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最难以把握。如何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是每一个语文教师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如何改进我们的作文教学?我们的作文教学缺失了什么?
《我在美国教中学》一书介绍了当今在美国流行的“作家工作室训练法”,这种方法的步骤是:
1 全班针对题目进行脑力激荡,并且使用图形分析器对脑力激荡的结果进行分类、比较、归纳、综合、分析等,酝酿出可以接受的主题或者中心思想。这期间,可以全班做,也可以分组做。如果是分组做,其结果也必须供全班分享。
2 把脑力激荡中产生的观点和联想分析后,决定主题,然后把跟主题无关或者没有用的东西删除。深入研究删除以后保留的主题,必要时以工具书或其他途径进行进一步研究。
3 写出文章的大纲和中心思想。
4 根据一个评分标准。分组使学生互相评价各自所列大纲的得失,然后每个学生根据其他同学的评价修改自己的写作大纲。
5 把修改好的大纲送交教师评分。
6 教师根据评分标准评价学生送交的大纲。
7 学生再次修改大纲。然后写出文章初稿。
8 根据评分标准,学生在小组中互相修改文章的初稿。
9 教师给学生的初稿打分。并根据评分标准提出建议。
10 学生根据教师发回的初稿的建议,写成二稿。
11 教师评分。假如不符合及格标准,学生还必须再修改,写三稿、四稿。
12 作文的标准通常是100分制,学生必须写到及格为止。
13 学生作文的定稿通常用电脑打印出来,然后配上插图、封面、封底,装订成一本书。全班每个同学都有一本,让大家有“出书”的自豪感。
这种训练方法对于作文过程的指导细致周到。其过程可以概括为:脑力激荡→决定主题→写出大纲→互相评价→教师评分→再次修改大纲→文章初稿→互相修改→教师对初稿打分并提出建议→写出二稿→教师评分→定稿→“出书”。整个过程学生活动充分,教师指导到位,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指导,获得不同程度的进步。一篇作文进行如此复杂的训练步骤是很费时的,比如美国某州面向中学四年级的一则报告写作,教学时间就为6周30个课时,这在我国是不可想象的。目前,我们的作文教学基本上还停留在两个阶段上:写之前的命题立意构思的指导,写之后对学生的作文讲评。至于作文的过程则缺乏具体指导。所谓“当堂作文”也大多只给学生写作的时间,且基本上是每两周或每周一篇,根本不可能有充裕的时间对一篇作文进行如上文所介绍的那样细致的教学。也就是说,我们的作文教学缺少了对过程的指导。
根据现代认知理论,学生的作文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引导问题解决的一系列操作过程。它可以根据具体要求的不同。分解为不同的活动阶段,如构思阶段、提纲阶段、行文阶段、修改阶段等。每一个阶段都可看作是目的。德国由此形成了“过程写作教学法”。我们的《语文课程标准》也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只有落实作文过程教学,才能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那么,如何进行作文过程教学呢?“作家工作室训练法”至少有三个方面值得我们借鉴。
一是主题通过全班“脑力激荡”进行集体酝酿。“脑力激荡”又称“头脑风暴”或“思维风暴”,学生无拘无束敞开思维,集体讨论。开拓思路,抓住灵感的火花,在集体的思维碰撞之下变成具体的可写作的作文主题。这个过程可使学生的审题能力、谋篇布局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二是对提纲和文章的反复修改,直到合格为止。提纲体现一篇文章中心的确立、结构的架设、材料的选择。对于提纲修改过程的指导,就是对学生作文构思的指导过程,而作文的构思往往是学生作文中最不容易把握的部分。对文章的反复修改,既能提高学生认识事物的水平,促进思考,深化文章主题,又能及时修正行文的错误,改进并提高表达能力。不会让同样的缺点在以后的作文中重复出现。而“直到及格为止”则使得学生能符合要求,跟上“大部队”,也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因材施教,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做准备。
三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相当充分。作文教学是典型的教师和学生互动的过程,“作家工作室训练法”的教学过程始终服务于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与学互相依存,相辅相成,达到有机统一。
当然,“作家工作室训练法”也许比较适合美国国情,这种方法值得借鉴并不代表可以生搬硬套。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我们完全可以根据科学的教育理论及作文教学规律结合教学实际,创造性地进行作文过程的指导。
现代学习论认为写作过程的本质是写作内容知识、写作技能和认知策略的习得与相互转化,要求教师设置不同的情境让学生进行变式练习并及时地反馈。我们大部分教师都是把写作当成概念知识来教,以为学生懂得了如何选材、审题、立意的知识就会作文了,省却了作文科学的教学过程。这样的作文教学必然低效。写作过程又是一种问题解决教学。杜威、布鲁纳、乔纳森等都提出过问题解决的教学过程模型。我们要遵循问题解决规律,设计教学环节:明确问题阶段,可以告知学生写作要求,帮助学生激活原有知识;提出假设和原型启发阶段,可以提供构思策略,提供相关材料形成相应图式;解决问题形成解题技能阶段,可以创设变化情境,进行表达练习,重视示范与迁移,监控与鼓励并举;反思评价解决问题过程的阶段,可以及时批改讲评,反思修改作文。当然,这些环节的使用要依不同的作文训练类型进行灵活地变化,不可机械套用。
为什么我们的教师那么急功近利,省却作文教学的过程?根本原因可能还在于我们的作文评价体系上。一直以来,教师都是跟着考试的指挥棒转。考场作文只有45分钟左右的时间,于是我们训练快速作文;考场作文不少于800字,于是我们只训练该字数的作文,有了很多对付考试的套路。加之平时的单元考试,期中、期末考试都是这样的作文,试想,我们的教师能用6周的时间来训练一篇作文吗?那样考试不砸才怪呢。目前对作文的评价方式使我们教师的目标仅局限于考场作文,作文教学被考试的急功近利掏空了。
当然,美国之所以能如此教学,跟其作文评价体系有关,“考试评价的目的是检测学生是否达到了熟练的程度”,“考试及其评价机构独立于教学机构”。美国的考试制度使得作文教学不必那么急功近利。过关即可。美国课标在作文教学的操作层面规定得都比较细致,其作文教学的保障措施也能跟得上。“美国。每次作文都对学生进行有计划的个人指导。不仅如此,学校为了减轻任课教师的负担。还特别安排其他教师指导学生作文。”“美国学校认为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不仅仅是语文课的任务,其他许多课程也都应当分担。”由此,作文被摆到了应该有的重要位置,教学过程也得到了落实。
如果我们的作文教学能有如此宽松的环境和支持系统,如果我们的课标再规定得细致一点,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师能再多实践一点,我国的作文教学也一定会高效。
但愿,我国作文过程教学不再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