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福克纳开创了一个宏大的个人风格创作体系,在这个体系里,存在着许多按传统精神行事的人物,他们代表着传统价值。《喧哗与骚动》的主人公之一昆丁,便是最有代表性的这一类人物典型,本文从昆丁这一人物内心世界的研究入手,深入分析这一人物形象的特征和意义,从而展开一个更加广阔的福克纳小说中的世界。
关键词:小说人物 传统 昆丁 福克纳
引言
威廉·福克纳是世界最负盛名的现代作家之一,也是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他的文学创作总与传统文明有着割舍不断的联系。《喧哗与骚动》的主人公昆丁的形象是复杂的,我们可以看到福克纳对于昆丁那种独特的复杂的感情,这种复杂性源于福克纳对他笔下刻画人物精神和现实世界的复杂感情。在他笔下,昆丁的悲剧具有荒诞性,他为维护旧的伦理传统宁愿放弃旧有观念;同时,昆丁的悲剧具有崇高性,小说用意识流动无比细致地刻画下昆丁的内心世界,他的内心充满温情,他的死涵盖了太多的意蕴,具有崇高的美感。
一、昆丁——忠诚与叛逆相并存的守护者
主人公昆丁的性格虽然复杂,但我们可以很轻松地找到其精神内核,那就是传统道德,在《押沙龙,押沙龙》里,将昆丁的精神世界阐释为:“一个空荡荡的大厅,回响着一连串失败的名字”,这些失败的名字,就是传统道德的捍卫者,包括昆丁的父亲康普生,而“空荡荡的大厅”,无疑是对整个旧道德的概述。乔治·马里恩·奥唐奈在《福克纳的神话》中说:“他的世界里充满了‘受到挫折和伤害的人’,虽然昆丁本人‘还过于年轻,够不上称为一个成熟的人’,可他仍然应该算作是其中之一。”我认为,在这个被构建出的世界里,福克纳将昆丁塑造得稍显温和,融入了自己的同情,昆丁不同于其他人物并不仅因为时间和年龄,因为他们都尽量地“生活在时间外面”,昆丁的情感和内心斗争都比之其他要强烈,他守卫着传统的道德,同时,他又为这种守卫而感到痛苦,然而逝者不断地让他在守卫的路上越陷越深,他拼尽全力想守护没落的传统,但现实让他清醒让他难以面对,最终走向不归路,投河结束自己痛苦守护的一生。
那么,我们要客观地评价一下昆丁的守护过程,他的精神世界应该从以下两方面探索:一是昆丁用生命供奉了传统道德,但他的所作所为对拯救传统道德可以说是回天乏术,他对他父亲说:“那是为了要使她脱离那个喧嚣的世界,叫它非躲开我们不可。”他所希望的不是抗争而是逃避,他的逃避主义驱使他打破手表,也驱使他的内心越来越孤立无援。他像是在守着一片凄冷的世界,园子里的悲哀气息日夜围绕着,侵扰着他,而园外盗墓者猖獗地破坏坟地,昆丁对他的工作是充满了焦虑与恐惧的,他无法独立完成守护的职责,也无法逃离命运的束缚,最终只能面临精神的重压直至崩溃。可以说,昆丁的一生都没有跨越传统道德的边界,他被牢牢吸附在自己的标签上,并且从血脉中,昆丁也是将自己依附在传统道德之上的,他的痛苦和忠诚,都表现出浓重而强烈的归属感。二是昆丁对他所守卫的旧传统的爱与恨是兼而有之的,这里的恨不是怨恨、仇恨,而是一种被磨损掉一大半的叛逆,我们细细品读《喧哗与骚动》时会发现,每一章节(除了第一章班吉部分)的主人公都会表达出对康普生太太的不满,昆丁的不满没有表露出来,但渗透在字里行间,昆丁的闷闷不乐,昆丁对凯蒂的“爱情”,都表现出昆丁对旧传统还是存在着一点不言表的叛逆的,虽然相对于坚守和忠诚,这一点叛逆可谓微不足道,但对于昆丁人生的塑成来讲,这一丝叛逆是导致昆丁矛盾一生的最为关键的点。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昆丁是忠诚与叛逆相并存的守护者,两者都在昆丁心中扎根,且岿然不动,他所有的矛盾也都来源于此,昆丁的一生,便是两者相纠葛的一生。
二、凯蒂——小说中唯一开出的花朵
人物凯蒂在《喧哗与骚动》中是关键的线索,几乎所有的故事都围绕着她展开,这与凯蒂在昆丁人生中的作用是一样的。昆丁所有的思绪流动的起点或者终点一般来说都是凯蒂,凯蒂的行为对昆丁的影响甚至要比对他自己的影响还要大。主人公昆丁对凯蒂的情感是一种依赖行为,昆丁是弱者,凯蒂是强者,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情感。昆丁像一个父亲一样孤独地守护着传统的园地,此时如果他得到了一个女儿(凯蒂),这种相依为命的关系便单方面形成了,此时倘若来一波强盗,打倒了这位父亲,抢走了他的女儿,这种关系便被打破,随之而来的,必定是父亲的失衡与崩溃。这就是昆丁内心的写照,他对凯蒂的情感非同一般,像蒙娜丽莎的微笑一样内蕴丰富,亲情爱情友情父女之情,他无法接受凯蒂的堕落,因此他宁愿“把无意义的堕落转化为有意义的毁灭”,可以说,凯蒂是他心中最重要的东西,她对传统道德的叛逆让昆丁难以接受,心如刀绞。因此可以说,昆丁的精神是被凯蒂的行为直接摧毁的。
