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08年第9期 ID: 360602

[ 刘建华 文选 ]   

发掘语文教材趣味信息的八种途径

◇ 刘建华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课堂学习的教材含有丰富有趣的教学信息,教师要善于发掘这些信息,达到培养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的目的。以下是笔者总结出的发掘语文教材趣味信息的八种途径。
  1.艺术性的板书文题。文章的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教师要善于通过艺术性的板书,利用文题这只“眼睛”来引导学生窥视全文的主要内容。如,有的教师用白色和蓝色粉笔书写“有的人”两次,并启发学生:注意黑板上的两个文题,哪个更醒目?学生回答:白的。为什么?教师解释:这是对比的效果。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主要也是采用对比的写法,将两种人进行对比。如此巧妙的文题板书自然引出课文的重点。还可以采取逐层书写文题的方式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教师先板书文题中的“走狗”,这是课文的第一部分内容,根据课文的层层批驳的结构特点,依次板书“资本家的”、“丧家的”、“乏”等修饰语。
  2.抓住文题的修辞。运用修辞来定题,文题生动、形象、含蓄,吸引读者。如《多收了三五斗》运用了双关辞格,表面上写农村的丰收,实际上是对30年代中国农村“谷贱伤农”的高度概括,巧妙而深刻地暗示了丰收成灾的主题;有的文题运用对偶,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有的文题运用设问,如《周总理,你在哪里》,等等。这些文题或化抽象为形象,或言在此而意在彼,或互相映衬,或唤起读者深思。分析文题所用的修辞容易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3.探索作者笔名、作品集名的来源。如,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取“早晨的花,到晚上才拾起来”之义,实指中年以后回忆青少年时代的往事。像这些有趣的知识虽然不是学生升学必备的,但对提高他们的语文兴趣作用极大。
  4.挖掘教材中的引文。教学时尽量从课文中挖掘分析引文,领略妙处。有的课文引谜语、成语、对联,有的用名言、格言,也有引用诗歌、歌词、囚歌、日记、俗语,还有引用电文、典故等等。如《“友邦惊诧”论》中“捣毁机关……悉被破坏”,是鲁迅从国民党反动政府1931年12月30日在《申报》上的电文中节录出来的,它具体地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对学生运动的诬陷及镇压学生的卖国罪行。
  5.展示实物或图片。如教学《爱莲说》,在讲台醒目的一角摆上一盆荷花,粉红的荷花、碧绿的荷叶、清清的水,使“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荷花跃然于学生眼前,学生会加深对荷花外形的感性认识,促进对课文的理解。
  6.利用课本已有插图。课本的插图,是根据教材的主要内容绘制的。说明文中的插图,利于学生了解说明的对象及特征;诗词曲的插图,有益于学生理解其主旨,使他们犹如身临其境;新闻中的插图,便于学生了解作品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及主体部分的特点;戏剧中的插图能够辅助分析戏剧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小说中的插图,可了解故事情节,强化对小说主人公的印象。
  7.把音乐引进课堂。教师应充分开掘教材中的音乐成分,在某些环节上把音乐引进课堂,往往比讲解有效得多,新鲜得多,有趣得多,学生可在怡情悦性中欣赏作品、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培养品德。如教《谁是最可爱的人》,播放《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那铿锵有力、振奋人心的乐曲,使学生感受到志愿军战士赴朝抗美的英勇气概,学生在对志愿军油然而生崇敬之情时,一定会急于学习课文。
  8.善于进行课文的比较。每篇课文都蕴含有能与同类或异类相关课文比较的可比点,甚至一篇课文的段落之间也形成了一定的可比关系和可比点,如《故乡》中闰土的中年、少年形象的比较。课文的比较分为两类:一是在同一单元内的比较,这种方法多适用于讲授新课或进行单元复习;二是超越单元界定的课文比较,适合于总复习。
  
  (作者单位:廊坊市广阳区逸夫学校)

发掘语文教材趣味信息的八种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