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课标对初中生的口语交际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注意表情和语气,使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在交流过程中,注意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应对能力。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要点。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说服力。课堂内外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培养初中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而又艰巨的教学任务。可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经常把学生当作是接受知识的“容器”,采用“注入式”的教学方式,学生由于担心表达会暴露自己的不足,会遭到老师和同学的嘲笑而不愿表达,于是在课堂上,就经常有这样的现象:只听到教师的“精彩讲解”,很少听到学生的声音;学生缺乏自信心,不敢站起来发表自己的意见;几个学生的发言代替了整体学生的发言;发言的学生要么只言片语、词不达意,要么语言啰嗦、条理混乱。初中生口语交际的现状,说明培养初中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十分必要和迫切。针对这些问题,我灵活地采用多种形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扎扎实实地提高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一、循序渐进,激发“说”的兴趣
课堂上,不少学生对“说”不感兴趣,甚至不想说,认为“言多必失”,不如“少说为佳”。因此我就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训练,循序渐进地激发学生主动多说话的兴趣。譬如,新学年刚开始,我先进行“一句话”的训练,要求每位学生每天根据要求说一句话,如一句笑话、一句名言、一句新闻乃至一句问候的话等等。等到学生们个个参与,热情高涨后,再进行“说一段话”的专项训练,如每周结合学生实际布置一个话题,让学生先写后说,并及时进行评比、总结。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课前三分钟演讲,在每次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之前,我都鼓励几名学生登上讲台,结合身边的人、事、物、景进行描述和分析,说出感受,阐明观点。要求吐字清晰,表达得体,观点正确,实现同学与同学之间的心灵沟通。刚开始进行这项活动时,学生当中,有的羞于启齿,语无伦次;有的词不达意,不着边际;有的则像背书一样,毫无感情。对于这些现象,我并没有批评学生,而是适时地给予激励、指导,肯定优点,指出不足,鼓励学生在下次演讲中取得进步。这样,既有助于学生树立自信,又“逼”着学生为这“三分钟”用足功夫。另外,我还适当地安排诗歌朗诵比赛,说成语故事比赛,三分钟模拟电视节目主持人比赛等活动,训练的内容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便于学生表现自己的个性和特点。这些循序渐进的说话训练,激发了学生强烈的表达欲望,不知不觉中,学生对“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有话想说,每个学生都有“一吐为快”的欲望。
二、丰富积累,教给“说”的方法
“了然于心”方能“了然于口”,一部分学生胸无积蓄,遇到一些话题常常因为“无话可说”而“金口难开”。要想让学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就必须有丰富的语言积累,而语言的积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除了常规的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积累语言外,我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自觉收集与积累资料的习惯,并督促学生对收集的资料不定期地加以整理,一有空就常翻开看看。每周我利用一堂课的时间,让学生交流本周收集的资料,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学生的词汇也就越来越丰富了。我还组织学生尽可能地多参加校内外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多观察,多动脑,并养成勤写观察日记的习惯。这样时间一长,由于准备充分,胸有成竹,学生不再愁“无话可说”了。但要做到有序、有理、有情、有度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还有待于教师的指导。我首先结合实例深入浅出地介绍一些有关文法、修辞的知识,以确保说出的话合理、规范、高效;其次,在讲读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一些“说”的技巧的讲析,如在朗读中指导如何把握语句的重音和停顿,结合语境体味词语的表达作用;再次,在日常训练中,狠抓发音清晰洪亮、语速语调适当、语意明白清楚、用语连贯得体等常规训练;同时,我还注意培养学生表情自然、仪态大方、手势得体的良好口头表达习惯。这样,经过一段时间严格有序的训练,“有话不会说”、“有货倒不出”的难题迎刃而解。
三、利用课堂,创造“说”的机会
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是主渠道。在语文课上,我努力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注意运用“谁还要说”、“谁还有不一样的想法”等激励的话语,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大胆发言,引导学生多“说”。凡是学生能说的,我就让学生自己去说,让学生有比较多的发言、交流的机会,使他们能在同学面前充分地展示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尝到表达的甜头,进而逐步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我经常注意读中练说,让教材作为口语交际训练的载体,根据课文内容和教学环节创设情境,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故事性很强的文章,学生在读了这类文章后,大多会产生“说”的欲望,我就特意设置能让学生表达自己见解的教学环节。例如教学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我先指导学生按照“盼于勒——赞于勒——骂于勒——躲于勒”的顺序复述课文;赏析精彩段落时,我要求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等到教完了课文,我又引导学生想象“如果穷于勒又回来了”会发生什么,菲利普夫妇会如何对待于勒。这类训练,融分析能力、想象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于一体,效果明显。在作文教学中,我安排了口头作文的内容,指导时组织学生进行口头审题,口头选材,乃至口头作文练习;评讲课上,我引导学生评析例文,畅谈体会。
总之,我们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好课内和课外教学资源,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中,并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里。我想,只要我们常抓不懈,多给学生口语交际的机会,不断激发他们口语表达的欲望,把握契机,有步骤地进行指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就一定会快速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