但凯蒂对昆丁绝不仅仅是摧毁和制造痛苦那么简单,凯蒂更像是昆丁所坚守的那片园地里唯一开出的花朵,凯蒂的行为所带给昆丁的除了痛苦与心理的崩塌之外,还不可忽略地为昆丁激发出了属于他的年龄和他所受到的高等教育所必然带有的反传统,可以说,昆丁不仅仅是单纯为这篇旧传统守护的简单形象,而是极端复杂和矛盾的,一方面他受制于传统观念和旧道德所带给他的“使命感”,另一方面他也无法完全屏蔽外界世界和自我内心世界所带给他的价值判断,而凯蒂,无疑就是后者的最为有效的催生剂。在班吉一章中,童年凯蒂在河里戏耍,幼小的昆丁身上就已体现出了这种冲突,他所做的是不停地警告凯蒂“不要这样”,这样做不符合规矩,但却并没有真正地加以干预和阻止。从这里便可以看出,从童年起,昆丁便被烙印上了为传统道德“守护”的标签,但同样从童年起,凯蒂的天真烂漫和反抗意识也在昆丁心中占据了很大一部分份量,可以说,昆丁从那时起便注定了其矛盾的一生,而这矛盾的一端,也从那时起便被凯蒂牢牢占据。
因此,对于昆丁的内心来说,凯蒂就如同昆丁所要守护的那片园地上的唯一的花朵,他在这唯一的亮色和整片的黑暗中抉择,这种抉择让他痛苦,同时勾勒出了他生命的主线,这是一种来自于灵魂深处的撕扯,而这种撕扯,便是致使昆丁生命最终走向毁灭的深层原因。
三、《喧哗与骚动》现实与人物的内心世界
如果说凯蒂是昆丁矛盾最主要的集中爆发点,那么除了凯蒂之外,形成昆丁这种复杂的精神世界的原因还有很多,其最直接的来源便是复杂的现实世界,这包含着多方面的内容。最根本的原因是昆丁混淆了“传统价值”与“非传统”,传统是随时代发展而沿袭的传统,而昆丁所处的环境是将这种传统一成不变地僵化,然后组成清规戒律来约束自由的“非传统”,他所生活的家庭背景便是在这个理念的前提下形成的。小说主人公昆丁被灌输的思想,便是对这种受到冲击的“非传统”进行守护,而忽视了对于守护的意义和守护价值的探索。此外,在时代的变迁中,小说中人物的思想都受到了冲击,出现了“非传统”的浪潮,这对于昆丁而言,不仅不会起到警醒和反思的作用,相反会催生昆丁对于“传统”的重新重视和思考。因此,这种对“非传统”的守,和对于“真传统”的“反”,形成了一种可悲的对立,一方对传统更加坚守,而另一方对传统更加抵触。
另一个来源于现实世界的原因是在这种现实社会下所展现的人性。昆丁的身份,作为康普生家的长子和一名知识份子,他对于现实和社会中人性的嗅觉是异常敏锐的,人性展现所带给他的感触也最大。在康普生家庭里,三弟班吉在家中不同的环境下所受到的不同待遇,便是最明显的人性展现。在母亲面前,负责看管班吉的黑人保姆地位卑微,言听计从,但脱离了母亲和家人的视野,班吉便成为了被戏弄和嘲笑的对象。同样的,面对着杰生的离经叛道和残酷无情,面对着凯蒂的叛逆,甚至面对着来自街道中的一个渴望面包的小女孩,昆丁都能从中找到人性最为赤裸的黑暗面,这无疑催生了昆丁对于现实世界的逃避,这种逃避无疑也同样是昆丁选择继续充当守护者角色的重要原因。可以说,复杂的精神世界来源于复杂的现实世界,昆丁内心的犹豫、矛盾、痛苦和彷徨,都与现实世界密切相关。昆丁身上所特有的情怀,在与现实社会的遭遇碰撞中被刮擦得伤痕累累,如果说,旧道德是挤压昆丁生存环境的黑暗园地,凯蒂是压垮他的矛盾爆发点,那么现实世界所给予的外力则塑造了整个园地的悲哀、阴森和绝望,昆丁在复杂的现实世界面前所得到的,也只会是逃避和绝望的理由。
结语
纵览全文,我们从昆丁的守护者形象的矛盾性入手,着重分析了凯蒂形象和外界环境对昆丁内心世界的改变和修饰过程,逐渐还原和展现出昆丁最为矛盾的守护者的精神世界的全貌。可以说,福克纳在《喧哗与骚动》中塑造的昆丁形象,是福克纳作品中众多“守护者”形象中最完整、最复杂的一个,昆丁是沙多里斯世界的守护者,守卫南方传统道德,他是痛苦的,对于昆丁守护者形象的研究,是打开昆丁内心世界的一把关键钥匙,也为重新审视昆丁的死的崇高美感打开了大门,而他只能站在那里,慢慢成为这片园地无言的守望者。语
参考文献
[1]江智利.精神的再生之美——解读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的“昆丁”[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06).
[2]李建.批判与缅怀,离弃与不舍——浅析福克纳《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的南方情结[J].语文建设,2013(17).
[3]黄芳.故园的守望——莫言与福克纳家族世系小说之比较[J].语文建设,2013(33).
[4]何颖.关于福克纳《喧哗与骚动》时间观的再认识[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5(03).
[5]朱振武,吴晟.《喧哗与骚动》与弗洛伊德的美学思想[J].上海大学学报,2006(05).
[6]张文艳,常磊.唤醒尘封的记忆——威廉·福克纳小说《莱巴嫩的玫瑰花》叙事研究[J].语文建设,2014(18).
[7]陈艳玲,冯晓伟.昔日的辉煌 无奈的困境——《喧哗与骚动》中昆丁·康普生困境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