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合事实
在运用中,成语的意义有时与句子其他部分表达的范围不是一回事,就会造成误用。
例:我和同桌去爬山,我们摩肩接踵,奋力攀登。(“摩肩接踵”形容人很多,很拥挤。两个人怎么能摩肩接踵?显然范围不当。)
二、不合事理
辨析熟语,尤其要注意辨析近义熟语的细微差异,注意从程度、范围、侧重点等方面认真加以揣摩。
例:仿制古画还有一种,决不署自己的姓名,以假乱真,鱼龙混杂,骗来金钱。(“鱼龙混杂”比喻好人坏人混在一起,而句中的意思是指拿假的充当真的,所以应改为“鱼目混珠”。)
三、对象误用
熟语大多有固定的使用对象,弄不清楚就会张冠李戴,出现错误。
例:这里有我汗水浸过的土地,有我患难与共的朋友,有我相濡以沫的亲人。(“相濡以沫”多用于夫妻之间,此处误用。此外只用于夫妻间的词语还有:比翼双飞、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破镜重圆等。)
四、谦敬错位
某些从古代沿用下来的成语已烙下了古代文化的印迹,有的用于自称(谦称)。如“雕虫小技、东涂西抹、贻笑大方、敝帚自珍”等;有的则用于称对方(敬称),如“鼎力相助、如坐春风”等。如将其混淆,就可能造成误用。
例:王厂长一席话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出了许多抓好产品质量的建议。(“抛砖引玉”比喻自己先发表粗浅的意见,目的是引出别人更好、更成熟的意见,是谦辞,此句中误用为敬辞。)
五、轻重失度
词义在表达程度上有轻有重,运用不当也会造成误用。
例:他的设计虽然有些缺点,但方向正确,无可非议。(句中明说“有些缺点”,怎能“无可非议”?显然用轻了,该用“无可厚非”,不可多加责难。)
六、色彩不当
成语也有其感情色彩,运用时如不注意与全句的内容和谐一致,就会造成误用。
例:在西方国家的某些地区,青少年吸毒已蔚然成风。(“蔚然成风”是形容一种事物逐渐发展、盛行,形成风气,属于褒义词。这里却用来指青少年吸毒成风,显然错误。)
七、句式不合
有些成语常用于否定句或疑问句中,而很少或不能用于其他句式。如“善罢甘休、同日而语、无时无刻、一概而论、等量齐观”等就不能用于肯定句中。
例:成都五牛俱乐部的雄厚财力令其他甲B球队望其项背。(“望其项背”常用于否定句或反问句中,表示远远赶不上或比不上。用在此句就不当。)
八、语境不合
熟语的固定含义决定了它使用的语境。如“力挽狂澜”是比喻尽力挽回险恶的局势,如果语境中没有险恶的局势则不能用这个成语。
例:文明礼貌、和气待人,这种与人为善的美德,各行各业都需要提倡。(“与人为善”原是赞助人学好,现多指善意帮助别人。此处不合语境。正确用法如:我们的严厉批评是正义的,也是与人为善的。) 九、语意赘余
成语在运用中相当于一个词,要和句中其他词语搭配,就不能重复。
例:某些大学生的语文水平实在低,被人贻笑大方,影响了学校的声誉。(“贻笑大方”指让内行人见笑。该词本身含有被动义,与“被人”重复。)
(作者单位:邢台县浆水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