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活”语文课,使学生觉得听课是种艺术享受,教师就应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知识本身的发展规
律有机结合起来,围绕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环节,把握住课堂的四环节。
一、艺术性的开讲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开端好了,就能使学生有个良好的心理定势,激发其求知欲,推动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完成预期目的;头开得不好,则给学生沉重的压抑,这反馈给教师,则越上越无兴,再传达给学生,则使其越来越低落,以此恶性循环,导致整堂课的失败。
要使课的开端美妙,作为教师来说,除了消化教材,建构教材外,首先应重视一“情”字。古人有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故课前应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感情调动、情感积累。或兴奋、或喜悦、或悲伤、或抑郁,使自己本身为情所感,为情所动,真正进入课文角色,并将情感纳入课文所要求的情感量度上。只有这样才能以自己的肺腑“情”去拨动学生之“情”,使他们一开始就被教师的“情”所打动,被教师的“情”所吸引,产生强烈的求知内动力。
有了决堤之情,开讲的时候,教师就应在激情的支配下,用生动亲切的语言进行悬念设置,或描绘同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人、事、物,或演示一幅精美的图片,或播放一段动听的音乐等,从而创造一个极富吸引力的情景,使学生万念归一,一下子纳入教育所希望达到的“愤”、“悱”状态。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开讲的艺术”。
二、创设第一次高潮
开头开得好,虽然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其具有求知的动力,但是欲望动力如果不好好引导,就会很快消失。因此,教师就应在此基础上,围绕教学目的,深化所创设的情景,使其艺术氛围更浓,更富吸引力,完成由“情景向意境”的转化(即意境的创设过程)。如教学苏东坡的豪放词《赤壁怀古》,教师在第一阶段,即艺术性开头阶段,应该使自己的情感归入作者想建功立业却壮志难酬,以致华发早生,只好寄情江月以遣怀的慷慨悲凉情感的积累之中。在悬念设置时,用《大江东去》的曲子去调动学生的情感和求知欲望,完成富有吸引力的情景创设,有了这个良好的基础之后,教师应将课堂教学推向高潮,即创设意境,通过鉴赏、吟唱、美读、多媒体、句子联想等手段把学生带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古战场奇景和“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英雄形象中去,学生将受到美的熏陶,并为字里行间作者那种崇尚英雄、赞美英雄,想建功立业的抱负所感染。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眼光应落在一个“活”字上,将课文中的知识化为活的、含情的惊涛、乱石、大江、雪浪等组成的古战场雄奇画面的勾勒上,春风得意、从容不迫、胜利击敌的英雄形象的塑造上,以及“樯橹灰飞烟灭”的战斗情景的渲染上,使学生在画面中真正把握苏词的豪放风格,将机械性的朗读、注音、释义等,化为有声有色的“美读、吟唱、意境想象”等能力训练上,将教师的教学机制化为活的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意识的源泉,从而使气氛活跃且热烈,完成意境的创设过程。由于在这个过程中融进了知识传授、能力训练,学生的求知欲望得到极大的满足,加上气氛活跃而热烈,学生的心情愉快、精神愉悦,他们会被这个过程所感染,从而得到极大的满足和享受。在此节骨眼上,教师再利用所创设的意境进一步熏陶学生、感染学生,则高潮就形成了。这是第一个高潮,这个高潮的形成和到来是极其重要的,它不仅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更重要的是巩固和加强了开讲时给学生的“美好的第一印象”(即巩固了学生良好的心理定势),为整堂课的顺利进行扫清了障碍。
三、创设第二次高潮
