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古代优秀的诗词佳作是记录景致的最佳文学载体,运用现实场景与文人思想虚实相结合的创作手法,栩栩如生的化现实景物为情感,使今人读来如身临其境,在导游辞写作中广泛地借鉴古典诗词,以真实的景观、想象和感受作为写作题材,因而达到更高的审美意境。
关键词:古典诗词 风景衍生 引用借鉴 文学意境
引言
我国五千年的历史流传下来许多经典文学作品,可以说我国是诗赋的国度,千百年来,文学作品浩如烟海遍布在中华大地每一个角落,渗透进我们今人的血脉里。记载的文学作品让我们的心灵为之激荡,为我们的都市生活增添了一抹亮色。与现代文学比较,古代经典文学作品更加讲究意境之美,诗人们对山水场景的语言描绘栩栩如生,使人身临其境。所以说文学作品是最好的景观描述载体,不仅记述了景观之美,而且还升华为心灵之美,是最贴切的导游辞写作范本。笔者对古代优秀文学作品进行梳理,认为现代的导游辞创作如果在灵活借鉴优秀古典诗词的基础上,一定能撰写出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
一、古代文学中的景观描写语言分析
我国古代文学中的景观描写大多集中在山水文学之中,这些诗词作品的内容通常是对某一景观或建筑物的全体或局部刻画。在诗人创作后为了怡景怡情或镌刻或悬挂在景观的壁柱,有些也会在一些亭台楼阁中看到,这些作品都具备“楹联”的特征。其语言的概括性增添了游览地的诗情画意,给予游览者以美景伴佳文的境界之美。以下笔者以诗人刘德宜和刘尔炘先生的文学作品进行场景分析。
我国著名的人文景观都是由文人墨客的赞美之词而熠熠生辉,被后人所敬仰。在我国桂林碑林龙隐洞的题联,此联由文人刘德宜题。上联:龙从何处飞来?看秀峰对峙,漓水前横,终当际会风云,破浪不尝居此地;下联:隐是伊谁偕汝?喜旁倚月牙,下临象鼻,莫便奔腾湖海,幽栖聊为寄闲身。这对题联在上联和下联开始将地点洞名龙和隐二字嵌入首字,采用了嵌字格的文学手法。上联以“龙”字为缘起,下联以“隐”字引出升华主题,富于文学审美和想象空间。这对题联全文仅五十六字,勾画了龙隐洞景观的精神风貌。在古人的心目中,龙作为飞上云霄的灵物代表,作者刘德宜在下联升华了龙以屈求伸的精神。两个题联的首句均采用问句提起阅读者的兴趣,随后巧妙地引出一系列景观秀峰、漓水、月牙山、象鼻山这四处比邻的景观入联。赞美“龙”的题联字里行间洋溢着飞动蓬勃的气势,同时也写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游人在此处看到此景此文交相辉映,令人回味无穷。在我国大好河山之中,这样的摩崖石刻远近高低、参差错落的文学作品随处可见。位于兰州北麓的五泉山有副楹联令人忍俊不禁,伴着景观赏读回味无穷,有如万境皆空之感。这副对联是诗人刘尔炘先生路过此处创作的。上联:还不起来么?此等功夫,怕是懒人都借口!下联:何妨睡着了?这般时代,倘成好梦亦欢心!细细读来内容妙趣横生,作者用只言片语的描述,使人们驻足于景观中,正为眼前云海缥缈、山石耸翠的景观赞美之词时,我们的精神不觉为之陶醉,与自然融为一体。这种文学诗词载体精练的语言意蕴深远,是场景的点睛之笔,恰到好处地引导人们更好地观赏山水。通过文字直接的对场景的呼应,身在其中既可将文与景相结合,又可从作品中获得意境的升华。
二、巧借古典文学诗词中意境进行创作
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文学诗词的“意境”是指在写作中表达个人情感理论的一个重要的文学审美概念。“意”是指文人的个人情感表达,“境”是指刻画的客观景物、人物或事物,概括地说,文人将个人主观思想与相对的创作对象之间相融合而形成的作品,具有深层意蕴和韵味的文学境界,可以感染读者的心灵,这是风景审美意境的重要内容。作为江南典型园林代表,苏州沈园高低错落的亭台楼阁伴随着眼下的小桥流水,无数文人在此留文纪念,其中以诗人陆游的作品流传最广,从而使沈园名扬天下。陆游在75岁高龄游园时候写了《沈园》:“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随后又创作了:“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飞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当84岁的陆游再次来到此地,触景生情感怀岁月匆匆于是撰写诗词《春游》:“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也是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正是这样的经典诗句和文人们的深情演绎吸引着我们来到沈园,来感怀前人。陆游诗词中所蕴含的情感与意蕴,使得作品融情于景,是诗人心里的情感与景物完美融合产生的文学境界。因此,在导游辞的创作中,我们面对景致时,为了更好地表达其中的优美,可以通过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在写作时直接引用熟悉的诗词与名篇,针对诗词中的人物、场景和天气等细节加以展开描绘,这就是一篇情景交融、韵味悠长的导游辞范本。
