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5年第2期 ID: 420885

  

人文关照下大学思政教育的融入策略探微

◇ 胡沁熙?曹雯

  摘要:为有效应对国内外形势的风云万变,高校的思政教育仍然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方向。虽从方法和形式上取得较大突破,但仍存在诸多不足,应有效发挥课堂教学在融入思政教育的主心骨角色,从课程内容的选取、师资队伍的锻造、课堂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创新等多方面有针对性地提高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效果。
  关键词:课堂教学 思政教育 融入策略
  引言
  众所周知,大学生是掌握先进科学知识、具有严谨怀疑精神及可塑性较强的群体,对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指引关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也影响着国家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现。而思政教育正是引领大学生培养正确价值观及道德规范、提升思想素质的法宝。思政教育使得大学生时刻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以清醒、严谨的思想武装头脑,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认可较高,符合党和国家对人才的需求方向。思政教育意义重大。近年来,思政教育不管是从形式上还是从方法上都取得较大的突破,其效果也较为显著。但由于当下国际形势发展日新月异,国内也已经和正在历经各种改革,种种新形势给思政教育提出新要求,大学生的思政教育面临严峻挑战。当下大学生思政教育还存在诸如思想层面上淡漠、理论脱离实践等各种不一而足的问题。课堂教学作为学生掌握技能、学习知识的主要阵地,应有效发挥其潜移默化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心骨角色。
  一、高校思政教育的现状和不足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意见精神主要强调应加强和提升作为社会主义建设未来接班人的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其思想政治水平。毋庸置疑,这与我国科教兴国及人才兴国的战略目标是无缝接轨的。近年来各大高校在探索如何落实中央发布的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举措上取得较大进步,总体上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水平有很大程度的改观。但其仍在存在不容忽视的、影响思政教育系统工程的瓶颈问题亟需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具体体现为:
  (一)思想上不重视
  部分高校的学生未能认清思政教育对于指导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进而影响学生成长成才,培养社会主义建设合格接班人的战略意义,未能从内心上真正接受思政教育,对思政教育采取较为淡漠的态度。事实上,还存在部分思政教育工作者也对思政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思政教育的知识掌握不充分。思想上的漠视导致无法有效规划思政教育具体工作的开展,未能形成系统的组织规范,在具体工作开展呈现零散与片面性,缺乏必要的实践基地,资源有限,导致思政教育效果不佳,无法保证学生受到系统且长期的规范熏陶。
  (二)理论严重脱离实践
  部分高校的思政教育局限于书本,严重脱离实践,知行不合一。思政教育显得尤为空洞,一味地理论说教而未能教会学生如何将理论转换为生产力的本领和能力,未能传授学生如何解决具体实际问题,无法胜任多元文化、竞争激烈的社会。如此缺乏实践支撑的理论必然引起学生的反胃,无从依附而导致目的落空。
  二、发挥课堂教学在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心骨作用
  (一)课堂教学的作用
  在当前传统模式下,虽然精英教育、少数人的教育等开放式的教育模式也相继面世,但课堂仍是学生汲取知识、掌握技能的主阵地,也是教师进行思政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具有其他形式无法比拟的优势,如针对性强,成本低廉,能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人格魅力,授课方式也较灵活,其在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效果尤为显著。[1]具体体现为:一是课堂教学能围绕学生个性及心理特点,有效针对学生需求开展教学;二是课堂教学容易开展,在学生整个学习生涯占据重要领地,形式灵活,对学生关注重视的话题教师可适当多讲解,能及时解决学生心中困惑及所遇困难,增进师生良性互动,培养学生擅于思考与勤于实践检验的能力和习惯,课堂教学是一项有意注意的活动,目的性较强,因而其实效性也较佳。三是课堂教学能有效发挥优秀教师的人格魅力,学生吸收知识的主要渠道来自于教师的传授,其可感,具较大可信度。教师优良的品格、广博的知识体系及敬业奉献的精神深深感染学生,其身体力行也在润物细无声中教诲学生,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和道德水平。
  (二)课堂教学与思政教育的相通性
  实践证明,课堂教学在思政教育占据主阵地的领地,发挥课堂的优势正是当下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工程的有效出路,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又是思政教育系统中的“统帅”,该课程涵盖了先进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能有效指引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培养学生优秀的素质理念及贯彻认可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形势与政策这门课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部分,有助于教会学生正确认识及分析形势,准确把握党的方针路线,坚定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伟业。
  大学语文教育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也是举重若轻。任何优秀的作品无一不通过语言文字的表达,大学语文在增强大学生文化素养同时,也塑造其正确价值理念,激发学生拳拳爱国之心,潜移默化提升其思想政治素质。[2]
  哲学社会课程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具有明确的意识性,提供正确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是人类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重要武器。其扮演的角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是相通的,应有效发挥哲学社会课程在帮助学生认识社会的科学发展规律之导航作用。
  三、课堂教学融入思政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锻造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
  教师是思政课堂的主体资源,是按照思政教育的具体课程要求,实际担负教育、提升大学生思政素质、具体开展课堂教学、引领学生攀登知识高峰、获取不同知识认知的组织者及具体实施者,在学生成长成才中扮演重要引路者和导航者的关键角色,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及道德水平的重要保证,师资水平的提高是我们需长期牢牢把握、关注的重大课题。思政教育教师在全部思政教育实践主体资源中的地位举重若轻、重中之重,是实践的一线工作者,是思政教育系统工程的根本力量,关乎思政教育的成败,务必高度重视对思政教育师资水平的深入锻造。一名优秀的思政教育工作者不仅仅应当拥有广博的科学知识、掌握系统的思政知识体系、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及孜孜不倦的探索意识,还应当具有敬业奉献的精神及高尚的人格魅力,才能以情动人、以理晓人,才能积极投身于传道授业解惑的伟大教育事业,急学生所急,思学生所思,才能潜移默化影响、改造学生。其不仅重视学生书本知识的纳取,更注重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文情怀、道德品质及完美人格。一言以蔽之,一名优秀的思政教师不仅要知悉如何“教学”,更要懂得如何“育人”,而且这个过程是持久的、有始有终的,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是这个道理。

人文关照下大学思政教育的融入策略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