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5年第2期 ID: 420879

  

庞德《华夏集》中李白诗词翻译研究

◇ 张珏

  摘要:诗人庞德从中国古典诗词中引申了“诗歌意象”的理论,为文学作品的互相借鉴做出了卓越贡献。在其代表作《华夏集》中,主要是解读我国古代诗人的诗词作品。学者对于《华夏集》这一作品都存在着误读的现象,并因此产生了许多的争议。本文基于诸多文学评论者对《华夏集》的理解争议,以文学内涵还原角度,对《华夏集》中李白诗歌的误读现象进行分析与论述。
  关键词:李白 古典文学 庞德 误读 文学理论
  引言
  诗人庞德是著名作家和文学评论家,作为意象派诗歌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是后期象征主义诗歌的领军人物。他从中国古典诗词中引申了“诗歌意象”的理论,为文学作品的互相借鉴做出了卓越贡献。意象文学是1909年至1917年间一些诗人发起并付诸实践的文学风格,其宗旨是要求诗人以鲜明、准确、含蓄和高度凝炼的意象生动及形象地展现事物,并将诗人瞬息间的思想感情溶化在诗行中。庞德的意象派作品中汲取了某些中国古典诗词诗歌的写作形式及特点。他在长诗《诗章》中阐述孔子学说,在1915年出版的《中国》中收集并翻译了十几首中国古诗。此外,庞德还曾对古代文学经典《大学》《中庸》《论语》等进行文学阐释。
  《华夏集》是庞德的代表作,里面收录了我国古代文人诗词作品108首,其中以李白的作品最多占据诗歌全集的十一首之多,主要是解读我国古代诗人的诗词作品,学者对于《华夏集》这一文学作品的误读现象所产生的争议问题一直存在。一直以来,学者对于《华夏集》这一作品都存在着误读的现象,并因此产生了许多的争议。伴随着中国传统文学研究的深入,这些争议的趋势也越来越激烈。我国学者对于《华夏集》作品的误读是无法认同的。但是有些学者则普遍认为,《华夏集》中庞德产生误读这一情况,并不能将其当做是错误,因为不同的文学背景之间是存在着差异的,误读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因为文化背景与文学创作环境的不同造成的。《华夏集》中,庞德眼中的李白诗歌究竟是怎样的表达形式,以及他解读的“失真”为文学交流产生了何种影响和客观作用,是本文中所要探讨的内容。
  一、《华夏集》中李白诗歌误读的内容阐述
  从客观角度来看,庞德对于李白诗歌作品的错误解读,具体集中于诗歌《古风》《长干行》《送友人》《别友》《天津三月时》等方面,其中引起中西方学者最大争议的莫过于诗歌《古风》和《长干行》两首诗歌。以下笔者对《华夏集》中,庞德对这两首诗歌的误读之处作一简要论述。
  众所周知,李白的诗歌极具浪漫主义色彩,作品风格特别饱满豪放,用词华贵高雅,在我国诗坛上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庞德对于李白的诗歌作品表现出来了浓厚的兴趣,只不过所受到的文学熏陶不同,因此出现了对于李白作品的解读存在着误读现象,从文本层面表现出来了一些错误。例如诗歌《古风》出现了大量的表层解读,对诗歌作品的语境有所误读。诗歌中最后两句是这样的:
  黄狗空叹息,绿珠成衅仇。何如鸱夷子,散发棹扁舟。
  这行诗歌中实际上表现出诗人李白的悲怀感伤情绪。“黄狗空叹息”这一句暗指在秦始皇死后,宰相李斯被秦二世杀死,死之前对着他生前最喜爱的黄狗摇头叹息,幻想可以再带爱犬陪伴子女外出打猎,深刻表达出诗人李白对于黑暗官场的无奈之情。“绿珠成衅仇”,指的是石崇爱妾绿珠善于乐器演奏,这引起了同僚孙秀的嫉妒,求而不得,长久下去变成深深的恨意,便想着要滋事杀掉石崇,捕快到了石崇的府门前时候,石崇告诉绿珠,事端原因皆是因为她才起,绿珠哭着告诉石崇,要以死效忠石崇,故当场跳楼而死。而在后两句,诗人李白又引出仕大夫范蠡在功成名就后全身而退“范蠡泛湖”的典故,与前文中的两人进行对比。诗句中,李白实际上是描写了三个不同的人在官途上的曲折艰难,这是隐喻的一种表现形式,他提倡人应该学会知足常乐,在适当的时候抽身隐退,过简单的生活也是一种心情,如若不然,很有可能最终面临着“黄狗空叹息,绿珠成衅仇”的悲惨结局。
  诗人的本意如此,但是庞德在《华夏集》中对于此两句诗歌的解释却是不同的,使人完全看不出诗人的原意,导致诗歌的寓意完全被覆盖。庞德解读后是这样的:一群黄狗在向着他们通过狂吠进行警告,对于他们来讲,那个叫做绿珠的姑娘只能为他们带来仇恨,在他们中间有个叫范蠡的人,他独自携带着他的情人离去,只见到他独自一人驾着轻舟,身边的情人长发及肩,笑意翩翩。体现出的是极富个人主观色彩的文学核心价值理念:对于该诗歌中李白所寄托于文字层面的思想,庞德未曾进行深入地探究,也没能在根本上进行诗歌典故的剖析,而是单纯地从诗歌原本停留在表层文本间的意思,进行了解读保留,体现着浓郁的诗歌文学的清新追求。在庞德的解读中,也描绘了那幅尽情享乐的画面,但是却没了李白诗歌的最初构想,由此不难看出,庞德单纯依据文本产生误读的事实。
  在诗歌《长歌行》中,李白所刻画的是一位痴情妻子,她在战争期间的内心世界。“荒城空大漠,边邑无遗堵。白骨横千霜,嵯峨蔽榛莽。 借问谁凌虐,天骄毒威武。赫怒我圣皇,劳师事鼙鼓。”不过经过庞德的解读,他将一名痴情女子的内心独白解读成为了一封家书的性质。不仅如此,庞德在解读《长歌行》正文时,将原有的诗句进行了拆分,有例为证,诗文中“荒城空大漠”这一句子,庞德在解读时将其分成苍天,古堡,大漠三个断句。这种拆分的方式,完全破坏了作者李白所要表达出的那种冷凄的荒凉感和萧条意境,使得整篇显得都不连贯。庞德对于李白诗歌所产生的类似误读之处,多有存在。评论家们对此却有褒有贬,各执己见。
