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96317

[ 李正栓 文选 ]   

展虔诚于不

◇ 李正栓


  《撞击我的心吧,三位一体的上帝》(以下简称《撞击我的心吧》)是英国玄学派诗人约翰•邓恩(John Do e, 1572-1631)十九首《敬神十四行诗》中的第十二首,属于探索内心自我的神学冥想诗歌类型(胡家峦,2003:100)。在这首诗里,数字意象和几何意象的使用极为重要:上帝是“三位一体的”。为什么不直接说上帝?这个“三位一体”的修饰语有什么意义?上帝、诗中说话者和俘虏说话者的人构成一种三角“恋爱”关系。诗人要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人与神的关系在这个三角关系中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选择与价值判断?诗人采用了伊丽莎白时期英国十四行诗诗人经常用来表达远离现实、浪漫却痛苦的爱情的意大利十四行诗(亦称彼特拉克十四行诗)形式(其韵脚为a a a a cdcdee)。他对这种诗体在主题表达方面进行了陌生化处理,表达了迥然不同的内容,探索的是当时英国宗教纷争背景下的特定的人神关系,而非男女之爱。该诗前八行是一段简短有力、蓄势待发的冥想,后六行则是一段进行忏悔、祈求救赎的告白。该诗译文如下:
  
  撞击我的心吧
  
  撞击我的心吧,三位一体的上帝;
  迄今你只轻叩、吐气、照射,设法修补;
  为了让我能站起,推翻我吧,鼓足
  你的气力打碎我,吹我,烧我,使我成为新体。
  像一座应效忠另一人却被侵占了的城池,
  我努力让你进来,但结果毫无用处,
  理性——你在我心里的总督——应将我保护,
  可他也成了俘虏,证明他或是不忠或是无力。
  我非常爱你,也非常希望能为你所爱,
  但是我却已和你的仇敌订了亲,
  让我和他离婚吧,或把那个结扯碎或解开;
  把我拉到你身边,把我囚禁起来,只因
  除非你奴役我,我永远不会自由,
  永远不会贞洁,除非你把我强行占有。
  (胡家峦译,2003:101)
  
  一、诗中对生活的折射及生命的思考
  
  这首诗不仅是诗人在祈求上帝的恩惠,也是他通过诗中说话者对生命与存在进行的思考。他不仅仅需要修补他现实生活的不足,更需要塑造一个具有全新意义的生命。因此,改良不能完成这一任务,必须采用革命的形式。他不惜祈求上帝动用更大的暴力,让他成为一个新的生命自主体。
  
  撞击我的心吧,三位一体的上帝;
  迄今你只轻叩、吐气、照射,设法修补;
  为了让我能站起,推翻我吧,鼓足
  你的气力打碎我,吹我,烧我,使我成为新体。
  
  为什么诗中说话者恳求上帝使用暴力来敲击自己的心灵?诗人认为“轻叩”“吐气”“照射”还不够有力,非得要猛打、猛吹和猛烧才行。这四句诗表面上是诗中说话者冥想上帝使自己站起、成为新体,实则是诗人祈求借助上帝的力量实现自我的救赎。这是因为:诗言志,反映的是诗人的思想,其话语是诗人的内心独白。诗人借诗中说话者的话语充分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而这种通过暴力实现救赎的思想正是由诗人特殊的人生经历所决定的,体现了对邓恩生活的折射。
  离邓恩时代最近、第一个为邓恩写传记的艾萨克• 沃尔顿认为邓恩来自一个“有着古老历史的威尔士家庭”(辛普森,1924:14)。的确,邓恩的母亲来自一个非常高贵的家庭,是讽刺诗人约翰•黑伍德(Heywood)和伊丽莎白的女儿。伊丽莎白,也就是邓恩的外婆,是著名的法理学家威廉• 拉斯忒尔(Rastell)的女儿,也是著名的人文主义思想家托马斯•莫尔的外甥女。邓恩的父亲是一位富有的商人。邓恩的家庭与很多信奉罗马天主教的家庭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五七六年其父去世后,邓恩的母亲和其他亲人请了各个科目的老师来辅导他的学习。这些老师也都是天主教徒,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把天主教的信仰及教义灌输给了邓恩,对他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而当时,英国国教的统治地位刚刚确立,宗教迫害的余波仍然没有完全消失,莫尔、黑伍德、拉斯忒尔家族都由于个人信仰问题而承受着巨大的痛苦。邓恩的舅舅曾经在伦敦塔被监禁十七个月,后又被判放逐法国;邓恩的弟弟只因在自己的屋中藏了一个天主教牧师而入狱,最后死于热病。尽管如此,邓恩的母亲仍然虔诚地信奉天主教,直至去世。
  可以说,邓恩成长的环境是充满着迫害和阴谋的(辛普森,1924:15)。这种家庭背景使得邓恩对天主教有着特殊的情感,身边亲人誓死捍卫自己信仰的行为也深深震撼着邓恩。因此,当邓恩迫于种种外在原因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天主教信仰而改信英国国教,出任伦敦圣保罗大教堂教长时,他的内心并不平静,“对自己对天主教的不忠与变节持谴责态度”(李正栓,2006:87)。在《赞天父》中,邓恩深刻地反思了自己的“罪”并热切恳求能够获得上帝的宽恕:
  
