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08年第9期 ID: 360612

  

“唐雎不辱使命”:辱邪,不辱邪

◇ 谢龙吉 刘雪敏

  每当教学《唐雎不辱使命》,总是疑惑顿生,如坠雾里,这篇文章是历史事件还是传说故事?唐雎能不辱使命?如鲠在喉,今吐之为快。
  我觉得这篇文章是小说,而非史实,是作者运用想像虚构的故事,塑造了唐雎这一英勇无畏的爱国者的形象,赞扬了他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精神。
  首先,从背景上看。纵观秦代的历史,觉得这一内容有失真实性,唐雎作为外国使臣在秦廷中挺剑而起胁逼秦王嬴政(即秦始皇),那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据《史记·刺客列传》:“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召,不得上。”这一事件应在公元前225年秦灭魏后,安陵是魏国的附庸国,秦臣尚不可带剑入,作为敌国使臣的唐雎,焉能持剑立于朝堂之上?何况,其时秦国正与东方诸国全力相搏,面对来者不善的敌国使臣,焉能如此麻痹大意?请看仅比这早两年的《荆轲刺秦王》。公元前227年,燕太子丹为了保住燕国,避免被强秦吞并,把国家的命运寄托在了刺客荆轲身上,让他去行刺秦王。为了使行刺成功,不惜重金寻求锋利的匕首,还让13岁的勇士秦武阳做副手,又为了取得秦始皇的信任,还带上了流亡在燕国的秦国将军樊於期的头颅和燕国最肥沃的土地督亢地图,把喂过毒的匕首藏在地图里去行刺。荆轲失败被杀后,他的好友高渐离为了给他报仇,装着给秦始皇筑乐表演,一进秦宫就被多疑凶残的秦始皇让人弄瞎了双眼,后来在秦始皇听击筑着迷时,奋起用灌铅的筑击打秦王,也以失败而告终。这三件事仅差几年,难道秦始皇会对唐雎如此放松警惕,让他带剑进宫,还与秦王共坐?即使在荆轲刺杀秦王时,群臣侍殿上者还是徒手与荆轲相搏。再看比这一事件更早些《完璧归赵》的故事。公元前283年,赵国的蔺相如为完成使命不被秦昭襄王欺骗,是在双手紧握和氏璧以脑袋和璧一同撞柱下才不辱使命的。可见唐雎挺剑而起绝不真实,是经过了艺术加工,具有小说因素的情节。
   其次,基本情节也不尽合事理。作为一地域仅“五十里”的小国,当天下动荡之际,不是成为大国强国的附庸,就是灭亡,事实上是很难作为一个“国家”独立存在的。在秦始皇横扫六国之时,小小的安陵国奢望通过外交途径解除亡国危机,那真是痴人说梦。唐雎之行那是愚昧至极,没有荆轲那样周密的计划,仅以能言善辩和“劫秦”手段换取秦王一纸承诺,在“兵革不修、诈伪并起,昏然道德绝矣”(刘向《战国策书录》)的战国末期,没有实力保障,这种承诺有什么价值?《战国策》注者鲍彪认为:“唐雎之使愚矣!虽抗言不屈,岂终能阻之乎?”
  他不像《公输》里的墨子制止楚国攻打宋国,先用言辞使楚王理屈词穷,再模拟攻守战和宋国已做好守城准备,才迫使楚王放弃攻宋的。
  再次,人物形象有欠准确。该文的两个人物唐雎和秦王,与真实的历史人物之间存在着鲜明的反差。历史上的唐雎,是魏国一位纵横捭阖、巧舌如簧的著名策士,并不是专诸、聂政、要离之类的亡命之徒。他曾劝信陵君忘掉自己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的大德,不居功自傲地住在赵国。“伏尸二人、流血五步”的恫吓和“挺剑而起”拼命的架势,非唐雎一类的辩士所能做到的。而作为唐雎对手的秦王嬴政,绝不是懦弱无能、易于就范的庸主,那种色厉内荏、前踞后恭的性格,和叱咤风云、一统天下的嬴政的个性难以吻合。只要再读一读《荆轲刺秦王》就可以知道,面对荆轲锋利的匕首,猝然之间,秦王“乃以手共搏之”,可见其人身手矫健处变不惊,不是一个容易对付的角色。那种“色挠,长跪而谢之”的形象,和历史上的秦王嬴政没有任何共同之处。
  由此来看,舌辩之士唐雎在戒备森严的秦廷是会辱于使命的。这篇文章不仅违背了历史的真实,作为文学作品,也违背了情节的真实,只是一篇内容曲折、形象鲜明的小说。理解了这一点对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理解文章的主题是大有裨益的。
  (作者单位:邹城看庄中学)

“唐雎不辱使命”:辱邪,不辱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