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09年第5期 ID: 377346

  

朗读的三重境界建构

◇ 高存根

  解读一部作品最好的方式就是朗读,朗读可以体味文字的音韵美、欣赏文章的意境美、领略作者的情感美,从而净化心灵,愉悦精神,启迪智慧,直至引发我们的创作灵感。在此,笔者建构了朗读的三重境界,分别称为“意读”、“情读”、“悟读”,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意读:读出文本特色
  
  意读即根据诗文朗读的一般技巧,读出文本所蕴含的意义与语言特色,谓朗读的第一境界。文学作品一般在语言上都有一些特色,而这种由文字造就的音韵美、音乐美与意境之美,只有通过自身的朗读才能感受到。
  在学习古典诗词时,意读可激发我们的想象力,想象诗词中绝美的画面。通过朗读诗词中古人的炼字,特别是作者精心锤炼的,一些别有蕴意的字词,便可读出诗词的特色,体味诗词优美的意境。如朗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不仅可体会出曲中作者语言的节奏美,还可呈现给听众一幅凄美断肠的落日残照图;朗读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与辛弃疾词中“爱上层楼,爱上层楼,欲说还休,欲说还休”时,语调、语速随着情感适当变化,便可体会其叠字运用的独特效果。
  优秀的现代文学作品也是如此。很多作品语言优美,犹如一首悠扬的乐曲,读之朗朗上口,动听悦耳,美不胜收。意读就是用语言将其中的画面还原展现出来,品味其描写特征。如读朱自清《荷塘月色》中“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一段,文中语言的节奏美、音乐美与画面美彰显无疑。
  
  二、情读:读出作者情感
  
  情读是朗读的第二境界,即读出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情感。声情并茂的朗读则有助于我们对作品情感的抒发与宣泄,可使静态、无声而呆板的语言文字化为动态、有声而灵动的具体情景,使读者、听者与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从而领略作品的情感美。
  既是情读,便要强调用心、动情,要一改唱念式朗读与平水式朗读,眼、口、耳并用,这样带来的感知力远远超过任何单一的效果。如朗读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时应恬淡清新;朗读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时感情应悲痛凄婉;朗读岳飞《满江红》“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辛弃疾《水龙吟》“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时应悲怆激愤;朗读李白《将进酒》时应悲、欢、狂放交织。在这些不同语调与语速的情感中,诗人的喜怒哀乐无不尽现。
  现代文有的情感直接热烈,有的深沉细腻,但这都必须通过朗读来体会。如朗读老舍《想北平》中“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可是我说不出来”时应舒缓深沉,以表现先生对故乡浓郁的情感;读到“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时宜更加缓慢低沉,欲言又止,方能道出作者的心境。文章的感情读出了,对于文章的理解自然就深刻多了。
  
  三、悟读:读出自我感悟
  
  悟读,即朗读时在理解作者感情的基础上,将自己的感悟渗透到作品当中,,这是阅读的最高境界。真正的大家在朗读同一篇作品时也会有不同,因为朗读者都融入了自己的理解与情感。另外悟读也是促进作品感情升华的最好方法。
  在朗读前,我们要充分解读作者情感,进而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产生对同一问题的共鸣或独到见解,将自己的感情与作品相融,如此,读出的文章便有了朗读者自己的影子。如读晏几道《临江仙》“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句,“落”、“独”、“微”、“双”几个字,用一种缓慢而低沉的音调读,再根据自己的理解赋予其独到的情感,人物忧伤、孤独、无限惆怅的情怀便愈感深浓。
  史铁生《我与地坛》中有这样一段感悟:“无论是什么季节……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要真正理解其思想,就得有自己的感受。对于人生对于死亡,我们都应有自己的感悟,将这些感悟与作者的情感相融合,读出的文章就更加深切动人了。
  朗读是文学作品解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方法。我们应在掌握朗读技巧的基础上,研究朗读的三种境界,真正读出自己的特色,以更好地解读文学作品,展现作品的魅力,传承我们优秀文化的精髓与精神。

朗读的三重境界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