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态文学的研究是当今文学研究的一个转向,通过将生态主义理论引入到文学作品的研究解读中,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重新进行审视,从而呼吁建立一种更为和谐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托马斯·莫尔的代表作品《乌托邦》中就描绘了一个理想的国度,本文从生态视角出发,通过对莫尔的《乌托邦》进行解读,加深对莫尔文学作品内涵的了解。
关键词:托马斯·莫尔 《乌托邦》 生态视角 文学价值
引言
生态与环境是当前社会上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生态主义理念也被用于很多文学作品的评论。《乌托邦》是空想主义的创始人托马斯·莫尔的代表作品,在这部作品中,作者通过一个航海家航行到一个奇乡异国“乌托邦”的旅行见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念以及主张。在乌托邦,每个人之间都是平等的,财产是公有的,任何一种事件以及物品都是公共制的,但是在现实社会中,私有制才是最现实的存在,因此乌托邦象征了一种不可能实现的目标或者不可能到达的彼岸。在乌托邦中,除了各种生产以及生活资料是公有的,生活的环境也十分美好,与被污染得越来越严重的环境相比较而言,乌托邦是一个十分理想的生活之地。从生态主义视角对作品进行解读,不仅要关注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要关注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生态环境失衡与社会环境失衡的关系。
一、莫尔与《乌托邦》简介
托马斯·莫尔是欧洲早期空想主义学说的创始人,他不仅是一位政治家,也是一位文学家。《乌托邦》就是他在文学上成就的一个重要体现,莫尔的思想观念的形成与他的生长环境有很大关系,莫尔年幼丧母,由父亲将其抚养成人,其父亲由于担任过法官,因此纪律比较严明,对莫尔的要求也必将严苛,这对于莫尔的性格以及各种思想的形成都有十分深刻的影响。莫尔所处的英国历史背景十分动荡复杂,从表面上看相对平静,但是在这种平静的背后却隐藏着一种矛盾与危机。在这样复杂的社会中,英国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们之间的生活差距变得越来越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不平等。莫尔认为私有制才是一切罪恶产生的原因,因此要坚决废除。对于莫尔而言,他将自己的理想写进小说中,那种在现实社会中永远不可能出现的美好地方,只好通过在小说中建立。因此,作为他的代表作品,人们对《乌托邦》的评价不一,有的人说这部小说是莫尔在现实的黑暗中书写自己理想的过程,是他期待的一种光明,也有人说在《乌托邦》这部小说中,是莫尔对理想社会的现实可能进行缜密思考的过程。
《乌托邦》通过一个航海人在意外中进入一个理想国度的故事,传达了莫尔的思想观念。对于莫尔而言,他所希望的社会是一个公平的社会,是一个没有剥削以及压迫的社会,但是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变得自私自利,对自然的索取变得越来越严重,因此导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恶劣,人们生活的环境遭到破坏,小说中的主人公所到达的那个地方,不仅是人们平等生活的地方,也是一个充满着鸟语花香的美好国度,这里的环境没有被污染,这里的空气很清新。因此,《乌托邦》中的世界是一个生态和谐、社会和谐发展的世界。
不同的学者对生态主义的定义有所不同,比如有的学者将其定义为文学和物理环境之间的一种关系的研究,有的学者将其定义为生态和环境的研究,作者通过文学之笔表达出自己对环境以及生态的一种认识。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将文学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作为一种重要的研究对象,从生态的角度出发对文学进行研究和创作,探讨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并且希望能够以此唤起人们对自然和生态的一种保护,构建一种比较合理的生态理念。在《乌托邦》这部小说中,莫尔并没有刻意地对理想国度的环境进行刻画,并没有使用大量的篇幅对自然场景进行描绘,而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生存状态来反映乌托邦中的美好环境。因此,从生态视角来说,《乌托邦》中也刻画了一种和谐的生态关系。
二、生态视角下对《乌托邦》进行解读
生态主义理论成为一种比较广泛的思想潮流。在生态主义理论中,人与自然是两个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人们在与自然进行和谐相处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利益的诱惑,开始表现出对自然更加贪婪的掠夺,而且随着人类的进步以及发展,人们自觉可以从自然中分离出来,开始大肆对自然进行利用,从而带来了更多的环境问题。莫尔生活的时代正好是英国社会开始苏醒的时代,经济开始发展,人们之间的差距开始出现,人们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找到了自然的馈赠,因此开始充分利用自然满足自己的私欲。在现实社会中,有能力的人加强了对自然的掠夺,从而使得自己更加富有,而能力相对较弱的人则变得更弱。人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开始无限期地开采,完全没有考虑到自然的承受能力,是人类发展过程中所犯的一个严重的错误。