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09年第5期 ID: 377295

[ 张达富 文选 ]   

紧扣文本 深入解读

◇ 张达富

  新课程实施以来,文本的阅读成为课堂教学的重头戏。但究竟如何走进文本,我们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探索。记得刚开始时,许多公开课,运用多媒体制作课件,不是影像就是音乐,表面上热热闹闹,其实脱离文本。将语文课上成了影视课;甚至有的课,任意拓展,大话西游,把语文课上成了主题班会课。现在我们欣喜地看到,在新课程理念指引下,经过拨乱反正,语文课出现了返璞归真的势头,真正紧扣文本,深入解读,使语文课变成了有新课程气息、有语文味的课。但是如何走进文本,深入解读,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和一些优秀教师的课例,谈谈如何走进文本深入解读的问题,和同行们交流。
  
  一、强化朗读,增强个人体验
  
  自由朗读、个人默读、教师范读,哪怕读文本中某一段文字、某一句话都能具体地引导学生自己去体验。语文课万不可没有读书声。通过朗读,带领学生走进文本,体验语言文字之美、作者的情感之美和文章的意境之美。曾经听过特级教师程翔老师的公开课,教的是《名人传奇》,至今给我印象深刻,就在于程老师抓住了重要段落第二、第三节让学生反复朗读,个人读,集体读,最后教师范读,并且交给学生朗读的方法,一堂课既紧张又轻松地过去了。程老师认为,语文课应该拿出十分钟时间让学生读书,不读书不能开讲,学生读不懂的时候,不开讲,必须有学生的亲身体验。我觉得他的课上得实在,有内容,有语文味,关键是抓住文本指导学生朗读。想到一些公开课,在没有读书的情况下,就分组讨论,各种形式的讨论,都是架空分析。所以说语文教学也要打假。最近有幸到上海参加华东师大组织的有效课堂教学研讨会,听了十多节语文课,给人的感觉很真实,很自然,几乎没有什么公开课的痕迹。教师就是让学生反复地阅读文本,学生发表见解,而且凡是出彩的地方都是学生的发言。一位专家评价《想北平》一课的亮点时说:本课有两个亮点,一是开头学生朗读,特别是那位女生的朗读,二是最后那位男生的课堂总结发言。这给我们的启发是,语文课要让学生反复阅读文本,通过阅读增强个人体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然后方能走进文本,实现与文本对话。在此基础上,教师加以引导,组织讨论,学生才能参与其中,否则不能实现学生的个人体验。
  
  二、组织讨论,深入理解文本
   
  讨论不能流于形式,有的教师,习惯分成四人一组讨论,表面上热热闹闹,讨论的问题却不能紧扣文本,甚至脱离文本,架空分析,没有了文本真实的内涵。讨论可以就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充分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往往能够出彩,也是教学目标生成的最好时机。如果还是按照教师预先设计的问题讨论,就很难有学生的深入理解。
  放眼我们的语文课,在学生自主的学习外衣下,有多少分组讨论是实在的、有意义的?曾经听过一位语文老师的公开课,课文是《窗》,在学生没有充分读书的情况下,就让学生讨论文中两个人物的特点,把文本阅读变成简单的人物评价,而缺乏学生的个人体验特别是对文本的阅读感受,学生的分析评价就像是给书中人物下评语,给人印象不深。所以我认为,如此架空分析不如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让学生讨论。比如,文中有一句:“远窗的那个病人津津有味地听着,并且是一种享受。”抓住这些具体描写,结合学生的个人体验进行分析印象更深刻。试想靠窗的那位病人,不顾自己的病痛,从无到有地创造窗外的景色,让另一位病友感到是一种享受,难道不是心灵美吗?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这样一来是不是要比简单地评价靠窗的病人是美好的来的深刻得多。文中还有一句描写:最后,远窗的那个病人,“被舒舒服服地地安顿在靠窗的病床上”。为什么会“舒舒服服”?紧接着“他痛苦地挣扎着看出窗外”,“痛苦”一词意味着什么?如此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体验要深刻得多。语文教学就是要从语言文字人手,以文本为依据,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去体验、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的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
  上海朱震国老师的一堂课,可以说达到了这样的境界。不仅是因为他得天独厚的主持人的气质,一般老师难以企及,还在于我们能做到的也没有做到。譬如朱老师教学《黔之驴》,组织学生反复讨论,从虎的角度,想象虎的心理变化、虎的形象特点,并结合文言文中具体的句子分析;然后再让学生从驴的角度,想象驴的心理变化。最让人叹服的是朱老师让学生仿照作者写虎的笔法,写一写驴,用现代文或自己的语言,也可仿照课文的句式特点用文言文写。果然有位学生用文言文写出了驴的心理变化过程。这样,不仅学生对文本有了深刻的理解,就连我们听课的人也被深深地感染了。
  
  三、适当练笔,提高表达能力
  
  让学生进行练笔训练,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无疑是将自己感悟出的东西再强化。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同时我觉得如今语文课忽略了与作文课的联系,似乎语文是语文,作文是作文,两者脱节,以致学生读了那么多范文,仍然觉得写作的时候没有材料可写,认为书读得少了。语文课要紧紧围绕作文教学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几乎每一篇课文都是作文的范例,我们为什么不充分利用呢?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在语文课上进行适当的练笔。譬如,有的老师在教学《项链》的时候,让学生进行结尾续写训练,效果很好。学生设计了诸多结尾,都从自己的阅读体验出发,进行想象再创造。学生真的有我们教师所没有的想象能力,许多语文课堂就是因为学生的想象赢得了听课者的一致好评。也有的老师抓住某个句子或修辞手法让学生进行评论,师生共同参与,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锻炼了学生分析评论的能力。
  
  四、适度拓展,增强文本容量
  
  语文的人文性决定了语文课不应只是就文本读文本。古人云,人得书,还要出得书。在进行文本拓展时不应该滥用多媒体,如果用得不好会把多媒体变成倒霉体。当然,也不是说不用多媒体,我们应该也必须用好这一现代化的技术,以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提高语文课堂的现代技术含量。用多媒体适度拓展一些与课文密切相关的资料,对课文进行适度的延伸,对教学是有益的。而一旦像一些课件制作者设计的课件那样,预设好了教学程序,上课时只是按按鼠标,点击流程,学生就很难有发挥的余地。我到上海华东师大参加他们组织的课堂有效教学活动,展示的课堂几乎没有制成完整的课件的,给人一种清新凉爽的感觉,好像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展示课中,一些著名的教师根本不用多媒体,像上文提到的程翔老师,他的课一样上得很精彩。对我们大多数教师来说,多媒体还是要用的,用好多媒体,补充一些必要的资料,这是时代发展给课堂教学带来的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
  上海华东师大二附中的一位老师教学《最后的晚餐》,不止一次地用多媒体,展现油画表现人物的方法。让学生对照课文文字,寻找犹大以及画中其他人的表情,对学生来说是非常形象直观的教学,如果没有多媒体,恐怕就要大打折扣。朱震国老师教学《黔之驴》同样为学生展示动画,老虎与驴的搏斗过程,学生印象深刻。
  能否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深入解读,反映了一个教师的执教能力。一位老师引导学生解读《背影》中的背影,读出父亲衣服的颜色、质地,父亲“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父亲的衣服色彩和他黯淡的心情相吻合。只读到父亲的爱,是浅层次的阅读,读出“我的眼泪簌簌地流”,儿子被父亲感动了,被爱感动了,这比简单的分析父子情深要深刻得多。
  只有引导学生深度阅读,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才能体现出语文学科的特点。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紧扣文本 深入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