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相传,三国时魏国皇帝曹丕命令弟弟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否则就要杀头,曹植满怀悲愤写下了上面这首《七步诗》,最终感动了曹丕,保全了性命。仔细想来,考场作文与写此诗的情景有不少相通之处。
时间意识不管七步诗,还是考场作文都要有一个时间上的限制,否则做得再好也不会得到承认。这就要求我们在考试中要有很强的时间观念,学会快速构思。如何快速构思呢?可以按以下八个字来操作:“避生就熟,慢思快写。”“避生就熟”是指尽量用自己熟悉的材料,采用自己熟练的文章样式。如今考场作文提倡创新,但作为考生要立足于自己的实际情况,熟中求新,从自己积累的材料中求新,从自己熟练的文体中出新,切不可为了创新而浪费了宝贵的考试时间。先要想清楚,然后才能写清楚,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有许多学生稍微看一下题目就匆匆落笔,想到哪儿写到哪儿,惟恐时间不够用,等写到半路甚至快写完时才发现有的地方不妥当,有的地方可以换种更好的写法,甚至整篇文章的思路都不太理想,这时候只能望文兴叹了。“慢思快写”则是要仔细审清题目,列一个提纲,认真考虑好题目、开头、结尾、选材、结构和过渡等,这样再写,自然成竹在胸,文气贯通,结构严谨,写起来也会一气呵成了。
看清对象 《七步诗》是曹植写给自己的皇帝哥哥曹丕的,而且是现场作诗,处境险恶。曹植虽然对曹丕满腔怨愤与不满,但诗中却不见过激的语句,只借“萁豆相煎”来表现内心的哀怨无助。面对操纵自己生杀大权的曹丕,他尽量掩藏心中的不平。考试作文也面临类似的问题:所写作文不是自己欣赏,而是交给阅卷老师评判,因此在写作中就要关注读者的感受。如有的学生受网络文学影响,文中老爱夹带英语或网络语言符号,也许同龄人会认为新颖别致,有时代气息,但很难说阅卷老师会认可这种中文中夹带英语的做法,很难说一定明白网络语言符号的含义。再如在日常作文中,特别是一些新概念作文、创新作文中往往表现出一种叛逆情绪和思想,对原有的师道尊严等传统道德观念加以排斥,甚至丑化教师、丑化权威,如果是考试,对此类作文会有多少阅卷老师虚怀若谷、宽宏大量呢?这样的作文文笔再好也有可能引来争议。当然我并不是主张在考场作文中向老师献媚,写一些肉麻老套的“颂师”文章,而是提醒大家至少体会一下阅卷老师的感受,明白考试作文的禁区,哪些不能写,不宜写,然后动笔,要不然犯了阅卷老师的“忌讳”,被“杀了头”,岂不冤枉!
含蓄形象 《七步诗》用了浅显的比喻,说明兄弟本为手足,不应互相猜疑和残杀,委婉规劝曹丕不可手足相残,既生动形象,又含蓄地表达出自己的心情和感受。如何掌握含蓄与明朗的分寸对考场作文来说同样重要。考场作文不能太含蓄,面对成千上万份试卷,阅卷老师哪有功夫慢慢品味,细细地斟酌呢?同样也不可过于直白。有的学生习惯开门见山,题目是“承诺”,先将承诺议论一番,说说承诺有多么重要,这就犯了直白的毛病。怎样把握含蓄与明朗的分寸呢?我觉得一要“三照应”,即题目(话题)、开头和结尾照应一下;二是结尾扣题,点明文意。下面找几篇优秀作文的结尾加以印证:
在那个路口,我选择了向前走,我更希望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也能成功选择我的方向。(《路口》)
从那天起,我就养成了多想一步的习惯,它使我在学习中收获增多。(话题“多想一步”的作文《棋里悟人生》)
我看到了一种责任——一种人类共通的灵感与永恒执着的坚守。(话题“责任”的作文《责任在生命延续时》)
以情动人一首诗的好坏取决于这首诗是否能打动人,是否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七步诗》就做到了这一点:“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字字含情,字字血泪,莫说曹丕,即使是作为旁观者读来都会为之感动。也许正是这两句诗才唤醒了曹丕的手足之情,使曹植免去了这次杀身之祸。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你占有的材料也许不丰富,行文上也许不够严谨,但只要你有充沛的感情,并能找到一种恰当的表现方式,那么它就很可能掩盖这些不足,产生出人意料的效果。在考场上大家不妨采用“自我感动”作文策略,看到题目,找到相关材料后,主动进入情感状态,描写则如见其状,抒情则心潮澎湃,议论则正气凛然。先用感情打动自己,然后才能动人。很难想象一篇连自己都不能打动的文章会打动别人。
曹植凭借自己的才华以《七步诗》获得了一次新生,我们也可以靠自己的努力写好考场作文!
(作者单位:德州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