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10年第8期 ID: 147250

[ 张达富 文选 ]   

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作文教学现状及思考

◇ 张达富

  目前,作文教学远没有语文课文教学那样形成普遍的教学优势,仍然是凭借教师个人喜好,处于无序、无凭借的个人教学行为。毫不夸张地说,放眼当今的作文教学,仍是一片荒漠,即使少数几个精英通过自己的实践,取得了显著成绩,也只是沙漠里的一点绿洲,并未能形成作文教学的气候。这绝不是危言耸听,现实的确如此。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第八次,语文教材也越编越科学,可是我们看到一本像模像样的作文教材了吗?不错,语文教材里的大多篇幅都是我们学习写作的最好的例子,但是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承载的字、词、句、章,语、修、逻、文的教学任务,作文只占了一小部分。再说,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的训练方法,过多地强调了阅读训练,而涉及作文的“写”的训练,很不到位。这就造成了作文教学仅仅是语文教学的附庸,成为学生自我摸索的个人行为。可想而知,大多学生高三毕业还不会写出跟自己学历相适应的作文。君不见,高考作文有多少考生作文偏题、离题。不客气地说,许多学生的作文根本就称不上是作文,这不能不说是作文教学的失败。笔者曾经做过统计,一个班级54人,懂得作文技巧,能写出有质量的作文的学生仅占15%左右,能够写出优秀作文的仅有10人左右。
  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我们的课程设置和教学管理体制的不合理,当然也是因为作文本身的特点使然。一些教学名师,他们站在理论前沿,高屋建瓴,理论建树的确非同小可,但是能够用来普遍指导作文实践的有多少呢?就是最具权威的言论,影响了我们几代人,恐怕还要继续影响下去,按照他们的理论训练学生作文,也未必有多少成果。不错,他们的言论经得住推敲,是至理名言,的确能够给我们指点迷津,但是反思一下,到底能给我们的作文教学带来多大的效应呢?我们都熟悉这样的名言:“不待老师教,学生自会作文。”“作文不是改出来的,是写出来的。”我们都认为叶圣陶先生的话是对的,可是谁去这样实践了,谁达到这种教学境界了?你教了学生都不会,怎么能不教?怎能自会作文?教师不教,学生怎么能会作文?这一定得有一个教的过程,然后达到某种境界。现在的学生和叶圣陶先生所处的时代环境变化了,我们也应该因时而变化。可以说,理论家们的理论的确放之四海而皆准,也推出了许多教育专家,可是并没有惠及众多的学生。能够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取得显著成绩,并为众多同行认可的作文教法并不多见。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难就难在创造性的培养。虽然不少名家在作文教学理论上颇有建树,可是他们的理论仍然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用来指导写作教学,收效甚微。一些研究高考作文的专家,每年都要抛出大量的作文指导丛书,大多是学生作文选文,加上阅卷者的评语,其实际意义并不大,能否作为指导写作的样本,很值得怀疑。高考每年都不同,面对新题目,学生依然故我,依然不会作文或者写不出优秀作文。有没有不变应万变的方法呢?症结就在这里。学生掌握了多少作文的技巧和方法?作文基本功如何?每年高考几乎一半以上的学生作文得不到平均分,有不少学生就因为作文分数偏低,影响了录取高校的等次,甚至有的学生因为作文而名落孙山。难怪一些家长埋怨语文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没有效果。
  也有一些有识之士,率先探索作文教学之道,效果不能不说显著,可是他们的经验也只是停留在个人教学范围内,很难推广到全体。这与作文本身的特点有关,它是创造性的自我表述,别人的经验只能借鉴,只有通过自我体验再创造,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作文教学与教师个人特质、写作水平、组织教学能力密不可分,更是与学生个体素养密切相关。
  一些作文写作指导丛书,也没有多少使用价值,起码说对作文指导课没有多大作用。笔者曾经怀着十分欣喜的心情购买了一本《不会作文怎么办》,饶有兴趣地阅读到底,不能说一点收获没有,只是对不会作文仍然不知怎么办,更不用说怎样指导学生作文了。一些省份实行的必修课和选修课,有专门的写作教材,可是从来就没有教师使用,甚至连读一遍都没有。是教师不想读吗?不是,实在是因为没有可操作性可言。
  认真反思一下我们的一些作文计划、作文指导教案,有没有一以贯之进行到底,有没有适用性,实在让人怀疑。我们的作文教学也有集体备课,往往是大家议论一番,然后指定某个教师写成教案,这就是集体备课成果。但是是不是每个教师、每个班级的学生都能适用这个集体形成的教案呢?我们都知道课程包括教师、学生、教材三个方面,教师的个人特质、教学风格和组织教学能力决定教学效果,更与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密不可分。统一教案不可能达到统一效果,这是不容置疑的。
  究竟什么原因导致作文教学重复训练却收效甚微呢?作文究竟有没有有效的训练方法呢?这值得我们认真反思。现实中,有许多学生补习功课,没有哪一个要求补习作文的,很少有家长为孩子请家教进行作文指导的。面对此种现象,我们语文教师是不是扪心自问,难道真的就是因为作文在短时间内见不出效果吗?我们的指导不得法,大多是无效劳动恐怕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没有科学完整的作文教材作为教学的依凭,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作文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问,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必要,而且对人的终身发展有着及其重要作用,是体现现代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可是我们许多学生经过十多年的作文训练,仍然不会作文,写不好作文,这难道不是我们从事作文教学的人的悲哀吗?可惜,我们至今还没有找到属于作文教学的系统的教材、教法,平时作文训练中比较普遍地存在着少慢差费的现象。前面提到集体备课形成的作文教案,需要教师个体去实施,而教师个人喜好、知识储备,往往影响到他对教案的取舍。作文教学检查,也仅仅检查教师有无精批细改,有无评改痕迹。有的甚至规定精批不得少于2/3。试想,一个教师带两个班,少说也得上百人,能有多少时间花在作文批改上面?因此有的教师根本就没有把作文当作一门课来准备。常常有这样的现象,下午作文课,教师作文题目还没有想好,就匆匆走进课堂,让学生自由命题。学生也是草草地写成800字,让老师去批阅。结果教师没有好的心绪,厌烦、急躁,怎么能客观评价学生作文。这样的训练无论重复多少次都是没有长进的,还可能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学生仅有的一点写作兴趣也消失殆尽。教师疲惫,学生受罪,久而久之,作文教学变成了有名无实的可以搪塞的自习课。
