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朝霞老师在《语文教学之友》总第314期《路瓦栽,玛蒂尔德,谁更虚荣?》一文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路瓦栽的虚荣心要比玛蒂尔德“更强更烈更酷”,并且也进行了举例论证。但我认为此论点有欠妥之处:难道莫泊桑老先生仅仅是为了揭露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丑陋面吗?不尽然,首先从以下两方面作一推断:
第一,路瓦栽参加舞会的目的是要通过自己年轻靓丽的妻子去结识上层人士,以便将来升迁顺利。(作者语)确实玛蒂尔德在舞会上获得了成功:“所有的男宾都注视她,打听她的姓名,求人给介绍;部里机要处的人员都想跟她跳舞,部长也注意她了。”路瓦栽“有心栽花花已开”,玛蒂尔德舞会上的成功已经为路瓦栽打开了一扇通向“富人生活”的窗子。可以说,玛蒂尔德就是他的摇钱树和登高梯。那么,在项链丢失后,为了赔偿,他完全可以让他的妻子去与那些“打听她的姓名,求人给介绍”的上层人物交际,既满足了妻子的虚荣,也可获取金钱和地位,这岂不是一条捷径?不是更能表现他的虚荣和自私吗?然而,他并没有这样做,而是同妻子为还债一起奋斗了十年。这恐怕不能单单用虚荣二字来概括吧。
第二,我们还可以这样设想:如果是虚荣心作怪,在项链丢失后,他可以花点钱请人照着柜台里的真品做一“仿真项链”还给佛来思节夫人,如能不引起她的注意,就可继续做自己的升迁美梦。一旦事情败漏,也可请佛来思节夫人原谅(毕竟是妻子的“好朋友”),不要告诉他人,然后再借债还之。这样设计不是也能凸显他的虚荣和人格的卑微吗?
但是作者莫泊桑并没有这样写,原因为何?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课文,看看作者笔下的路瓦栽到底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第一,我们来看路瓦栽拿回舞会请柬的原因。玛蒂尔德一直不满足和路瓦栽这样一个小职员生活在一起,是不得已才与他结婚,因此才会每天幻想。在这样的婚姻下不难看出路瓦栽和玛蒂尔德的生活并不快乐。玛蒂尔德每天生活在幻想的痛苦中,当丈夫的对此十分清楚,为了使妻子能够快乐起来,路瓦栽才“费了多大力气弄到手”一张请柬。可见,路瓦栽的付出是为了博得妻子一乐,这表现出丈夫对妻子的细心和爱心。
第二,当玛蒂尔德抱怨没有像样的衣服时,路瓦栽一开始是劝说妻子穿“你上戏园子穿的那件衣裳,我觉得就很好”; 当玛蒂尔德抱怨没有首饰时,路瓦栽一开始是劝说妻子“戴上几朵鲜花吧。在这个季节里,这是很时新的”,可见,路瓦栽看重的是能使妻子参加舞会,让妻子痛痛快快地玩一玩,并不在意妻子的装扮是否能引起他人的注意。后来在妻子的“撒娇”下,出于对妻子的爱,为不扫妻子的兴才给妻子400法郎和出主意借项链。这并不能说明路瓦栽的虚荣。
第三,在项链丢失后,路瓦栽并没有责怪妻子,而是在寻找未果的情况下,主动承担起赔偿的责任。这也说明他对妻子的关爱,欠债还钱,丢失他人物品要赔偿,这不也说明路瓦栽的诚信和自尊吗?虽然两人付出十年的辛苦,但得来是妻子抛弃幻想,正视现实,踏踏实实地过日子,我想二人的感情也在这十年中更加浓烈和牢固了。
综上所述,把路瓦栽定性为“虚荣心之强之烈之酷”似不恰当,我们可以看到他人性卑微的一面,但更多的是人性伟大的一面。他对妻子的爱至真至诚至烈至酷,或许我应该给他定性为资本主义社会底层的“一个小男人伟丈夫”。作者莫泊桑并不是一个悲观主义者,我想他写此文的目的在揭露社会和人性丑陋的同时也含有对人性美善的向往和赞扬(路瓦栽就是作者隐含的歌颂对象)。如果这样挖掘教材,对于我们的学生也能起到正反两方面的教育作用。
(作者单位:永济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