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08年第6期 ID: 376396

  

模拟考试之后,教师还有哪些事可做

◇ 沈国全

   模拟考试结束,往往是“几家欢乐几家愁”。如同任何一项“竞技”项目一样,一阵激烈比拼过后,势必会带来一番情感的“跌宕起伏”。但“情感”似海,掌舵的是教师。无论是久经沙场的老教师,还是血气方刚的年轻教师,这时,都应该沉得住气,要给学生一份自信,一份坚定,一份从容。要给那些初历人生的学生这样的感觉:一看到自己的老师,心就踏实了,而不是更紧张了。要用教师的沉着、理性将学生的注意力从分数的高低、“一城一地”的得失中迅速引导出来。因为,恍惚中,一个星期就过去了,再一恍惚,又到下一次模拟考试了。
   想想看,除了“忧学生之所忧,乐学生之所乐”,我们教师还有哪些事可做。
   首先,请仔细审审学生的试卷,有两件事必须得做。一是将学生的试卷重批一遍。说实话,集中阅卷是不可能很细致、很公平、很科学的。所以我通常会将学生的试卷重批一遍,将每一小题的错误点标出来,改过来,并分析其答错原因。比如,审题有误,知识缺陷,能力不够,等等,并以亲切的、人情化的语言写出。特别是作文,见仁见智的,阅卷老师不可能把握得很准确。我们最好重批一遍,从错别字、病句到篇章结构、审题立意,从闪光点到提升点,都要一一地以谈心似的、点拨似的语言指出。既有表扬,即对其闪光点、进步点的挖掘,也不忘提醒应该注意及改进之处。每次考试后,教师都能这样抛开对分数的议论,将注意力完全放在对答卷情况的分析上,我想,这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另外一件事是作数据统计和分析,从得分率看出失分率。考试只是一次抽样,如果从命题、制卷、考试到阅卷基本规范的话,应该说,其数据从总体上来看,还是有意义的。老师应该在教研室、学校教务处所作的分析基础上,对自己班级的试卷从知识点到能力点再作一个更详细的分析,以校正自己的复习行为,进而合理安排复习策略,准确设定本校本年级备课组下一阶段的研讨计划。
   这些事情都要在学生拿到试卷之前做好。这样,在学生拿到试卷、看到分数、感受着强大的刺激和迷惘时,我们才能对他们进行理性、具体的指导。即使是予人以安慰也不至于显得那么苍白无力,因为我们对他们的试卷、答题情况及改进策略已了如指掌了。
   讲评试卷也很讲究,不能仅仅“对对答案”,一定要通过我们的讲解,让学生对该题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弄清楚、想明白,要一语破的、一针见血。而且要上下钩连,前后点通,以期获得对此类问题的顿悟。
   讲评试卷的方法也多种多样。比如,可以让学有心得的学生讲,老师再加以点评。总之,只要便于将某类问题“揉熟”,我们不妨让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如果自己同时还是一位班主任,那么还应该给学生开一次班会。适当的时候,甚至开一次家长会,与家长们沟通一下。因为据我了解,学生家长的心理素质甚至还比不上学生。有时候,他们会非常焦虑,非常紧张。我们有责任教会他们如何正确看待模拟考试,如何正确看待分数,如何正确看待名次。否则,那种焦虑、紧张最终会感染到学生身上。
   我总是对家长和学生们说以下这些话:
   模拟考试是必须考的。模拟考试的试题必须是难的,而且,最好偏的、难的、怪的都有一些,最好都是新题。因为这是由它的性质及目的决定的。模拟考试的目的有五个:
   1. 熟悉高考的程序,适应大规模考试的氛围。
   2. 熟悉具体学科答题的规范、答题的技巧、时间分布,从而找到属于每个人的答题节奏。
   3. 锤炼应试心理。现在的学生生活优越,从来没有吃过苦,不经过高考,他们是不会成熟的,所以,模拟考试是对他们心理的最好锤炼。事实上,即使是高考,也承担着检验“素质教育”成果的任务。通过考试,除了考察学生的学业素质,还要考察学生的心理素质、身体素质乃至于耐力、性格、品德。一般来说,能笑到最后的,通常都是心理素质稳定,思维灵活,吃苦耐劳,某一方面突出乃至卓越的学生。当代山水画家萧海春先生在谈到自己“理玉”的心得时说:“理玉虽小技,然惠我良多,受用终生。琢磨切磋,其要在智勇忍耐。亦即琢磨为玉,须有随机之智,走险之勇,繁复之忍,时日之耐。所谓废寝忘食不知东方既白而意犹未尽。”学习也是这个道理。
   4. 丰富考试阅历。试卷难度的分布可能是正态的,也可能是变态的。比如说,有可能前面的题目特别难,而后面的大题目反而很容易,没有经历过的话,怎么知道如何处理呢?还有,考场的设置可能是正常的,也可能是反常的。监考教师、前后左右的考生、听力设备等可能会不尽如人意,怎么看待?这些,都需要通过多次模拟才能积累起足够的应对经验。
   5. 如果说以上四点尚可以通过本校月考等考试得到锻炼,但是要想检验复习成效,了解学校的相对水平,就非参加统考、联考类模拟考试不可了。有些教师从善意的角度出发,觉得参加大规模的统考可能会伤害差生。这种担心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我们想想,如果注定要受伤(高考失败)的话,还不如早些受伤。早些受伤,耐受的能力反而可能会更强些。
   接下来,就是找学生谈话了。是班主任也好,仅仅是一位授课老师也好;学生们主动找你也好,不主动也好;考得好也罢,考得不好也罢,请你有空就找学生谈谈心。这不仅是为了学生,对自己的执教能力的提高也有好处。谈话时,可以多说话,也可以少说话;可以找一个学生谈谈,也可以找几个学生一块聊聊。我们的学生很会说的,我们自己的收获也会很大。
   另外,还会有老师对考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不合理现象耿耿于怀。比如,试题的难易、监考的松紧、阅卷的宽严等等。这就是心态问题了。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考试观和正确的分数观。如上所述,考试是为了获得一种阅历。如果“吃”了大亏(何况还不一定),而因此获得了一种“触底”的体验,又有什么不好的呢?这实际上也是一种“高峰体验”、“断崖体验”,是高考前的、甚至一生都很难得的经历,谁能保证一辈子都能受到公正的待遇呢?因此,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正确面对,教会学生处理问题的技巧。要将学生的本领锤炼到足够强大,无懈可击。比如作文,是很可能被“冤枉”的,怎么办?怨天尤人?坐以待毙?都没有用。最好的办法是,找出造成“冤枉”的原因,分析可能造成“冤枉”的因素到底有哪些,然后一一避免。这才是积极的态度。如果老是以某一位学生考试成绩的失常去否定试卷并进而否定考试,从而将学生的注意力老是放在这一点上的话,那是非常不明智的。
  
  (作者单位:嘉定区教师进修学院)

模拟考试之后,教师还有哪些事可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