  要彻底改变这种教学状况,就必须从根本上进行釜底抽薪般的改革,才能给作文教学带来全新的发展。
  首先,加强课程建设,将作文从语文课程中剥离开来,单独设置作文课程。现有的语文教材大多根据单元教学来设计作文训练,虽然做到了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紧密相连,但是效果却不见得有多好。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停留在对原作的欣赏阶段,还不能立即迁移到作文上来。作文本身应当成为一门学科。大学里有写作课,中学里有作文课,两课的性质是不一样的,前者注重理论指导,后者着重作文实践。两者也有相通之处,大学的写作课,为中学作文课积蓄理论素养,为的是有效地指导作文教学。两者要能够融合,互相延伸,相互补充,形成衔接。
  我们都有这个体会,在大学里的写作课上并未学到真本领,到中学教学作文,还要靠自己摸索。有的人教了一辈子作文,不知怎么教。本人教学30年了,对作文教学情有独钟,一直坚持教给学生写作方法,从效果来看,也教出几位作文高手,赢得了人们的认可。但是你要我说作文到底怎么教才有效果,真的很难。因为我们没有系统的作文教材,凭自己的教学实践,是零星的、片段式的,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仅凭个人的努力还是有限的。因此我们应该像组织编写语文教材那样,组织精干的人员精心设计作文教材。整合国家、地方和校本教材资源,形成切实有效的,能够被广泛运用的作文教材。这样我们的作文教学就有了科学依据。
  其次,改变过去阅读、作文一肩挑的教学分工模式,从语文教师中选择擅长作文教学的教师进行专门的作文教学。这样能够充分发挥这部分教师作文教学的优势,同时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互补,有利于教师特长发挥,有利于学生跟老师学作文,有利于整合师生资源,作文教学的效果一定好于兼职语文教师的教学。这样教学分工,从事阅读教学的人也可以专心进行课文的教学,为作文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从事作文教学的教师也有足够的时间,去研究作文教学方法,精心总结作文教学中的得失,在整合国家、地方、校本教材的基础上,编写出实用性强、可操作性的作文教材。
  再次,改进作文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观体验,在合作学习中突出自主写作。现在作文教学完全在教室里完成,这怎么能让学生尽情地抒写自己的见闻?新课程这样表述作文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仅凭课堂45分钟,学生能观察到什么?从书本里间接地获得知识毕竟是有限的。我们必须扩大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走出课堂,放眼周围的世界,尽可能接触社会,让他们关心社会,学会观察生活。“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指导学生根据写作需要搜集素材,可以采用走访、考察、座谈、问卷等方式进行社会调查,通过图书、报刊、文件、网络、音像等途径获得有用信息。”
  教师的率先垂范很重要。教师,教,是教给方法;师,是榜样示范。如果教者都不知道作文怎么写,学生怎么能够从你的教学设计中有所领悟呢?所以,提倡教师下水作文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这不是每个教师都能接受、能做到的,但的确是行之有效的。笔者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每年高考后,我会就高考作文题写下水作文,有的还发表在专业杂志上。我将我写的作文给参加高考阅卷的老师打分,然后交给学生打分,并让每位学生提出修改意见,共同完善作文,做到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这种训练方法值得一试。
  学生互相评价,互改作文,能有效地促进作文水平的提高。学生上进心强,同伴的影响有时超过老师的影响。作文写好后交给同桌阅读,进行赏鉴性地评改,能激发学生的作文积极性。某种程度上说,作文真的是写出来的,但是你必须写,而且要有质量地写,不做无谓的重复。关键要坚持下去,不能半途而废,训练总会有效果的。我就是用这种方法训练学生,有多名学生在省级作文竞赛中获得特等奖及一、二、三等奖,从效果来看是不错的。
  学会表扬学生的作文,尽可能地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学生的作文总希望得到教师的认可,教师要千方百计发现学生作文的闪光点,哪怕是一句话,一种修辞的运用,都要充分肯定。每次作文表扬不少于20位学生,重点表扬三到五篇作文。要充分照顾到全体学生,通过几次评讲,尽可能表扬到每个学生。教师鼓励学生保持作文的积极性,充分尊重学生的脑力劳动,学生也会尊重教师的劳动。两者结合,作文教学一定能够取得实效。
  总之,如果我们能够有效建设作文教材,使作文教学有了科学的依据,有了可靠的操作方法,循序渐进,作文教学就能扎实开展;改变过去那种教学分工模式,将作文教学独立出来,使教师“术业有专攻”,作文教学就会走出低迷的教学状态,取得丰硕的成果。我们将热切期待着这一天早日到来。
  
  (作者单位:响水中学)

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作文教学现状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