  您会饶恕那些罪过吗?我生命从中开端,
  虽然它早已犯下,也还是我的罪过。
  您会饶恕那些罪过吗?我在其中翻滚,
  而且不断在翻滚:虽然我不断悔过。
  当您完工之时,您并未完善,
  因为我还有更多。
  (傅浩译,1999:250)
  
  诗人或说话者寻找的是一种救赎以及上帝最终允许他进入天堂和进入天堂之后所受到的福佑。正是由于不断“悔过”这些深重“罪过”并意识到个人力量的渺小,邓恩在《撞击我的心吧》这首诗开头便把自己想象为一个囚徒,通过诗中说话者向上帝直抒胸臆:仅仅依靠“ 轻叩”(knock) “吐气”(breath)和“照射”(shine)这些通常的方式已经不能实现救赎,这只是改良,而猛打(break)猛吹(blow)和猛烧(burn)是摧枯拉朽式的革命,这几个单词既压头韵,又是三个爆破音连用,读者能够切身体会到其中蕴含的巨大力量。音和意在这里实现了完美的结合。正是这种来自上帝巨大的力量,也就是猛打、猛吹和猛烧,才能使得诗人成为一个新体,实现诗人祈求上帝、得到救赎的最终目的。在这四行诗中,数字使用极为有力。这个“三位一体”的上帝实施了三个轻力动作,诗中说话者却要求上帝重新实施三个重力动作,劝他要在“三”这个意象里实现完美,他所追求的是一种新的生命和人生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这首十四行诗并没有使用当时英国社会广为流行的韵脚为ababcdcde-fefgg的英国十四行诗体,而是使用了十四行诗传入英国时的最初形式——意大利十四行诗体。有两个原因。一方面,邓恩是一位极富创新能力的诗人。 在诗歌创作过程中,邓恩总是力求与众不同。事实上,在英国十四行诗十分成熟的时代,尤其是当莎士比亚和继亨利•霍华德之后绝大部分诗人都使用英国十四行诗进行抒情的时代,邓恩使用意大利十四行诗体是一种陌生化手法。在英国十四行诗体盛行之时,这种手法从某种意义是陌生的,也是新颖别致、具有邓恩特色的。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一方面,邓恩的十四行诗中所反映的情感与之前或同时代的诗人所反映的有很大不同。他并没有追求世俗的爱情,他追求的是对上帝的爱和对自己的救赎。意大利十四行诗体是前八后六的组织形式,前八行积蓄力量,后六行释放力量;英国十四行诗体后六行的韵脚为efefgg,最后两行是一个双偶句,也就是说,后六行还可以细分为两个部分,而最后两行则是对全诗的总结与抒情。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彼特拉克诗体中的后六行是一个系统的整体,更有助于诗人表达忏悔与祈求救赎的情感,通畅自然,一气呵成。邓恩为自己选择了一种方便的工具来传递情感。
  
  二、诗中三位一体的上帝意象探源
  
  上帝到底是什么样的?
  “撞击我的心吧,三位一体的上帝”。诗人开门见山,不仅塑造了上帝的形象,并且一开始就对这个意象提出要求。他祈求上帝、要求救赎,并希望上帝使用暴力。但他没有直呼上帝其名,而是在上帝的前面加上了限定词:三位一体的(three-personed)。什么是三位一体的上帝?这是个什么意象?还有,为什么要上帝施暴?
   [##]
  三位一体(Trinity)是基督教的重要教义之一,它指的不是由三位神组合成为一位神,也不是把一位神划分成为三个部分。上帝只有一个,是独一无二的神,但他拥有三个位格:圣父(Holy Father)、圣子(Holy Son)和圣灵(Holy Spirit,Holy Soul)。圣父预备救恩,圣子成就救恩,圣灵施行救恩:圣子由圣父所生;圣父派圣子,也就是耶稣基督,化成人形来到世间承担世人的罪,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死后第三日复活;人受了随圣父及圣子而来的圣灵感动,接受耶稣为主并且获得了赦免。因此,圣父、圣子和圣灵在本性上没有高低之分,也没有上下之别,是完全平等的。邓恩在《启应祷告》中的第四篇专门论述了三位一体的关系:
  
