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有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渠清,须有源头活水;语文教学亦然,要想语文教学开花结果,就必须从源头上解决问题。本人以为语文教学的源头就是评价机制。评价机制就是一根指挥棒,它直接指引着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影响新课程标准的落实,关系到语文教育的成败。语文教学课时多效果差的现状要想改变,当务之急是改变评价机制。
一、语文教学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1.学生学习状况调查与分析
笔者对一所省三星级高中的100名成绩中等偏上的高二学生作了调查,情况见文末表格。
在与38名不喜欢语文的同学座谈中,当被问及为什么不喜欢语文时,他们大致给出了如下答案:
①语文很枯燥,没什么意思。
②老师讲课不够精彩生动。
③语文学习没什么用,学与不学没什么区别。
④不知道语文学什么,怎么学。
调查发现,学生对语文学习缺少热情,学生整天还是围绕试题转,围绕分数转。所以语文能力培养严重不够。语文素养根本提高不了。
2.教学状况分析与思考
新课程标准颁布至今,各地搞得轰轰烈烈,如火如荼,新课程培训、新课程教案、新课程论文,以及各种以新课程冠名的竞赛,林林总总,似乎成果丰硕。然而深入探究,这些打着新课程旗号的活动到底新不新呢?到底对教师、教学产生了多大的影响呢?事实是绝大部分的课堂教学是穿新鞋走老路,新瓶装老酒。本质上没有改变,教学还是围着考试转,初一、初二、初三考试以中考为准绳,以中考为范本,高一、高二、高三考试以高考为准绳,以高考为范本。所以连初一、初二、高一、高二老师都是宁愿多讲一份试卷,也不愿领学生多读一篇美文。从而导致初一、高一学生就陷入考试怪圈,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结果是时间花了不少,效果却微乎其微。
二、原因探究
那么造成语文教学耗时低效的原因是什么呢?长期以来单一的评价模式是罪魁祸首,一考定排名,一考定终生,学生只能跟着考试走。
新课程标准虽然提出了很多很好的评价建议,也“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但因为其建议是指导性的、口号性的,加以相关制度不能协调跟上,导致各地、各校、各个教师不愿也不能探索实行新的评价机制。并且新课程标准的评价建议较为笼统概括,不便于操作。如在“选修课程的评价”中的“新闻与传记”中提出:“重在评价学生是否关心国内外大事,是否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并能准确把握主要内容和关键信息。”如此评价,教师如何操作?所以说新课程标准在评价机制上没有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因而也可以说它对改变语文教育不尽如人意的现状没有什么作用。
三、对策与方法
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语文教育现状,激活语文,就要从根本上改变评价机制。我以为可以从如下方面作评价方式的探索与尝试。
1.过关性评价
将语文课程的基本要求进行合理有效地分解,在每个板块中都融入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要求。然后每学期或每学年都组织正规的测试,测试过关才能参加下一阶段的学习。以朗读为例,新课程标准提出:“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像这样的目标可以分解成以下具体要求:①用普通话流畅朗读;②能读懂文章中包含的思想感情;③阅读主体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对文本进行思考与理解。对朗读要求的评价可以组织专门的口语测试,在测试中让学生读,读完让学生谈理解与感受。只有这样才能改变很多学生英文说得很流畅,普通话却说不好的局面。
类似此种过关测试还可以有很多,如书写测试、记叙文写作测试、议论文写作测试、文学名著解读测试、影视作品观后感测试等等。这些测试可以分阶段进行,如初一、初二通过书写测试,高一上学期通过记叙文写作测试,下学期通过议论文写作测试,高二通过文学名著解读测试等等。
2.选拔性评价
为让学有专长的学生能够有展示才华的机会,为了激励学生深入学习和探究语文知识,让大部分学生高水平地掌握一两项语文基本技能。在过关性评价的基础上还应有选拔性评价,这种评价应以彰显学生的特长,以在学生中形成人人爱语文、人人争学语文的氛围为目标。选拔性评价的形式要细化,如举行高规格的朗读比赛、高规格的书法竞赛、高规格的作文竞赛等等。一方面,让学生在竞赛中找到成就感,体验成功的快乐;另一方面,也可对优秀的学生给予物质奖励,甚至可以在高考中加分(当然,所加分值不宜高,可加2~3分)。以此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从而推动语文课程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综合性评价
综合性评价是对过关性评价和选拔性评价的总结,也是必要的补充。综合性评价主要是考试,落实到最后就是高考。通过综合性评价,全面有效地检测学生的语文能力,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并且综合性评价可以在前两种评价基础上避轻就重,如有些东西在过关性评价中已有涉及,在综合性评价中可以淡化。
总之,通过不同形式的评价,既可以使教师、学生有具体的目 标,具体的努力方向,又能全方位地综合考查学生语文学习的情况。当然,这三种评价方式要做到相互融合,相辅相成,做到点、面的有机统一,这样才能真正让语文从耗时低效的怪圈中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