通常我们会对古典诗句直接引用进行写作,就像古人所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就是要求我们在写作时候要多参考优秀地前人佳作,做到学以致用。在对场景进行写作时,如可以合情合理地引用恰当的诗句作为点睛之笔,可以为景增添人文色彩。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对古典诗词进行娴熟的运用,是基于深厚的文学底蕴和贴切的语言描写。为了把生硬直白的介绍变得诗意盎然,在导游辞写作中直接引用名家诗句是必然的创作手段。我们可以联想到唐代诗仙李白的古诗词《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对黄鹤楼中的视野描写:“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岑参《风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对天气的描写:“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还有柳永《雨霖铃》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 欧阳澈的代表作《虞美人》中“玉楼缥缈孤烟际”。这些经典的诗句作品语言含蓄,意境深远,我们可以运用联想和想象直接引用最为熟悉的佳句作为点睛之笔,结合景致有感而发,随后的语句根据诗句适当展开,使平淡的游辞显得诗意盎然。
优秀的古代文学作品运用场景与思想虚实相结合的文学手法,化眼前现实场景为情思,化平淡为神奇,引领我们达到情景互融的文学境界。正如孔子所言:“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这些古典诗词不仅是场景的点睛之笔,而且美化了我们的心灵,使我们身临自然之中感悟人生境界。例如:游人在早春时节的午后漫步西湖,望着岸上杨柳拂面伴着水上琳琳湖光,在此就会很自然地联想到“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这首诗让游人们直观地感受到古时此地的莺歌燕舞与现代的旖旎风光,在不同的时空中交相辉映。如果是在烟雨迷蒙的初秋身临此地,伴着细雨微风自然地吟起“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诗句。望着此景搭配着恰到好处地直接引用诗句进行解说,让我们真实地感受诗词与场景之间交相辉映,即使是游走于普通景色中,也觉得超凡脱俗、充满诗意盎然。如果恰巧碰到倾盆大雨来临,联想到苏轼的另一首佳作:“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望湖楼醉书》)。诗中对西湖的周边场景描写为我们带来了诗的境界,在读者心中产生了享受西湖美景的强烈愿望。
我们在写作导游辞时也可化用诗句,就是根据全文章节结构和具体的行文内容需求,在文章的某一段或某一句,把古典诗句用散文或场景抒情的内容进行扩展,全文的文风意味深远,全文与古诗自然地融为一体,读来带给人如身临其境般的感受。例如,在介绍诗仙李白的时候,我们可以化用李白的诗句,使解说增加人文美与文学美。“我们看见一个狂人正倚剑高歌。对长安有如火的相思,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于是他选择在痛苦中咽断箫声,观天下千古登临之口:他选择在悲寂中立于清冥长天之际,痛饮四万八千个日月。他受尽了抽刀断水水更流的长恨,但他的选择让他名垂青史,让后人为之赞叹!他就是李白。”李白的诗词既是文学中的精品,又是我们积累和熟悉的化用素材。在上文刻画李白时候,没有单纯、平淡地叙述其生平经历,而是巧妙地把李白的特点与他的作品融为一体,在导游词的创作中,穿插经典诗词,能够对描述的景物进行升华和美化。
结语
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浩如烟海,其中在一些名山大川上的楹联、题刻等文学作品为场景带来更深刻的文学意境。文人基于对自己内心感受的表达和对景致的刻画,在对山水自然美的体悟中,还熔铸着审美主体的生命意识。此外,也反映了文人对景观赏析视角的差异性,除了山水美的游赏意识和对美的气候条件的整体把握与细节描绘之外,面对山川美景,文人或是发出自然永恒、或是感叹生命,或是感慨自身,最终从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中获得了对人生的感悟。古人云:“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文人们留给我们的美好作品将我们带入世外桃源,又引领着后世的我们回归自然,寻求自然之美。语
参考文献
[1]唐宋诗词[M].北京:中华书局,1999:卷一四八.
[2]田金霞.旅游语文[M].上海: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124-128.
[3]余映潮.学写一篇游记课堂教学实录[J].语文建设,2012(19).
[4]朱惠荣译注.徐霞客游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9.
[5]清·吴景旭撰.历代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58:13-34.
[6]丁启阵.有趣的唐诗《回乡偶书》[J].语文建设,2010(06).
[7]冯丽.王昌龄边塞诗的旷野之美解读[J].语文建设,2013(18).
[8]清·沈德潜选.古诗源[M].北京:中华书局.1963:56-5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河北省科技厅项目:河北省太行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模式研究(课题号:14457699D)和2013年廊坊科技局软科学项目:廊坊市会展旅游产业集群培育及其竞争力提升研究(编号:2013023133)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