  呵,有福而荣耀的三位一体,
  是哲学的骨架,却是信仰的乳液,
  就像智慧的蛇,形态各异,
  既富有灵巧圆滑,又极尽缠绕纠结,
  一如您被权利、仁爱、知识
  区分得难以分辨,
  也赐给我这样一种一体而多样的能力,
  也让我的全部身心都具有这些元素,
  和力量,以热爱、理解你这无数的三。
  (傅浩译,1999:230)
  
  这里,邓恩用权利、仁爱和知识来分别描述圣父、圣子和圣灵的特征。圣父是神,圣子是神,圣灵也是神。圣父的权利、圣子的仁爱和圣灵的知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连接的纽带正是仁爱。邓恩早年受文艺复兴时期“及时行乐”入世思想的影响,放荡不羁,纵情声色。但邓恩一六二一年出任伦敦圣保罗大教堂教长之后,其生命追求由追逐女性变为了追随上帝,创作主体也从单一的爱情诗增加了宗教诗和布道文。他曾经说过:“我年轻时代的情妇是诗歌,老年时代的妻室是神学。” (杨周翰,1996:125) )邓恩宗教观上的巨大转变使他的精神与肉体都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他认为自己犯了罪,渴望得到上帝的宽恕与救赎,在与上帝的对话中,邓恩把自己放在了一个极为低等的位置,几乎丧失了人类的属性:
  
  ……主,让我哀哭片刻,
  因为,如果在这些之上,我的罪孽繁衍,
  我们到了那里时,再祈求您的无量恩泽
  就来不及了;在这里,在这地下的地面,
  就教给我如何忏悔罪恶吧……
  (傅浩译,1999:211)
  
  邓恩对自己在人世间的“罪孽繁衍”是憎恶的、忏悔的,为了得到上帝的救赎,他“哀哭”并“祈求”。圣父高高在上,位于天堂,而邓恩“在这地下的地面”,两者之间地位何等悬殊。那么如何来教他来“忏悔罪恶”呢?一六一九年十二月十九日在海牙的宣讲中,邓恩讲道:
  
  世界是海,如果我们考虑它的居民的话。在海里,大鱼吃小鱼;世界上的人也是这样。鱼滚了一身污泥,鱼没有手把污泥擦干净,必须靠水流,世界上的人也一样,他们在世界上犯了罪,没有办法把自己擦干净,只有等到圣灵把忏悔的水吊上来,给水祝了福,才能把他们洗净,产生这善果。
  (杨周翰译,1996:138)
  
  根据邓恩的观点,世界是海的一个原因是其中居民的相似性。海里的居民是鱼,世界的居民是人类。鱼的身上沾染了污泥,由于没有手,自己不能将其洗净,只能依靠外力——水流。人类也是如此。人类在世间犯的罪是无法依靠自己的力量消除的,唯一的解决办法是“等到圣灵把忏悔的水吊上来,给水祝了福”之后才能洗净自己的罪恶。这种祝福和拯救恰恰体现了上帝对人类的仁爱。圣父爱圣子,派圣子到世间来拯救人类,完成救赎的工作,并嘱咐凡属他的人,都要在神的爱中彼此相爱,和谐共处;圣子爱圣父,为了要完成救赎的使命谦卑地来到世间,并在爱中完成了差遣与被差遣的工作,以此证明他们本是出于一体;圣灵爱圣父和圣子,被差遣来到世间成为真理的灵,完成了启示与成圣的工作,证实了圣子的话,并按圣父的旨意行事。圣父、圣子和圣灵因仁爱联系到一起,由此上帝具备了三位一体却能力多样的属性。邓恩希望自己能够沐浴神恩,也具备同样的能力,来更好地热爱并理解上帝。在邓恩的感知世界,“三”这个数字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是神圣无比的。用“三”构成的数字意象在邓恩的世俗爱情诗里也很多见。
  天主教对于基督教三位一体的教义完全信奉不渝,而英国国教中的部分教派对此持怀疑态度,他们只信仰上帝,不相信上帝乃圣父、圣子、圣灵的三个位格之说。对于基督教的分裂,邓恩始终抱有一种怀疑甚至谴责的态度:
  