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自然环境也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田园式的生活已经不复存在,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使得人们开始考虑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应该得到改善,莫尔在《乌托邦》中所描述的那种掠夺,不仅体现在人对自然上的,也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生态视角下的和谐,并不单纯地指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也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从生态主义的角度来看,人们希望社会可以实现公平与和谐发展,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都可以进行和谐相处,因此人类需要将自然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对人类的掠夺行为进行批评,从而期待能够唤起人们的生态自然观,对自然进行保护。自然对于人类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既可以使得人类不断进步,也可以导致人类毁灭。在莫尔的一生中,他一直都在寻找理想中的生存之地,即没有经过人类开发的原始生态环境,他认为在这样一种地方,人们可以重新回到自然的怀抱中,人类可以用心去感悟自然,与自然亲近。《乌托邦》中的航海家误入的那个地方,就是一种美好的象征,是作者十分向往的国度。这也是他的空想主义思想的一种体现。
在《乌托邦》这部作品中,莫尔的空想主义思想以及其中隐藏的生态主义思想都有所体现。他描绘了“乌托邦”中的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生活状态,比如“乌托邦”中的公民没有私有财产,他们会穿着统一的工作服以及公民服装,在公共的餐厅就餐,职位不能世袭,每位居民都要劳动,劳动中不可避免地要与自然界进行接触,但是由于人与人之间并没有竞争,社会上充满着一种和谐的氛围,因此人们不会为了所谓的利益将罪恶的双手伸向大自然,不会将私有制社会中的毁灭带给大自然。因此在这个理想的国度,人们生活的十分悠闲自在,自然与人类之间是和谐相处的,使得景色越来越美、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与此同时,莫尔在这部小说中也对自然环境中的一些景物进行了描写,比如花朵、蓝天、树木等,可以看出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希望可以回归到自然中的情怀。在莫尔笔下,这种纯天然的生活状态是很多人都向往的,他自己本身也充满了期待,因此才会出现他笔下那些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意象,这些意象烘托出来的乌托邦是一处与外界隔绝开来的原始环境,可以看出作者对这种环境的热爱以及想要回归到自然中的生态思想。
在莫尔笔下,这种生态自然的观念对于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也是适用的。在社会中每个人不仅是一种生物性的个体,也是一种精神性的个体,自然生态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社会生态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文明的发展不仅让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变质,而且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变得十分冷漠,随即还出现了人性的异化,这种异化让整个社会都处于一种失衡的状态。这种人性之间的失衡以及冷漠,使得人与社会之间的发展变得不平衡。使得父母与孩子之间、朋友与朋友之间、丈夫与妻子之间形成了一种疏远的关系,这种冷漠的关系背后是一种对生活的麻木,一种深层的疲惫,也是一种现代社会下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失衡现象的表现。在莫尔的笔下,他所希望看到的一种社会是与现实社会完全相反的状况,他希望人们可以自由平等地生活,可以摒弃人性之间的不平等以及歧视。从生态主义视角出发,衍生出来的对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是这部作品背后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剖析作者思想观念的一种重要途径。
结语
现代文明社会的发展,使得我们的生活质量变得越来越高,但同时也导致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恶劣。《乌托邦》是空想主义创始人托马斯·莫尔的代表作,其中描绘了一个航海家看到的一个和谐的世界,这个世界的和谐来源于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反观他所处的环境,让读者看到社会的发展带来的产物给人们很大的压力,这些产物反而加重了人们的苦难。因此现代文明发展过程中各种产物方便我们生活的同时,对我们的生活也是一种污染和伤害。莫尔所描绘的乌托邦,不仅是他一个人期待的世界,也是很多人期待的一个理想国度,这个国度无论是在他生活的时代,还是在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都不可能绝对实现,但这可以当做一种信念,督促我们的行为。语
参考文献
[1]袁华音.西方社会思想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8.
[2] (前苏联)阿尼克斯特.英国文学史纲[M].戴镏龄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3]游国恩等. 中国文学史(二、三)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4]陈书禄.中国文化通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刘大椿.现代化进程中的人文关怀[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
[6]刘晓虹.个人观转型:中国现代性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