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5年第2期 ID: 420863

  

川端康成《雪国》中人物与创作风格研究

◇ 樊云

  摘要:《雪国》是川端康成中期创作的巅峰之作,这部小说倾注了川端康成多年的心血,历时十五年完成。《雪国》中川端康成对主人公形象的塑造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同时川端康成将西方现代文学的意识流手法运用至东方传统文学之中,体现了主人公同命运抗争与自我救赎的意志精神,形成独特的文学创作风格。
  关键词:川端康成 人物塑造 文学融合 创作理念
  引言
  川端康成出生于1899年,一生多产的作家,其代表作有《山之音》《椿》《雪国》《高原》《水晶幻想》《千只鹤》《伊豆之旅》等。川端康成在196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现代著名小说家。其中川端康成历经十五年之久,采用发表的方法完成了代表作《雪国》这部小说。川端康成将人生的寂寞与安详的虚无缥缈的感觉作为反复书写的创作基调,这与他早期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川端康成一生命运多舛,在他年幼时候亲人的离去,幼小的心灵覆上雾霾,这个沉重的人生经历让川端康成对生死有了比同龄人更多的认识。由于儿时亲情的缺失,成年后爱情上的患得患失,使他的文学作品总是笼罩着哀伤之感。川端康成为了让读者去接触小说中不能被世俗接受的爱情故事,他并没有按照传统叙事框架构思《雪国》,而是采用了记述的方式。川端康成的《雪国》不仅带有东方传统文学美学的艺术特色,更加可贵的是我们在字里行间看到了近代西方现实主义的倒影,这种完美的融合使川端康成在世界文坛占有一席之地。
  一、《雪国》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分析
  《雪国》是川端康成中篇小说创作的巅峰之作,小说对主要故事人物形象的塑造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同时也体现了主人公同命运抗争与自我救赎的意志精神,这最终成为川端康成自我作品的象征。小说《雪国》的叙事内容如“雪”一样洁白纯净,故事围绕主人公岛村三次走进远离闹市的雪国,中间穿插着另外三个主人公叶子、驹子和行男,他们之间有着微妙关系,随着个人命运的发展变化,他们最终走向心灵的彼岸。《雪国》的主人公将文学创作的绝佳载体——爱情,进行了一场全新的诠释,在叶子与驹子的爱情意识里饱含着“痛苦”与“无奈”,表面看来读者似乎很难在字里行间找到传统意义上“歌颂的爱情”。其实《雪国》中所表达的爱情是不堪的,这样痛苦的爱情,不仅仅是《雪国》中主人公在爱情中的苦苦挣扎,更是作家川端康成的内心意识的撰写记述。这与作者川端康成自身的人生经历息息相关,悲惨的童年经历与成年后的情感遭遇都让川端康成饱受煎熬,于是他在作品《雪国》中表达与宣泄着内心压抑的情感,并成功塑造了叶子与驹子两位女性人物从纯洁心灵到内心的萌动。
  《雪国》中川端康成通过主人公叶子与驹子将人类本能的感情进行刻画,小说对人物的塑造描写着墨颇多。小说以驹子与叶子两位女性角色对岛村的救赎为线索,最终岛村获得了新生和完成了心灵的救赎。在小说《雪国》中,主人公驹子象征着生命活力,岛村对驹子的印象是“洁净得出奇”,在小说中“神经质地连桌腿、火盆边都擦到了”就是描写驹子对洁净的追求程度。不仅仅是表面,在驹子的内心世界里同样是纯洁的。驹子在《雪国》中带有“红色”的色调,“泛着红潮的颧骨”“红扑扑的脸颊”等语言描写,同现实中雪的白色形成对照,驹子象征着闯进岛村虚无内心的一抹红色阳光。驹子是对感情倔强的人,她不图回报无私地深爱岛村,尽管她与岛村之间是不可能的,这种单纯的爱恋是带有自我牺牲精神的。《雪国》中驹子对爱情的执著追求本质上是作者川端康成对爱情的追求,川端康成回忆《雪国》时说:“驹子就是那个时候的我,她的感情世界就是我的情感”。小说中透露出淡淡的忧愁喜乐体现了川端康成对人生幻灭无常的认知与理解。在《雪国》中,驹子、叶子与岛村是川端康成重点刻画的人物。行男是川端康成为表达象征意义而设计的道具式人物,他在《雪国》中的形象并不具体。因此,驹子与“未婚夫”行男之间的关系在《雪国》也较为模糊,驹子是为了给身为师傅儿子的行男治病才沦为了风尘中人,二人间并没有爱情。驹子是给予岛村热情而又沉迷的女人,她的生命热情拯救了岛村浮华的人生,但这不是最终的救赎,在驹子的不断索求中,岛村来到了叶子的身边。叶子第一次出场是在岛村去雪国再会驹子的列车上,车窗上映出的“冷凄凄”的双眼让岛村停下了追寻的脚步。婉约含蓄的叶子仿佛是从远方飘来的仙子,她是完美女性的化身,外貌、声音或者眼睛都是那么的纯粹,带有清淡纤细之美,这与驹子的热情奔放之美迥然不同。作者川端康成对叶子的描写着墨最多的是在雪中大火的场景中,这里的“火”象征着带有“红色”色调的驹子,叶子如同得到了拯救的精灵在大火中离开了凡世,这是对驹子精神的惩罚。当驹子抱着尸体大哭时,看到的是自己满满的罪孽,小说在这里结束了。岛村在这里得到了叶子精神上的拯救,升华了岛村的灵魂,驹子和叶子共同演绎了一场女性拯救升华为心灵救赎的过程。因此,在人物塑造上女性形象的塑造成为川端康成小说中的重点。这些女性形象就像樱花灿烂时节盛开的花朵,在短暂的花期中怒放,诠释了人类的生命之美。
  二、川端康成《雪国》意识流的创作风格