  让我看,亲爱的基督,你闪光的新娘!
  什么,她会是在海的彼岸
  涂脂抹粉的那位?还是遭劫而身穿破烂
  德意志和这里哭泣的姑娘?
  (傅浩译,1999:226)
  
  这是《敬神十四行诗》第十八首中的前四行,“闪光的新娘”指的是真正的基督教会;“涂脂抹粉的那位”指罗马天主教会;而“哭泣的姑娘”则是路德派新教教会。通过这样的方式,邓恩感叹基督教分成了三派,没有完整的统一体。了解了邓恩信仰上的巨变,便可感知在这感叹声中仍有旧的怀疑和两难境地。三位一体的思想在邓恩的头脑中仍根深蒂固,他一直为自己的叛教行为感到懊悔,认为自己犯了罪,把自己比喻为一座城池,“一座应效忠另一人却被侵占了的城池”。“另一人”指的是天主教的上帝,“侵占”者则是英国国教的上帝。邓恩想尽一切办法使自己回归到天主教的信仰中,“我努力让你进来,但结果毫无用处",与此同时,本应该具有强有力的保护作用的“理性”也成了俘虏。这种情况下,邓恩表达了自己对天主教的热爱以及对被爱的渴望,“我非常爱你,也非常希望能为你所爱”,并求助于三位一体的上帝,希望能够同时得到圣父、圣子和圣灵的庇佑,借助权利、仁爱和知识的合力重新回到天主教上帝的怀抱。
  
  三、三角关系中与悖论下的上帝形象
  
  诗人或诗中说话者、天主教的上帝和英国国教的上帝构成了一个三角“恋爱”关系。英国国教的上帝俘虏了他,但他却心系天主教的上帝,身在曹营心在汉。那么诗人是怎样刻画天主教上帝的形象,又是用什么手段阐释他心目中的人神关系呢?正如他世俗爱情诗常用的一样,邓恩又一次是用了极富巧思的悖论手法。
  悖论(paradox)来自希腊语“para+dokein”,意思是“多想一想”,指的是一种导致矛盾的命题。悖论在哲学和科学领域是对真理的颠覆,在文学领域,尤其是在诗歌领域,却对意象的展现和思想的表达有着特殊的意义。正如新批评派代表人物克林思•布鲁克斯所说:“悖论正合诗歌的用途,并且是诗歌不可避免的语言。科学家的真理要求其语言清除悖论的一切痕迹;很明显,诗人要表达的真理只能用悖论语言。”(布鲁克斯,1988:314)如前所述,《撞击我的心吧》一诗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是诗人把诗中人设置在特定的场景进行冥想,后一部分是诗人借诗中说话者的口表达自己的渴望得到救赎的心愿,在这种思考和祈求中显现上帝的形象,展示人与上帝的关系:
  
  我非常爱你,也非常希望能为你所爱,
  但是我却已和你的仇敌订了亲,
  让我和他离婚吧,或把那个结扯碎或解开;
  把我拉到你身边,把我囚禁起来,只因
  除非你奴役我,我永远不会自由,
  永远不会贞洁,除非你把我强行占有。
  
