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观当前的语文教学现状,我们需要寻求一种更为科学的、艺术的语文教学体系。从教学内容来看,自然人生、天文地理,包罗万象;诗文辞赋,姹紫嫣红。从教学形式看,听说读写,全面训练,课堂内外,不拘一格。语文教学应该是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展示在语文教师面前的应该是海阔天空。那么,语文教师理应放开手脚,在教学过程中不囿于规行矩步,创造力不致受到压抑;同时也应有开有合,控制适度,收放自如,否则无控制之课就会如断线的风筝,随风飘荡,任意东西。优化的语文教学应是驰骋与控制的完美结合、疏密有度,节奏张弛适宜,而最佳者莫过于在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中,努力提高学生语文技能的基础上,发展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文章不是无情物”,但在审美鉴赏中,客体(课文)依赖主体(学生)才能成为审美对象。没有主体的能动的审美,没有主体的良好的审美态度和审美心境,客体就失去了审美价值。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语文教材的审美因素,一定要唤起学生的审美心理,根据美感特征,加大美的信息量,把课文的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抽象概念与鲜活形象有机统一起来,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直接受到美感熏陶,以期达到最优化的教育效果。
一、匠心独运地展现教材中的艺术形象或艺术境界
普列汉诺夫说:“美则凭直感的能力而被认识。”文学艺术作品是人类的一 种特殊创造。它是按照美的规律来进行创造的,所以它本身便具有美的特性。当学生感受到某种美的事物、美的言行、美的情操时,就会产生一 种兴奋、愉悦和满足,进而激起向往和追求美好生活、提升高尚情操的理想和愿望。
教学中,教师必须把教材中的美展现在学生面前,可用精美、生动、亲切感人的语言描述意趣横生的人物和景物,或者演示形象逼真的审美情境,渲染审美氛围,启发他们去追求美、创造美。比如教学王维的《山居秋暝》,开始可让学生把它作为一 幅有声图画来欣赏,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山中秋天的美丽,启发学生从景物的色彩、明暗、动静、构图等方面感知形象。然后从学生感知的这些形象引发开去,想象这幅诗画中由明月、清泉、青松、翠竹、红莲、白石构成的色彩美。而这一 切又笼罩在月光下,别有一 番奇丽的朦胧美,既有“明月松间照”的宁静,也有“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动静相生的动态美,更有“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含蓄美。这样,教者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通过启发想象、诱导联想,激活学生审美激情、审美体验,从而让学生陶醉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山居秋暝图”的美景之中。
另外,声情并茂的朗诵,能够诱导学生产生同步联想,是激发审美情感,从感性直观上升到理性领悟,进行审美活动的一种切实有效的方法。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其实语文审美教学就是要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用情感来撞开学生心灵的门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美读课文,通过声音节奏之美,达到“与作者心灵相感通”,即神相遇、气相通、心相迎、情相融的欣赏境界。教师适时适度进行角色化的“课堂表演”,形象而具有整体性的板书、直观生动的画图,也能激起学生的审美直觉,并且经过学生生活和知识经验的参与,会使学生创造出更深刻的意境。
二、独辟蹊径地激荡学生审美情感
在艺术欣赏和形象思维中,如果没有情感的参与,想象就是盲目的胡思乱想。“没有情感的激荡是算不得审美活动的。”审美主体(学生)不能与课文产生情感共鸣,就得不到精神满足,产生美感。
诗人郭小川说:“诗是表现感情的,当然也表现思想,但感情可以说是思想的‘翅膀’,没有感情,尽管是思想,也不是诗。”文学作品美就美在一 个“情”字上,它是以优美的文字,通过各种修辞手法和表现方式来表达的产物,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独特的切入口生动描述、精辟剖析和多媒体演示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从作品的语言文字中,“披文入情,沿波讨源”,进入美的境界,体会作品所表达的喜怒哀乐的深刻而丰富的感情。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感情,增强其审美的内驱与激动强度,使学生与作品所表达的外显的或潜在于字里行间的感情发生共鸣,产生审美的愉悦。
教学形式越是创新,不落窠臼,越能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美感,和作者产生共鸣。如短篇小说《驿路梨花》,不论环境、人物,还是情节、主题都围绕“美”展开,教师可紧扣“美”字设计教学,融入作者的感情领悟边疆地区的环境之美,理解文中直接描写的人物(我、老余、瑶族老人、哈尼小姑娘)的气质美、外在美,间接描写的人物(解放军、梨花)一心为他人着想,为别人排忧解难,像梨花一样纯洁美丽的内在精神美。
三、挖掘新奇点展开学生审美想象
审美想象是审美主体在直接观察审美对象的基础上,调动审美经验,丰富、完善对象和创造对象的心理过程。自觉的美育实施者,在审美教学操作中,在充分激发起学生的审美情趣后,则要把握适当时机,挖掘新奇点引导学生展开审美想象,使美感深刻而丰富,以实现自己设置的审美目标。要使学生获得审美愉悦,就必须让形象在学生头脑中“复活”,调动学生美感心理因素中的关键性因素——想象。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营造了这样一个典型环境:朗润的清晨,优雅的旅舍,轻柔的杨柳,斜飞的细雨,沾湿的轻尘。诗人将平常的眼前景集结在一起,使人如在画中,真可谓景也依依,人也依依,情也依依,离愁别绪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寄寓于这如画的春景之中了。教者可通过多媒体课件在屏幕上展示配乐的画面,并配以解说,极其生动地创设该诗的写作情境,此时鼓励学生驰骋想象, 丰富诗歌的意境,感受创造的快乐。
四、抓住契机把美的感悟融入写作活动中
优秀的作品自有它自己的个性、气质与生命的亮色。我们深情凝视,就会发现其间浇铸着作者的思想,那种鲜活的思想,呈现着一种感人的美。这种美要让学生用心去感悟,去体味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蕴,并用获得的感悟去认真观察、体悟生活,以美的眼睛去寻觅生活中的美,从而将其表现出来,去感动更多的人。如在教学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学生都被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父子深情而感动,教师趁热打铁,让学生认真回忆自己的父母是怎样关爱自己的,从记忆的相册里用真情的笔寻找同样感人的镜头。
我们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从课文中得到美的感悟,提高审美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学会发现美、创造美。抓住契机适时写作,为学生的审美创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总之,语文的世界是人文的、情感的、审美的世界。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营造特殊的情境,选择美感因素更为集中的内容作载体,叩击学生的心灵,使他们从中受到教育和陶冶。
(作者单位:枞阳县陈瑶湖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