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09年第5期 ID: 377348

[ 丁勤中 文选 ]   

“夏水襄陵”之“陵”应作何解

◇ 丁勤中

  郦道元的《三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有“夏水襄陵,沿溯阻绝”之句。对于句中的“陵”字,配套《教师教学用书》的参考译文和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中学教材全解》都把其译为“小山包”,而长春出版社的《初中文言文译注及赏析》则把其解释为“丘陵”。笔者以为,把“夏水襄陵”之“陵”解释为“小山包”或“丘陵”都不够准确。
  首先,查商务印书馆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可知,“陵”字根本就没有“小山包”的意义,“大土山”的意义倒是有。不知《教师教学用书》和《中学教材全解》为什么不采用“大土山”而变通为“小山包”,可能是因说江水漫过大土山有悖情理吧?可是把“陵”译为“小山包”也不符合实际,正如《三峡》所说,“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三峡沿岸都是连绵不断的高耸险峻的山峰,何来“小山包”?还有把“陵”解释为“丘陵”更是可笑。何谓丘陵?词典上说,连绵成片的小山称为丘陵。请问,在三峡两岸,找得到连绵成片的小山吗?
  笔者认为,根据具体语境,“夏水襄陵”之“陵”应取其“升”的意义,“陵”和“襄”在文中属同义,都表示“冰位)升高”。如此理解。还保证了“夏水襄陵”和“沿溯阻绝”两个句子结构上的一致,最大限度地体现了原作语言上的整齐美。以上看法,不知妥否,恳请大家赐教。

“夏水襄陵”之“陵”应作何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