  二、《华夏集》中对李白诗词误读原因剖析
  本文对于庞德《华夏集》中误读李白诗歌作品的事实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做出具体的解释。庞德之所以误读李白的诗歌作品,究其原因,在于其自身并未对中国的历史环境进行深入地了解,缺失这一时期的历史知识,就会导致在解读过程中漏掉很多有用的信息。不仅如此,庞德是将李白的诗歌作品转换来解读,语言之间的转换,肯定会存在着误读现象,而且,庞德的出发角度主要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读者是否能接受,所接受的范围等等,文化的巨大差异,必然会导致诗歌解读结果的不同。因此,在中国文学学者看来,庞德在《华夏集》中存在着误读现象是确凿的事实,但是学者和读者却是很能接受这种现象。庞德误读的原因可以从三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是误读主体庞德自身因素,其次是误读对象读者群体因素,再者是不同文化环境下的文学理解与认同因素。   首先,来自于作者自身因素,误读主体缘何会对李白的诗歌解读产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层次,这首先要从其文化修养来入手。大家都知道,在接触李白诗歌开始的时候,庞德对于中文的认知近乎为零,而且他所解读李白诗歌的基础源自于前诗人厄内斯特的笔记。可以说,庞德解读李白的诗歌作品已经是第二次解读,所以庞德对于李白作品的误读便有了解释。其次,庞德所处的时代背景也是导致其误读的原因。他处于新诗运动时期,他本人非常喜欢意象诗歌,意象诗歌尤其强调朦胧的美感,并热衷于对朦胧美的创造,因此,对于具象文字的解释便不是很重视,这和提倡美学的读者有了共鸣。庞德为了追求朦胧美的创作,对李白的诗歌进行解读时,对其诗句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拆分,这样的结果带给人的是原有诗歌意境破坏、音韵、神韵不在等情况。而庞德本人对此也进行了解释,他是过于追求意象诗歌的创作,没有盲目地推敲诗歌涵义,而是把握其更多的细节,将作者的思路和感情进行压缩。。
  其次,来自于误读环境因素。古典文学理论曾指出:“文学的接受是发生于特定的环境之下,因此在现实中必然会留下时间空间的烙印。”庞德创作《华夏集》时处社会动荡时期,该时期民众饱尝动荡生活的苦难,心理情绪十分脆弱,因此大批读者在诗歌阅读方面,均充斥着一种强烈的心理需求。这种社会背景下,诸多作家的创作风格也难免受到影响。庞德在对于李白诗歌的选择上便形象地阐述了这一特征,诸如其选择《长歌行》《古风》《别友》等诗歌,均是描写离别愁绪的作品,良好地阐述了庞德和诸多社会民众的内心痛恨情绪。在大的背景环境之下为读者构设了一个消褪内心愤慨的文字空间,恰如其分地将读者的阅读接受体验予以了满足。
  最后,来自于读者群体因素。经历了十九世纪的文学变革,大多文学作者会将注意力放在文字创作对于社会的影响力以及对于读者的影响方面。,因此,文学作者在进行创作时,自然而然地就会将读者的感受放在首位,甚至是以读者的接受程度作为自己创作的指标。庞德解读李白诗歌的时候,一定程度上也是受到读者这种期待思想的影响,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庞德提取中国古代诗歌中较多的意象因素,并试图通过文学创新将其展现在世界读者面前,虽然最终中国文学学者难以接受,但是一些文学学者和读者却认可了这种漏洞颇多的解读。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文学家看来,诗人庞德《华夏集》所出现对中国古典诗词的误读问题并非不可原谅,他们所关注更多的是庞德的文学创新这一事实。同时也正是在这种包容、创新的社会大环境下,才促使了诗人庞德,鼓起勇气展开了对中国诗仙李白诗歌作品的演绎。语
  参考文献
  [1]普雷明格等.普林斯顿诗歌与诗学百科全书[M].普林斯顿,1974.
  [2]唐旭.李白《蜀道难》的艺术表现特点探析[J].语文建设,2013(17).
  [3]祝朝伟.构建与反思[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4](美)庞德.众树歌唱[M].叶维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5]钟华.以《将进酒》为例谈谈翻译的三个标准[J].语文建设,2013(08).
  [6]勒内·韦勒克,奥斯·丁沃森.文学理论[M].北京:三联书店,1984.
  [7]丁建元﹒外国精美散文读本[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8.
  [8]聂珍钊.外国文学史(第二版)第二卷[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9]文爱艺.欧美诗歌经典[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5.

庞德《华夏集》中李白诗词翻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