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里举行课堂教学大比武,本人有幸参加听课,不同学校推荐的六位教师依次执教同一篇课文《羚羊木雕》(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有几位教师在研讨课文时,都把作品中的“我”和爸爸妈妈对立起来,解析“我”则重视友情,解析爸爸妈妈就重财轻义。更有甚者,有的教师还把“我”升华为少年群体,把爸爸妈妈升华为成人群体。这样的解析,我无论如何都觉得不符合实际。为什么几位教师解析得如此一致呢?我怀疑《教师教学用书》也是这样说的。于是我找到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师教学用书》。果然不出所料,《教师教学用书》在“课文点拨”里就说到父母重财轻义;在“整体把握”里说,“父母心目中珍视的是羚羊木雕,‘我’心目中珍视的是友情”;在“问题研究”里又说“‘我’和万芳的友谊是多么真挚深厚”,“父母的威逼有如无情的风雨摧残了娇艳的鲜花”。难怪这几位教师解析得如此一致呢!
《教师教学用书》的说法本人不愿苟同。本人认为,把《羚羊木雕》的主旨定位在“友谊”的层面太过于肤浅,辜负了作品本来具备的深刻内涵,把“我”和爸爸妈妈对立起来解析不可取,说爸爸妈妈重财轻义不符合实际。如此盲目地肯定“我”的行为,非常不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友谊观和赠予观,会使他们错误地认为,只要是为了友谊,什么都可以赠送。儿童毕竟幼稚,他们的行为需要父母的指导和帮助,如果把父母对“我”的正当批评教育行为指责为“重财轻义”,也未免太过于简单从事了吧?无庸讳言,文中妈妈的行为是过于简单粗暴,确有欠妥的地方,但这种粗暴欠妥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根本就扯不到什么重财轻义上。在评课现场,我当时就向所有作课教师、评课教师和听课教师作这样的假设:孩子把我们给他买的几千块钱的电脑自作主张地送给别人,在座的有谁能做到不动声色,泰然处之?你要是有所看法,就说你重财轻义,你能接受吗?我们不能把父母对孩子正当的批评教育行为和重财轻义的品质混为一谈。退一步讲,即使根据妈妈简单粗暴的态度及让“我”要回木雕的行为,说妈妈重财轻义似乎勉强成立,但说爸爸重财轻义有什么根据呢?请看爸爸的做法:
爸爸走了进来,听妈妈讲完事情的经过,他静静地点燃一支烟,慢慢地对我说:“小朋友之间不是不可以送东西,但是,要看什么样的东西。这样贵重的东西不像一块点心一盒糖,怎么能自作主张呢?”爸爸的声音一直很平静,不过带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
不难看出,爸爸听说这件事之后,既没有像妈妈那样粗暴严厉,也没有逼孩子去把羚羊木雕要回,而是语速缓慢,声音平静,态度诚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可以说,爸爸的做法不但无可挑剔,而且非常成功。说爸爸重财轻义纯属无稽之谈,荒谬至极!
我敢说,张之路先生创作《羚羊木雕》的初衷绝不是想在友谊的层面上讨论谁是谁非的问题。文章最后一句话“可是,这能全怪我吗”,一个“全”字就已暗示我们,在羚羊木雕这件事上,大人孩子都是有责任的,孩子有自作主张的责任,大人有指导不够的责任。在这种情况下,你还要把“我”和爸爸妈妈对立起来,按着非“是”即“非”的逻辑解析作品中的人物,讨论谁是谁非,进而无原则地肯定“我”的行为,毫无根据地指责父母的行为,这种解析的方向就是错误的,根本就不符合文本的实际。
本人以为,我们学习《羚羊木雕》,不能只停留在现象的表面,仅仅围绕“友谊”讨论谁是谁非,而要沉下去,思考深层次的问题——为什么一件羚羊木雕搞得大人孩子都不愉快,问题到底出在哪?笔者以为,张之路先生的《羚羊木雕》意在通过羚羊木雕的故事揭示出人们不注重沟通的危害,警示人们要加强沟通,注重交流,消除分歧,构建和谐。这才是《羚羊木雕》的主旨所在。如此理解,是不是比在友谊的层面上讨论谁是谁非更显作品的深刻内涵呢?
以上看法,不知妥否,恳请大家不吝赐教。
(作者单位:承德县三十家子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