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想不到,学生的思维竟然如此广阔,竟然超乎老师的想象。上完《阿长与〈山海经〉》这一课,我不得不发出这样的感叹。我也明白了为什么要实行新课改,为什么要倡导建构性学习,什么叫个性化阅读。
当学生分析了阿长这个人物形象后,我提出了一个参考书中的疑难问题:将题目中的“阿长”改为“长妈妈”好不好?顿时,教室内像炸开了锅,人声鼎沸。
看到这种情况,我想如果现在让学生回答,可能回答得很肤浅。于是,我安排学生再次读课文,然后小组讨论,最后再发言,发言要尽量做到有理有据。
十多分钟过后,律建国站了起来:“用阿长好,因为这篇课文前半部分用的是抑笔,写出了‘我’对长妈妈的‘不大佩服’‘讨厌’‘不耐烦’,认为她‘麻烦’,甚至于‘憎恶’,如果用长妈妈,就会名实不符,而用阿长,则是名副其实。”
我点头称是,心想:不愧是好学生,发言的内容和参考书上的相差无几。
魏侠春举起了手:“用阿长好,因为课文末尾标注的写作时间是1926年3月10日,说明那时的鲁迅是46岁。一个46岁的人回忆童年的往事时,当然以成年人的眼光来看,用长妈妈会显得别扭,而用阿长更妥帖一些。”
我向他投去赞许的目光。读书仔细,不错。
“我反对!”董昆仑迫不及待地站了起来,“我觉得用长妈妈好。刚才魏侠春说鲁迅46岁回忆小时候的故事,叫长妈妈感觉别扭,请问,是不是长大了,就可以对自己的长辈换个称呼了?我们现在年龄小,喊自己的爸爸妈妈为爸爸妈妈,难道我们长到46岁的时候就可以不叫爸爸妈妈了,而直接叫那老头,那老婆吗?”
教室里立刻掌声雷动,笑声一片。
“我也认为用长妈妈好,因为作为大文学家的鲁迅应该给后人做一个榜样。如果他对自己的保姆能用妈妈来称呼,自然会起到示范和表率作用。读他文章的人,崇拜他的人更会以他为榜样,关注那些弱势群体,尊重身边的每一个人。”任文杰不紧不慢的发言也获得了热烈的掌声。
我突然感到很兴奋,这样的争论太精彩了。
“我认为用阿长好,因为课文倒数第二自然段说,‘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三十多年了罢’。由此可以看出,阿长去世时,年龄并不大,鲁迅在此用阿长而不用长妈妈,也许是希望自己的长妈妈永远年轻!”牛梦飞的发言确实让人耳目一新。
“我觉得用阿长好,因为阿什么,一般用在比较亲密的人中间,此刻用阿长,不是可以消除鲁迅和长妈妈之间的距离和隔阂吗?这样的话显得更亲密。”王蕊蕊连珠炮似的语言逗得大家忍俊不禁。
“阿长是一个保姆,名称有时可以标志着不同的身份。鲁迅没有给自己的母亲专门写过文章,用阿长可以避免读者的误解。另外,题目让阿长与《山海经》连接,可以造成悬念,引发读者的好奇心。”
“用长妈妈更好,我们去年所学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用的就是长妈妈。”
……
学生们热情高涨,争论不休。我笑而不语。学生的理解是多么丰富多彩呀!他们说得都有道理,这是他们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老师,你说呢?”有的学生竟然把问题推给了我。可能习惯使然,学生总认为教师最后的结论是正确的,是权威的。我非常兴奋地说:“大家说得都对,这样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只要你用心读了,从中感悟到了与自己心灵相契合的东西就是对的。”
“老师,我觉得用什么都可以。课文在倒数第二段中说,‘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鲁迅在这一段中就用了这两种称呼,所以,文章的题目改不改都行,都可以表达鲁迅对长妈妈的思念和尊重。此刻的鲁迅早已忘掉了长妈妈的种种不好,心中只有感激和怀念。课文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就是最好的证明。”郭理想同学此刻的总结赢得了大家长时间的掌声。
我突然感动了起来,是啊,我们为什么非要按参考书来讲不可呢?学生对课文陌生化的阅读所产生的独特的感悟和理解不是更精彩吗?
“同学们,我们今天讨论得非常好。鲁迅无论是用阿长还是长妈妈,都表达了他对一个地位低下的妇女——他的保姆的感恩。虽然长妈妈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是在鲁迅的眼睛里,她依然值得尊敬与怀念。由此看来,我们在看一个人的时候,不能只盯着别人的缺点,而要牢牢记着别人的优点。曾记得有一本书上这样写道:‘我把朋友的不好写在沙滩上,让海水很快地把它冲刷掉;我把朋友的好处记刻在石头上,终生不忘。’鲁迅的这篇文章不是给我们同样的启示吗?也许你原来认为自己周围的人这样那样的不好,学习了这篇课文,你能否重新审视身边的人呢?”我在对课文总结时,也没有依照参考书,而是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告诉了大家。学生们此刻十分安静,好像都在反思。
新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会,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今天的这节课,我认为我做到了这一点。我很满足,虽然在课堂上没有得出一个结论,但学生们思考了,感悟了,他们有了自己的理解和体验。
(作者单位:临泉县杨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