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20世纪美国著名女作家薇拉·凯瑟的代表作,《啊,拓荒者!》通过亚历山德拉等一系列人物形象的塑造,再现了美国西部边疆开发跌宕起伏的社会历程。主人公亚历山德拉然是西部开发进程中的一个普通人物,但是其身上却体现了古代史诗人物的神性气质,本文主要从神话原型的理论视角,对作品中的神话原型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薇拉·凯瑟 人物原型 《啊,拓荒者!》
引言
薇拉·凯瑟(1873-1947)是20世纪上半叶美国文学史上与菲茨杰拉德、海明威等齐名的作家,也是深受世界读者喜欢的女性作家。薇拉·凯瑟虽然出生在美国东部的弗吉尼亚州,但是自幼就跟随父母来到西部内布拉斯加州的广袤草原生活。长期的边疆生活使其对西部的自然风光与拓荒生活有了相当透彻的理解,这段经历也为薇拉·凯瑟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薇拉·凯瑟以创作长篇小说见长,自从1913年创作《啊,拓荒者!》以来,随后又接连创作了《我的安东尼亚》《一个迷途的女人》《教授的房子》《死神来迎接大主教》等作品。她的这些作品不仅通过塑造一些栩栩如生的边疆移民形象,再现了美国西进运动中斑斓壮阔的社会画卷,而且通过对古典神话原型的巧妙借鉴,体现出一种深刻的思想情怀。本文下面就以薇拉·凯瑟的代表作《啊,拓荒者!》为例,从神话原型的理论视角,对其中的人物形象进行简要分析,试以揭示作者独特的创作思想。
一、原型分析理论
神话原型分析,也叫原型分析,是20世纪以来非常盛行的一个文艺批评理论,融入了人类学、文化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开拓了文学研究的新领域。英国著名学者詹姆斯·弗雷泽的名著《金枝》及其有名的文化人类学分析方法对原型分析理论的出现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原型”一词最早来源于希腊文,即指事物的最初本源,现实中的现象和万物不过是理念的影子或影子的变形。对原型分析理论产生重要影响的心理学家和哲学家荣格认为这个词用处相当大,因为它表明了集体无意识的内容与古代或原始的存在或模型理念有着关联。他曾经指出“原始意象或者原型是一种形象,它在历史过程中是不断发生并且显现于创造性幻想得到自由表现的任何地方。因此,它本质上是一种神话形象”。按照荣格的观点,原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形象的模式,另一类是情景的形式。这两种原型体现形式经常在文学作品中浮现,经久不衰。可以说几乎所有西方的经典文学都可以在这些神话传说中找到原型,薇拉·凯瑟的《啊,拓荒者!》在内在层面与古希腊罗马神话有着强烈的对应,从而隐喻出深刻的思想意蕴。
二、《啊,拓荒者!》中神话原型分析
《啊,拓荒者!》是薇拉·凯瑟抒写西部拓荒生活的开山之作,融入了作者淳朴浓烈的情感,其实很大程度上也是作者自身内布拉斯加生活经历的缩影与艺术加工。小说详实描绘了主人公亚历山德拉20年来不负父望在草原上含辛茹苦开创家业的奋斗经历:在懵懂幼年时期跟随父母从欧洲远涉重洋移居到美国西部大草原,从十二岁起开始帮着父亲打理农场;父亲去世后,尽管家徒四壁,但她没有放弃土地家业,而是凭借不屈不挠的精神坚守家园,不仅在“颗粒无收”的情况下度过三年大旱,而且顺利地把几个弟弟抚养长大。若干年后,在家业终有起色时,两个大弟弟居然开始丧心病狂地与她争夺家产,并反对姐姐嫁人,而她费劲周折送出去学习的小弟弟竟然死于一场杀案。面对接连不断的“飞来横祸”,亚历山德拉没有丝毫动摇生活的信心,依靠对土地的痴爱与不放弃的拼搏精神,继续抒写着不灭的“美国梦”神话。通过对亚历山德拉等人物形象的塑造,薇拉·凯瑟再现或重塑了昔日神话英雄的特质,体现出一种既缅怀过去又满足当下文化的精神,进而激发人们去思索探寻某种永恒。
主人公亚历山德拉就是一个充满神话寓意的形象,其原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000 年的新石器时代的“大母亲”形象。在罗马神话中,生活在原始荒蛮社会背景下的“大母亲”女神是以一个“女巨人”形象降落尘世的。来到人间之后,“大母亲”开始不畏艰辛地为人类谋福,先是依靠神力开山辟路,然后是披星戴月地将大片荒野之地变为可耕之田,随后又教会了人类如何耕织。经过长期的艰辛付出,大片荒原变成了良田万顷,人类沉浸在衣食无忧的祥和生活中,但是“大母亲”却因为常年劳作,不仅失去了女性应有的爱情,而且也失去了延续未来的孩子,从而逐渐消失在痛苦的黑暗里。“大母亲”女神身上既有强劲的男性力量,又有丰裕的女性之美,可谓母系社会家长的典型代表。在《啊,拓荒者!》中,亚历山德拉与“大母亲”女神的形象有着太多契合之处,首先她的名字就是伟大的男性征服者——古代马其顿国王,也就是征服希腊城邦的王者“亚历山大帝”名字的隐性抒写形式,这充分隐喻了“亚历山德拉”身上的巨大力量。当然,亚历山德拉本身也的确显现出了一些男性特征,她总是穿着一件男士风衣,但对她来说这绝对不是一种委屈,而是一种非常合适的装扮,正是这件男士风衣使其极具“年轻战士”的气质风范。当一个推销员对其美发大加赞叹时,亚历山德拉用一个阿玛宗人女骑士勇猛强悍的目光瞪了他一眼,就让对方顿觉有种“自惭形秽”的感觉。和“大母亲”女神一样,亚历山德拉也是整日奔波劳作,特别是在父亲病逝后,她更像一个“母系氏族社会”首领一样在草原上继续创业。虽然后来实现了“物产丰饶”的生活,但是亚历山德拉却并没有获取真正的爱情,同时也失去了她无比挚爱、视其为自己儿子的小弟弟,真是“大母亲”女神命运的再现。
