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中有一些喻词经常让人们望文生义、以讹传讹。现将常见的容易被误解的喻词列举例析,以引起大家注意,并请方家指正。
一、疑李白的两句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大家很熟,如果有人问“疑”字是什么意思,一般人会毫不思索地回答:“怀疑呗!”其实“疑”应是喻词。游光中先生主编的《历代诗词名句鉴赏》(四川辞书出版社2005年1月第一版)则分别解释为:“犹如”(110页)“仿佛、好似、怀疑”(106页)。王锳先生在《诗词曲语辞例释》中认为:“疑,似,如,仍为动词,但与通常怀疑义有所不同。”(中华书局1980年4月第一版84页)
刘禹锡《忆江南》:“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邑露似沾巾。”白居易《画竹歌》:“举头忽看不似画,低声静听疑有声。”朱庆馀《南湖》:“芦叶有声疑露雨,浪花无际似潇湘。”韦应物《冬夜宿司空曙野居因寄酬赠》:“繁霜疑有雪,荒草似无人。”这些诗句中的“疑”与“似、如”都是对文见义,意义相同。王安石《江上》:“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两诗都是因缭绕、繁复而看似无路,一见帆、见村才豁然开朗。张谓《早梅》:“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正因“不知”白梅先开,才产生错觉,看着“像”未融化的雪。雍陶《题君山》:“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则是整体比喻翠绿的山色倒影在碧水之中,就像水神湘君姊妹在梳妆,发髻映在明镜中。
二、甚徐仁甫《广释词》认为:“甚犹‘如’,内动词。”举吴均《与柳恽相赠答》“岁去甚流烟,年来如转轴”为例。“甚”与“如”对文见义,应是比喻词。初中教材里吴均《与朱元思书》“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中的“甚”与“若”’相对,比喻湍急的流水像(射出的)箭那样迅疾,凶猛的波浪像快马那样奔涌。
三、欲王锳先生认为:“欲,似、如、若的意思。”(《诗词曲语辞例释》146页)陆游《夏日》:“扇月团团似初满,簟波细细欲平流。”夏日的竹席似平缓流动的水波纹让人感到清凉。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欲断魂”是描写路人感伤的情态,而“要”断魂则是描写路人感伤的程度,只是人们理解的“惯性”把“欲”误解为“要”了。
四、想王锳先生在《诗词曲语辞例释》中认为“想,似、如、像的意思,不作通常的思想、料想义解”。李白《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用两个“想”字作比喻词,则使人仿佛看到花容月貌的杨贵妃身着五彩霓裳,飘飘欲仙。韩愈《咏雪赠张籍》的“碛迥疑浮地,云平想碾雷”,比喻奇崛,不描绘雪白,而想象雪的质地与声音如浮地、似滚雷。
五、于清王引之《经传释词》:“‘於’犹‘如’也。”认为《易·系辞传》“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中的“介于石”就是“介如石”。裴学海在《古书虚字集释》中同意其说,又举例《说苑》:“必若所欲为,危如重卵,难于上天;变所欲为,易于反掌,安于泰山。”认为“如”与“于”互文。现代汉语中有“易如反掌、安如泰山”可以为证。李白《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中的“于”也是“似”。白居易《新制布裘》“桂布白似雪,吴绵软于云”中的“于”与“似”对文见义。杜牧《山行》“霜叶红于二月花”一般解释为“霜叶比早春的花还红”,比较牵强;霜叶像花一样红得鲜美、红得有“度”,才会“停车坐爱枫林晚”。
六、作李白《西岳云台歌送丹邱子》有“石作莲花云作台”句。《唐诗选》注释中引用慎蒙《名山诸胜一览记》:“李白诗‘石作莲花云作台’,今观山形,外罗诸山如莲瓣,中间三峰特出如莲心,其下如云台峰,自远望之,宛如青色莲花,开于云台之上。”可见“作”就是“如”。苏轼《大风留金山两日》“朝来白浪打苍崖,倒射轩窗作飞雨”中,因大风卷起白浪,浪花溅进窗子,好像风中飞雨横斜打来。辛弃疾《破阵子》“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中“作”与“如”互文形容马快箭疾。
(作者单位:廊坊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