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助读系统是指教材中为了帮助学生阅读课文,培养和提高学生自读能力的一系列材料。主要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课文提示、注解、题解,课文插图,作者介绍等。它与范文系统、知识系统以及实践系统共同构成语文教科书的内容要素。它作为语文教科书内容要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语文教学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合理的助读材料设计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其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一、助读材料分类
助读材料可以按照呈现的形式、呈现的方式以及作用来分类,下面我将对这三种分类进行介绍。
助读材料按照其呈现的形式,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文字型助读材料和图片型助读材料。文字型助读材料多以学习重点、预习提示、自读提示以及注释的形式呈现,大都是对课文体裁、内容以及重难点的概括提示,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进行定向阅读;图片型助读材料多是人物和风景图片,旨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加强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按照呈现的方式来分,助读材料一般可以分为总结提示型和问题引导型两类。总结提示型助读材料多是以结论的形式呈现对教学内容层面的看法,对师生起着目标导航的作用;问题引导型助读材料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旨在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
按其作用来分类是从助读材料呈现的方式以及形式衍生出来的。主要可以分为提示引导型、目标定向型以及能力培养型三类。提示引导型侧重对背景知识的介绍;目标定向型侧重对学生阅读目的的引导,使学生沿着编者的意图进行阅读;能力培养型侧重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培养,而不拘守现成的结论。
二、助读材料的作用
1.利于学生新知识系统的建构
维果茨基在谈论到教育与发展的关系时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最近发展区。他将最近发展区定义为:“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前者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则是在成人的指导下或是与更有能力的同伴合作时,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①在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助读材料充当着很好的过渡作用。学生可以在原有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借助助读材料更好地去理解课文,达到潜在的发展水平,建构自己新的知识系统。
2.利于阅读兴趣的激发和自学能力的培养
在阅读兴趣的培养方面,图片型助读材料在学生阅读兴趣培养方面起着很大的作用。图片具有很强的直观性,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视觉器官,更易引起注意,从而唤起他们对课文内容知识的学习兴趣。提示引导型、目标定向型以及能力培养型助读材料在学生阅读的时候能够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自学目标的达成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我学习的效能感,形成自学的习惯。
3.利于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助读材料作为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支持性条件存在,有助于加快学生对所阅读文章的理解,深化对课文的认识。例如教学屈原《离骚》,将屈原所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屈原的个人遭遇进行总结性的介绍,学生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深化对课文的认识,理解文章的主旨。
三、教材中助读材料设计的不足之处
1.以文字注释为主,不利于语文学习兴趣的激发
以现行的人教版《语文·必修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为例。据我初步统计,全书助读性材料中人物图像15张,景物图片7张,其余助读性材料皆以文字形式呈现。有研究者做过“关于学生是否喜欢有插图的语文课本”②的专门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表:
从上面的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插图对学生兴趣激发的重要性。忽视图片型助读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削减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2.插图的选择与文章的主旨关系不大
以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一课的《荷塘月色》为例。全文编者配置了两个图片型助读材料,一个是朱自清人物图片,一个是荷叶荷花的图片。《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状物散文,其文章的重点在于对景物的描写。在此文中配置朱自清的人物像似乎与本文的关系不大。我个人认为将人物像换成具有特色的荷塘景物图片更有利于学生对文章写景状物描写的认识。因此,插图的配置最好与课文的主旨有关,文字型助读材料更是如此。
3.结论性的助读材料,限制了师生思维的发展
结论性的助读材料多出现在教学的参考书中,如苏教版的教学参考书中,关于《离骚》一文的主旨是这样总结的:“作品表现了诗人崇尚真理、矢志报国的高尚品格,同时表现出他忧国忧民的思想同楚国黑暗政治之间的矛盾。”③这种总结性的表达本身并不错,但编者忽视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缩小了对话的范围。本来是“编者—文本—作者—读者”四方的多向的交流对话,由于编者的总结性结论过早地提出,使得对话缩小到“编者与读者”二者之间的单一对话,教师在接受编者这种居高临下话语的同时,也将话语传给了学生,在此种情况下,教师和学生的思维就被编者居高临下结论式的总结所限制,使得师生的阅读陷入了一个编者提供论点,学生根据文本寻找证据去证明论点的过程。师生的主观能动性被忽视,不利于语文素养的提高。
四、对助读材料设计的思考
1.开而弗达的助读材料设计
教材的编写者要为读者打开知识的大门提供钥匙,不能把知识通达不遗地呈现给学生,要留有余地,启发读者积极思考。助读材料只有做到开而弗达、引而不发才会更加有利于阅读主体主体性的培养,让其在更有余地的阅读空间中理解、消化和吸收,建构新的知识系统。而不是提供总结性的助读材料将师生的思维困于其中,让师生陷入论证的过程。浙师大版的初中语文课本的学习要求提示在开而弗达的助读材料设计方面就很有特色。如“松鼠生活在树林里,作者却让它跳跃在课文的字里行间,使我们对它有更多的了解,从而喜欢它。细读课文,体味课文是怎样用语言给松鼠‘照相’的。”④这样的助读性材料设计将重心从对课文的精读转移到读者的细读、体味,给阅读主体留下了更大的阅读思考空间,利于阅读主体的探究性学习。
2.提示与研讨练习相结合的助读材料设计
助读材料多以陈述总结的形式呈现给读者,这种陈述性的提示材料在启发读者探究方面还只停留在叙述的层面,读者的实践层面相对薄弱。助读材料将提示与研讨练习结合将能很好地引导读者,从而有效地达成课程与教学目标。如《怀念萧珊》一文的阅读建议:“一篇忆人的散文最后给读者留下的可能只是几个细节。《怀念萧珊》这篇文章在读过之后使你记住了什么?”“回忆是一种对创伤的平抚。有过惨痛经验的人可以通过重述式的书写来达成某种程度的解脱。我们是否可以从‘为了忘却的记念’这一角度来进入和理解这篇《怀念萧珊》?”⑤这种提示与研讨练习相结合的助读材料设计,不但能使读者有着明确的阅读方向,而且还通过研讨练习将读者顺利地过渡到了阅读的实践环节,有利于阅读主体的主体性实现。
3.助读材料突出启发性
新课标在教材的建设方面给予了总的要求:教材编制要突出启发性。助读性材料应该具有更强的启发性。如在教《谁是最可爱的人》时,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一个助读材料:通讯是常用的一种体裁。它和新闻一样,要求及时、准确报道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但它比新闻更具体完整。阅读本文可联系学过的新闻,比较、体会通讯的特点。
4.加强与文章相关的助读材料的配置
呈现的助读材料与文章重难点的相关度,决定着助读材料对学生学习作用的大小。助读材料与文章主旨的相关度越高,越能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现行的人教版的新课标试验教科书而言,其助读材料主要以注释为主,较为单一,这种助读材料设置的状况与新课标所提倡的“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不相符的。在助读材料的建设方面,应加强助读材料与文章主旨的相关度,可从阅读指导、作者介绍、写作背景知识、作品与生活、作品与实践等几个方面来加以考虑设置助读材料,使只存在语文教参上的一些材料呈现在学生学习的教材上。
注释:
①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第2版,第39页。
②卢杨《初中语文教科书的形象助读系统——关于插图功能及其利用探讨》,《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第56页。
③丁帆等编写《语文·必修三》,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12,第3版,第45页。
④李维鼎《语文教材别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2,第1版,第64页。
⑤钱理群、王尚文《新语文读本高中卷1(修订版)》广西教育出版社,2007.3,第123页。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