说到亚历山德拉继承父业之后的生活,我们不得不提到她对土地“如痴如醉”的热爱,这就像古希腊神话中掌管农业的谷物女神“德墨忒尔”。“德墨忒尔”头上总是带着一个玉蜀黍穗须做成的花环,和大自然土地保持着一种无比亲近的关系,而亚历山德拉头上的两条粗辫子就像女神“德墨忒尔”头上的花环一样,帽子下面漏出的几缕头发俨然“德墨忒尔”花环上的穗须一样。从神态上看,亚历山德拉与“德墨忒尔”更有相似之处,作者在作品中这样描述:“(她)倚着铁叉,遮阳帽放在地上,站在那里陷入深思之中。晒得十裂的菜地发出了干枯的菜秧气味,满地是南瓜、香木橼和老黄瓜种,紧挨大黄的那头,生长着轻柔的龙须菜,上面结着红酱果。她带着那种特有严肃和安详的神情,静静地站在那里。她那厚厚的略显红色的盘发,在阳光下显得越发火红。”这种描述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亚历山德拉身上的神性光环。亚历山德拉就是土地的象征与守护者,她对土地的热爱是超乎常人想象的。她从小对草原就有一种刻骨铭心的爱,每当看着脚下的土地时,她总是带着爱与渴求凝望着,就这样“如痴如醉地饱览着这片广阔无垠的土地,直到泪水模糊了视线”。她完全把自然界当成了和自己血脉相连的一部分,不仅沉醉于自然界的美当中,而且用智慧在与自然“沟通交流”。在父亲死后,面对一贫如洗的家业和荒凉贫瘠的土地,她没有像大多数邻居一样投奔富庶的城市,而是勇敢留下来,说到“我绝不会丢掉这块地”,而且纷纷从邻居手中购买丢弃的土地,因为在她看来,土地是有生命的,是需要人类善待的。正是有了这种对土地的百般呵护,亚历山德拉长期深入田间观察、与大学生等人交流,终于取得了“沃野千里”的丰硕成果。亚历山德拉也是一个土地的征服者,但是她与诸多一味攫取利益的邻居不一样,而是作为守护者与土地“交流”,进而实现了“富裕”。在拓荒过程中,亚历山德拉也像向死亡诸神挑战的“德墨忒尔”一样经历了诸多磨难,不仅有持续几年的自然灾害,而且也有亲人的叛离。这些磨难都像刀子一样扎在亚历山德拉的内心深处,特别是小弟弟之死让她感慨万千,但是她还是像“德墨忒尔”女神一样勇敢面对、接受了挑战,充分体现了坚强不屈的奋斗精神。
结语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亚历山德拉虽然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拓荒者形象,但其个性与行为却体现出浓郁的古代神性色彩,这主要源于薇拉·凯瑟创作《啊,拓荒者!》时巧妙融入了神话原型。当然,作品中不仅主人公亚历山德拉具有明显的神性色彩,其他人物如玛丽、艾弗等人同样隐现出古代神话史诗中的一些人物。这种融入神话原型的创作不仅让塑造的人物形象更加形象生动,而且让作品的思想性更具深邃。语
参考文献
[1]王晓燕. 女人不再沉默——谈谈薇拉· 凯瑟小说《我的安东尼亚》和《啊,拓荒者》中对女性话语权的追求[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2013(07):07-09.
[2]葛纯, 葛秋良.荒原上女性的呐喊声——从《啊, 拓荒者》中对比手法的运用来看薇拉·凯瑟的女权主义思想[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3):61-64.
[3]张继红.美国作家海明威的创作风格探析[J].语文建设,2014(29).
[4]张祥亭.深层生态学视角下自我价值的实现——《啊,拓荒者!》中亚历山德拉形象解读[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12):150-154.
[5]任良耀.批判仍是小说的一种基本职能——从哈代、福克纳与马尔克斯艺术世界比较中得到的启示[J].安徽大学学报,2004(06):49-51.
[6]龙晓云,杜宏飞.弗兰克·诺里斯《麦克梯格》中的拜金主义探讨[J].语文建设,2014(29).
[7]陈妙玲,邹建军.对人与土地关系的哲学审视——论凯瑟早期小说《啊,拓荒者!》中的生态思想[C].文学与环境武汉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
[8]张宇维.神话原型意义的本质性探讨——结构主义神话研究对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应用的启示[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3,29(9):83-85.
[9]孙玉超.《飘》中会话的语用分析——违背合作原则的体现[J].语文建设,201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