第一个高潮的形成起码需花25分钟左右的时间(这段时间学生在愉悦心境中突破难点、突击重点),但这持续的25分钟,正好是心理学上所说的学生心理疲劳的“临界值”,也就是25分钟以后学生就会逐渐疲劳,从而出现注意力不那么集中,思维反映能力较差,精神由兴奋转为抑制,情感降温等情况,在这个关键时刻,如果继续沿用上面的方法,不但不会保持高潮的效果,反而会使学生觉得单调、乏味,从而不积极参与课文的阅读。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相应的方法,酝酿第二次高潮。
首先,教师应从刚才的“热情奔放式”的意境设置转化为“冷静思考式”的对学生进行理性思维的启迪。如果说刚才主要在于“意境”的氛围勾勒、画面展示以及表层意蕴提示的话,即创设“境”,那么接着就应引导学生由“境”向“意”升华,即挖掘课文中深含的“情”,领会文中的“意”,从而达到“一课一得”。仍以上面所举的《赤壁怀古》一文教学为例。在创设了意境,掀起了教学的第一个高潮后,学生受到了奇景、奇人(周瑜的英雄形象)、奇情(崇尚英雄之情)的熏陶之后,这时应转到作者在词中为何带着崇敬的心情,浓墨重彩勾勒古战场、古英雄的用意,以及发生“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之感叹的原因上,这就要求教师引领学生透过词的表象,去挖掘文章深层的“情”和“意”,从而知晓作者为文的目的,即表达自己“壮志难酬,人生坎坷,无奈处只得借酒遣怀”的苦闷心情和不满足情绪,从而使学生达到理性的领悟,审美的愉悦。
其次,如果前面重在愉悦性的知识传授和意境熏陶的话,那么此时就应注重对学生的技能、思维进行创造性、发散性的训练,亦即训练学生对课文的“知识点”进行思维爆破的能力,使其思维向多方面延展。比如在《赤壁怀古》中,“豪放词”的特点以及“词的意境”是文中的两个“知识点”,如果对第一个知识点“豪放词的特点”(雄奇壮阔的景象、场面、充沛昂扬的感情等)进行正面发散,我们就很容易在“关西大汉唱大江东去”的昂扬激情带动下,领略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所蕴含的激扬的爱国主义精神境界,以及李白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所描绘的超凡情景。他们所描绘的对象,形式上都具有体积、数量和力量的无比巨大等特点,从而给主体以威压,以恐怖,甚至痛苦,而主体对威压、恐怖等的超越便确定了主体的尊严并从而产生快感。这样学生的思维在对“豪放词”的体悟中,就可将触须分散到其他的艺术角落并获得发散,找到归宿,得到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训练。
如果对《赤壁怀古》所体现的豪放词的特点进行逆向思维,反向发散,我们就激发学生进入柳永《雨霖铃》“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意境中,体验婉约词细腻、委婉的风格特色。当然还可对“豪放风格”进行诸如作家、作品、文体、时代背景等方面的发散,知识迁移等。
这样对“知识点”的突破,学生的注意力从一个焦点转到另一个焦点,精神消除了部分疲劳,保持了亢奋的状态,从而掀起第二个高潮。第二个高潮的形成,教学也就宣告基本成功了。
四、有力的结尾
第一、二次高潮的形成,标志着课堂教学基本成功,但要使这堂课更加完美且具有袅袅余音,“声已尽而韵不歇”,总结和第二次悬念设置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它不仅使课文之轮廓刻印在学生的心目中,使学生在这过程中重温课文的韵味,更重要的是教师可以借此有的放矢地给课文“锦上添花”,激起学生不断进取的欲望和信心,因为每篇课文除有一定的教学目的、规定的知识外,还有很多其他的知识和能力无法在规定的学时内完成、训练,但它们又与课文密切相关,因此如果把它们作为美妙的弦外之音,恰当地接在两个高潮后,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激起和保护其旺盛的求知欲望。
教学《赤壁怀古》,教师在创设了意境,掀起了课堂的两次高潮之后,已是一堂课的尾声了。这时,教师在用精练的语言就创设的意境对课文进行画龙点睛式的总结时,可要求学生结合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谈谈自己的看法,并联系现实生活,说说当代青年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观。这样将再次给学生造成饥渴的心理冲动,从而启迪学生通过课后阅读思考,切入到人生观的思考当中,将课文学习引向深入。
虽然语文教学无定法,但是只要我们努力把握其规律,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实践,科学安排教学环节,与时俱进,探索创新,就一定能使课堂教学质量迈上新台阶。
(作者单位:长寿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