图路斯的一首诗,题目就叫《伤逝》,编者还特意说明“这是诗人悼其兄弟之作”。其中就有这样的诗句:“兄弟呵,我来到你的墓前,献给一些祭品,作最后的贡献”;“兄弟,你收了这些东西吧,都沁透了我的眼泪;从此永隔冥明,兄弟,只嘱咐你一声‘珍重’!”⑦鲁迅和周作人都是《京报副刊》的忠实读者,鲁迅的小说《伤逝》肯定是有其用意的,而周作人的理解应该是比较合理的。
鲁迅在《伤逝》完成之后的第十二天,他又写了一篇小说《兄弟》。周作人认为:《兄弟》所写,“有十分之九以上是‘真实’”,他对小说的写作动机“却是能够懂得”⑧。有人认为,《兄弟》是鲁迅在追念自己对周作人疾病(出疹子)的忧思,表示了“脊令在原”的意思。脊令,是一种栖居于水边的小鸟,它在高高的水滩上时,常飞鸣以求同类,经常是成群而飞。“脊令在原”出自《诗经•小雅•常棣》,这是一首申述兄弟应该互相友爱的诗歌。其中就有这样的诗句:“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每有良朋,况也永叹。”这四句诗的意思是:兄弟成群共处,如果兄弟有灾难,就会急于相救;当我有灾难时,只是增加他们的长叹而已。《兄弟》这篇小说,对于周作人来说,确实是鲁迅向他伸出的热情友爱之手,这一点,连周建人也认为,《兄弟》这篇小说是鲁迅“表示周作人如有急难,他还愿像当年周作人患病时那样救助”⑨。小说还传达出另外一种含义:只要丢掉丑恶的私心,他们还会做到“兄弟怡怡”,鲁迅的创作可谓用心良苦,同时也表明鲁迅并不是一个彻底的复仇者。
作品的结尾是写作者的梦醒了。作者特意说明,他之所以做梦是因为他将手放在了自己胸口上的原因,并且在梦中,他还用尽平生之力,试图将手移开。作者的这一段说明,并非是简单的对于做梦的解释。作者表面的含义是说自己所做的这个梦不过是个梦而已,试图对这个梦加以简单化。实际上作者突出手搁在胸脯上,无非是说明自己的这篇文章并非是一个梦,而自己用心写出来的,那是自己真实的心的流露,而这真实的心的流露,也正是渴望着背叛他的人的理解,以此唤醒他们的良心,让他们真正醒悟过来。
无我的爱遭背叛导致了无言的恨,而无言的恨正是由于无我的爱常在真爱的心中!
①② 《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年版。
③ 许寿裳:《亡友鲁迅印象记》,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3年版。
④⑤ 《鲁迅全集》(第1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年版。
⑥⑧ 周作人:《知堂回想录》,香港 三育图文文具公司 ,1979年版。
⑦ 林志浩:《鲁迅传》,十月文艺出版社 ,1991年版。
⑨ 周建人:《鲁迅和周作人》,引自《鲁迅传》(林志浩著),十月文艺出版社, 199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