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08年第6期 ID: 376355

  

漫谈佩刀

◇ 高永正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在描述同舍学生的锦衣玉食生活的时候,用到了“左佩刀”三个字。人教社《教师教学用书》把这句话译为“左边佩着刀”。令人疑惑的是学生读书,为什么带刀?特别是那些身份尊贵的学生,又不是在军校里,没事带着刀,走来走去,多少有些可笑,所以,我想是这里的“刀”出了问题。
   翻了一些工具书,又经过自己粗浅的思考之后,我有了新的认识,即此处的“刀”应该是一种饰物,供人佩带。
   首先从原文文字内容看,“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左佩刀,右备容臭”,除了这把“刀”,其他都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出是贵族的奢华佩饰,那么刀应该也属于这类东西。所以,大致推断,基本可以确定刀应该是名贵的刀。
   工具书里的“刀”,《古代汉语字典》(商务印书馆2005年北京第一版)有三个义项:
   ①古代指兵器。
   ②用于切、割、砍、削的工具总称。
   ③古钱币。形状像刀,因此而得名。
   在《词源》中的义项,也基本与《古代汉语字典》中的内容类似。
   中国古钱币中,最多的是圆形中心方孔,质地以铜为主。刀形钱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荀子·富国》:“厚刀币之敛财,以夺农之财。”司马迁《史记·平准书》:“农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龟贝金钱刀布之币兴焉。”刀币在当时使用广泛。在众多刀币中,并不是都适合后人作为饰物佩带,特别是千年以后的明代,经过时间的砥砺,另一种特别的刀币成为新宠,这就是“错刀”。《汉书·食货志下》:“王莽居摄,变汉制……又造契刀没,错刀……”“错刀,以黄金错刀其文,曰‘一刀直五千’。”即一枚金错刀币可兑换普通铜币五千枚,“一刀直五千”五个字,是在铜质钱币上错进黄金线(据说这一技术已失传),因此价值很高。王莽在西汉末年摄政,本来用这种钱币敛财,但因为他的政权仅存在不足二十年,金错刀由于发行量等原因,存世极少,为后世收藏者所喜爱,直到今天仍具有极高收藏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
   而它在古代也是文人雅士手中的珍爱,据《文选》记载,东汉张衡《四愁诗》之一有“美人赠我金错刀”。
   在古代还有一种刀,是用于削竹简的。在竹简上书写的时候,或写错或需要改正,才用这种刀。随着纸的发明和推广,竹简渐被取代,那么刀也随之退出历史舞台。宋濂生活的元末明初,纸更是大行其道,王孙贵族自然也没有必要一味复古,基本也可以排除不是这种刀。
   通过这些资料,笔者以为文中的“刀”,作为金错刀,或金错刀一类的饰物来解,比较恰当。因为金错刀的名贵,才能与整个句子相匹配,文意也更明确流畅,从而使下文“烨然若神人”的那些纨绔子弟的形象跃然眼前。同时,也让我们更清楚了宋濂在这样一群同学中,“缊袍敝衣,处其间”的达观高洁的品格,一心追求学问的坚定执着,因此成为当时青年学子的读书楷模。
   笔者学识粗浅,愿意与大家商榷,恳请指正。
  
  (作者单位:大连市101中学)

漫谈佩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