  在川端康成创作初期,他就开始对西方文学作品进行创作理论研究,最终受现实主义文学思想影响形成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川端康成发起了新感觉派文学运动,不仅对传统东方文学之美的追求与创新,并在创作中将他个人对世界文学的发展与历程进行反思。最终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中走出独有的川端康成式风格,这是基于坚守东方文学底蕴的基础上,大胆借鉴西方现代文学精华的文学风格。但是川端康成自己却认为,他“一直在继承传统东方文学,他的创作突破只是将东方传统文学向前推进的一小步而已”。
  《雪国》的语言和内容含蓄优美,最主要的创作突破是采用西方现代主义意识流创作风格,完美诠释了作家川端康成的创作风格。将东方与西方文学的关系进行正确地处理,通过意象及象征写法将日本传统文学的悲哀和冷艳进行相结合的美在文章女主人公身上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意识流创作风格最早源于心理学理论,随后被文学理论所引用,贯穿于小说的情节之中,主要是描写主人公内心的创作风格。在小说《雪国》中,作家川端康成突破传统文学,引用现代文学理论,将小说情节深入至主人公内心深处空间,利用梦幻与现实、回忆与未来的对照来刻画主人公的思想活动。虽然是西方意识流的创作风格,但是川端康成并不是漫无边际的发散,而是叙事情节发展是在与主人公的脑海中的思绪互相限制下展开的。在《雪国》的开篇,川端康成将小说创作背景锁定在一辆列车上,冬季日落黄昏,男主人公岛村第二次去往雪国,因路途遥远百无聊赖之中便回忆起他要去见的这个女主人公驹子。在这里川端康成混合运用了多重创作手法,在颠倒的时序中运用了联想、插叙、象征等混合意识流的自由联想写作手法。在看似无逻辑的框架下,整个篇章结构在节制节奏下徐徐展开。在小说开始的列车上,川端康成匠心独运地通过男主人公岛村的思绪自然地引出了驹子这个人物。按照叙事情节的发展岛村开始思念驹子,由于太过思念,岛村越回忆点滴细节,驹子的模样在脑海里就越模糊。列车轰轰前行,随后他不经意地用自己的手指尖在充满水汽的车窗上划弄起来。岛村以为是思念驹子的原因,恍然间岛村在车窗的倒影中看到了一双女人的眼睛。车窗倒影中女人的眼睛将岛村从脑海梦幻的思绪中拉回了现实场景之中。由岛村内心深处空间展开了梦幻与现实场景的对照,岛村开始观察现实车窗中的朦胧人影,主人公叶子照顾病重的爱人的场景映入岛村的眼帘,于是他开始关注这双眼睛的拥有者叶子,此时现实车窗中模糊的场景与岛村悲愁与安详的内心达到完美契合,叶子的耐心与温柔促动了岛村寂寞忧郁的内心。
  在《雪国》之后的叙事情节中,川端康成都有始有终地穿插了主人公的意识流思想活动,巧妙地在回忆与现实、叶子和驹子两人之间自由交替。这种创作风格看似头绪纷繁,其实更能让小说篇章结构和谐统一,并让读者能够更深层次地体会到主人公内心深处的思绪,意识流创作风格对人类拯救的主题进行了升华。主人公岛村远离都市繁华,出走去雪国,更深层次上体现了自然拯救与自我拯救的创作内涵。雪国是主人公岛村脑海里的世外桃源,雪是这里的场景主题,在小说中是这样用语言描画《雪国》的:“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夜空下一片白茫茫。火车在信号所前停了下来”。以火车“长长的隧道”将场景一分为二,分界线的两边是完全不同的景色。在场景的一侧,一望无际苍茫的白雪遮掩了世间的不堪,而本应出现在大都市之中的主人公驹子,却在雪国中被渲染为清纯的化身。在这里作者川端康成将东西方的精神内涵进行了完美融合,揭示了天人合一的辩证关系,使小说《雪国》的创作主题得到升华。这是作者川端康成对东方传统文学精华的展露,并带有西方近代现实主义思想内涵的意蕴。
  结语
  作为一个既重视根植于东方传统文学的沃土之上,又偏好融入西方文学理论进行创新的作家,热烈的驹子、含蓄的叶子和不断追寻人生意义的岛村构成了一个心灵救赎之旅,川端康成在《雪国》中所塑造的人物特质鲜明又符合时代特色,最终形成了独特的文学风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反映了川端康成对东西方文学的理解与创新追求,正是这种文学创作境界让川端康成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走进世界读者们的内心。语
  参考文献
  [1]川端康成.雪国古都[M].叶渭渠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2]长谷川泉.品味川端文学[M].叶渭果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92.
  [3]张琨.析川端康成在《古都》中对日本传统文化的留恋与迷惘 [J].语文建设,2013(08).
  [4]余虹.川端康成《花未眠》的审美解读[J].语文建设,2009(03).
  [5]弗洛姆.逃避自由.第4章[M].陈明学译.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87.
  [6]王荣生.中日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取向比较及讨论[J].语文建设,2002(10).

川端康成《雪国》中人物与创作风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