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09年第5期 ID: 377400

[ 金清斌 文选 ]   

高三复习之“一二三”

◇ 金清斌

  高考复习内容繁多,时间紧迫,如何使复习紧张有序,忙而不乱,忙而有效?我以为,要做好以下的“一、二、三”。
  
  一指:一套行之有效的复习计划。
  
  进行高考复习的每一位教师都如同战场的指挥官,如何打好高考复习这场战役,赢得最后的胜利,教师首先应成竹在胸。比如复习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干什么,哪些内容是重点,哪些是难点,针对本班实际采用哪些方法,选用哪些资料,每天时间如何安排,学生需做哪些准备等问题,在开始复习时教师就要做到心中有数。如果不能根据本班实际情况提前做好周密的安排,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复习计划,只管讲题、做题,有可能临到高考前才发现难点没突破,重点没强调,热点考点没突出,复习虽花了时间却收效甚微,到那时就悔之晚矣!
  复习的安排、要求不仅教师要清楚,也要让学生明白,以更好地相互配合。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出有效的复习计划。这样就能通过几个月的复习,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
  
  二指:高考复习中要用好的两样工具——“一把梳子”和“一面镜子”。
  
  高考复习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对以前所学知识的梳理、完善、运用,以进一步提高语文水平,增强“实战”能力。所以,对知识的梳理贯穿整个复习过程。
  复习的初期,可引导学生先把需要识记的内容梳理出来,以便利用早自习加强识记,也便于在后面的复习中进一步加以补充、完善,而许多要识记的内容往往还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所以放在复习的前期进行比较适宜。
  在进行专题复习时,更需要通过梳理,理出一条条清晰的线来。这些要梳理的内容,既包括知识体系,又包括答题的技巧和方法。知识体系的梳理,主要应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清晰立体的系统。答题技巧和方法的梳理主要在于运用。要通过运用中的梳理,进一步提高答题的准确性和速度。
  随着复习的进行,高考的临近,要梳理的内容会越来越少,那么。对梳理出的内容就要注意进行横向的比较,以弄清它们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表达技巧的联系和区别,象征、比喻、拟人的联系和区别,材料作文和给材料的话题作文的联系和区别等等。这样,通过纵横两方面扎实的梳理,就能形成一张完整严密而牢固的网,有了这张网。才能在高考中网到更多的“鱼”来。
  梳理时,重在引导、指点,重在技巧和方法的传授,如指导学生能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比较分析法、材料对照法、绘图制表法、编写提纲法等梳理的方法。同时,梳理要有针对性。即能根据各自不同的程度、水平,确定梳理的重点。在梳理时,对发现的问题要“就地解决”,要边梳理边“打扫”,不断清除障碍,开辟出一条“平坦的大道”。
  有效的梳理,不仅应该是对以前所学知识的进一步熟悉、巩固,更应该是一种补充、完善和提高,就好比对走过的路画了一张路线图后,全局观会更强。
  “纠错本”在高考复习中也是一样很实用的工具,我称之为“镜子”。复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找出缺漏,再将发现的问题和缺漏分类记录到“纠错本”上。“纠错本”除了要帮助学生分清“易错类型”,还要能找出失分原因,即要能“知其所以然”,并进一步找出补救措施。比如对发现的问题,学生自己要明确是需加强识记,还是要注重理解;是要细心审题,还是要弄清解题技巧和方法;是要注重归纳综合能力的训练,还是要弥补表达上的欠缺;等等。
  通过“纠错本”的填写,促使学生主动去找错、纠错。复习一段时间后,再让学生看看“纠错本”,看哪些错误已得到纠正,还存在哪些问题没能解决。特别是高考前一段时间,再拿出这把“镜子”照一照,不让同样的错误在高考中重现,是很有必要的。
  
  三指:过三轮、明三线、填三表。
  
  (一)过三轮
  过三轮即三轮复习法。我将整个高考复习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三个阶段既有联系又备有侧重。
  第一轮复习的目的是梳理关系。建立系统,专项突破。
  第二轮复习主要是综合能力的突破、提升。
  第三轮复习要进一步查漏补缺,强化易错点、重点、热点的训练并进行考前心理的调节,以全面增强应试能力。
  (二)明三线
  三线指早晚自习、正课和作文训练三条线。整个复习过程要三线并进。
  根据学生心理的特征,某些内容集中安排在一段时间进行是不适宜的,学生易产生疲倦甚至厌烦心理。因此,早晚自习和正课的内容应作合理的分配。比如对“识记、练习、讲评”进行适当的调配,“记、练、评”交错进行,学生的心理就能得到合理的调节,从而提高复习的效率。
  对需要积累的知识,可放在早自习。而一些课外阅读的内容,某些需要学生自己动手的知识梳理以及综合检测等,可在晚自习进行。
  正课是语文课的主体,主要用来解决复习中的重点、难点、热点、考点、疑点、易错点。教师要帮助学生从思维、方法、技巧、策略和探索期律、建立知识体系等方面进行有序而有针对性地逐次训练。
  作文训练不宜高密度地集中进行,而应贯穿复习的整个过程,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主要进行基础等级和文体训练,并让学生能区分几种命题方式的特点。
  第二个阶段主要是强化“发展等级”的训练。要将“发展等级”的“丰富、深刻、有文采、有创新”的各项要求纳入到整篇作文的综合写作训练中。
  第三个阶段要结合检测,加强应试能力的训练,并对前一阶段暴露出的问题加以强调、纠正。高考前,可以增加审题的训练、列提纲的训练以及一题多写、精拟题目的训练。
  (三)填三表
  三表指讲评需求表、测试情况分析表、试题完成情况表,主要用于平时的练习、检测,三张表均由学生自己填写,但作用不同。
  讲评需求表主要是为了了解学生对试卷的讲评需求。每次测试后,先让学生通过交流、讨论、查阅资料,去主动寻求试题的答案,对还不能解决或需要教师讲评的试题分小组在表中的题号上用“√”标出来。这样,教师在讲评时,就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讲评,以提高讲评的效率。
  测试情况分析表主要是帮助学生分析了解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此表可按高考试卷的一般模式设计成语言知识和表达、现代文小阅读、文言文阅读、古诗鉴赏、现代文大阅读、语言运用、作文七大部分。经过一段时间的填写,学生能清楚地看到自己各部分知识掌握情况的变化,从而有针对性地去加以调整。
  “试题完成情况表”就是一张可填写多次的答题卡,每位教师可根据自己所用的资料去设计。平时练习做完选择题,不必收整本的练习册或试卷,直接发下此表让学生填写。这样,不管是教师批改或学生交换批改都更快捷方便。

高三复习之“一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