  对于邓恩来说, 他宁愿被“囚禁”和“奴役”,成为一个天主教的囚犯,也不愿意是英国国教的自由人。看似矛盾,实则不然。英国国教的自由令邓恩感到窒息与苦闷,他时刻受到来自自己内心深处的谴责,天主教的囚笼反而能够给邓恩提供更加广阔的施展个人才华的空间。这是邓恩诗歌中的著名悖论之一。但如果言尽于此,就不能显示出邓恩超人的智慧与辩才。作为玄学派大师,邓恩突发奇想。他进一步指出:除非你把我强行占有,否则我永远不会贞洁。这是一个关于性爱的隐喻。强行占有和贞洁之间是什么关系?强行占有换句话说就是强奸,按照传统道德观点,被强奸的人是没有贞洁的。诗中说话者却认为只有被占有,他才有贞洁;反之则毫无贞洁可言。而这个强行占有者,恰恰是“三位一体的上帝”。上帝原本是高高在上、掌控真理的绝对统治者的形象,而在此却被描绘成了“强奸者”的角色,这个比喻是极为大胆的,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这不是对上帝的极大不敬吗?答案是否定的。
   [##]
  邓恩并不想表达这样的不敬。在天主教的教义中,叛教的人要接受炼狱的考验,面对终生的精神审判。邓恩特殊的个人经历使得“一种怀疑主义精神和悖论贯穿于几乎他所写的一切,除了有时一种强烈的情绪——无论是爱情还是虔诚——以幻视而非理智信念的力量产生信仰,使怀疑性和破坏性的才智沉默。情感与理智的冲突在邓恩的诗中永久地进行着”(傅浩译)。在邓恩心中,他已经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就像鱼不能自己洗刷掉身上的污泥一样,他也无法将自己身上的罪洗涮干净,只有依靠上帝的力量。从表面来看,邓恩把上帝化为暴力的实施者,甚至把上帝收入性爱的隐喻之中,与上帝一贯的形象不符。按照柏拉图的观点,诗人这样诋毁上帝,塑造如此不敬形象是要被驱逐出理想国的。但就诗歌意象给读者的效果而言,却是令人震撼的。事实上,对于罪恶的东西,上帝往往施用暴力将其改邪归正:
  案例1:当上帝发现夏娃受到撒旦化成的蛇的诱惑,和亚当一起偷吃了智慧树上的智慧果时,作为惩戒,上帝下令要惩罚蛇用肚子行走,终身吃土并与女人彼此为仇,后裔也是如此;罚夏娃多受怀胎、生产儿女的苦楚并受到丈夫的管辖;罚亚当终身劳苦、汗流满面,直至归土;并把亚当和夏娃赶出了伊甸园。
  案例2:当上帝发现亚当和夏娃的后代们在地上不断繁衍,人数越来越多但头脑中却充满了罪恶的想法时,作为惩戒,上帝发了一场洪水,即上古洪水,水势洪大并且整整持续了一百五十天,除了上帝事先安排好的诺亚方舟上的人和动物外,其他所有的活物都从地上除灭了。
  案例3:当上帝发现地上使用着同一语言的人们聚集到一起,企图造一个通天宝塔,威胁到自己的绝对权威时,作为惩戒,上帝使人们分散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并使用各种不同的语言;等等。
  上帝在邓恩心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在他观念里的人神关系中,人是极为被动、应完全顺从的。邓恩认为自己所犯下的罪恶也是邪恶的,希望能够得到上帝的严惩。诗中说话者只有被猛吹、猛打、猛烧,才能成为新体;只有被奴役,才能获得自由;只有被强行占有,才能得到贞洁。对于邓恩,也是如此。这一系列的悖论构成了邓恩得到救赎的必由之路。邓恩认为自己身上的罪已经达到了极点,仅仅通过普通的方式已经无法救赎:
  
  唾我的脸面,你们犹太人,刺穿我肋,
  殴打,嘲弄,鞭笞,钉我于十字架,
  因为我一直都在犯罪,犯罪,而他,
  那绝不可能做不义之事之人,已死;
  可是,我的罪孽甚于犹太人的不敬,
  用我的死都并不足以抵偿我的罪孽……
  (傅浩译,1999:226)
  
  结语
  
  邓恩迫切希望上帝能够像改造那些极端邪恶的事物一样将自己改造,打造出一个全新的自我。包括《撞击我的心吧》在内,几乎邓恩《神学冥想》中的十九首十四行诗几乎都是写给上帝的,诗中说话者希望通过自己的忏悔与上帝的神圣得到解救,用不同的词语来定义他与上帝的关系,总是试图谦卑,同时又强调自己对于过去做出的贡献,由此获得救赎。因此,《撞击我的心吧》这首诗看似不敬,实则包含着对上帝由衷的虔诚与敬意;听似亵渎,实则蕴含着对上帝无限的臣服与顺从。邓恩正是这样利用数字和几何意象表达了他的机智与巧思。
  
  
  ① 胡家峦编著.英国名诗详注[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② Evelyn M. Sim on. A Study of the Prose Works of John Do e [M].Oxford: The Clarendon Pre , 1924.
  ③ 李正栓.满腔怒火喷向谁[J].名作欣赏,2006.8.
  ④ 傅浩译.艳情诗与神学诗.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⑤ 杨周翰著.十七世纪英国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⑥ 布鲁克斯.悖论语言.新批评文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说明:本文是河北省2006人文社科课题《数字学、几何学与邓恩的诗歌意象》(S0607012)的研究成果之一。
  

展虔诚于不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