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经典名文,《背影》问世以来,研究其艺术成败得失的文章层出不穷,连篇累牍,其中多有不刊之论,诸如命意深刻新颖,角度别致独到,构思巧妙绝伦等,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共识。然而对《背影》的衬托艺术,长期以来则鲜有论者。因此,难免遗珠之憾。笔者以为,《背影》的衬托艺术同样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
一、通过环境描写衬托出了“背影”的凄凉哀伤,使其内蕴更加深沉含蓄。
《背影》最为感人的一幕产生在一个瞬间,为了突出这个瞬间形象,作者深思熟虑,采取迂回之术,从交代“背影”出现的环境背景入手。“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事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人到老境,丧亲失业,连遭不幸,面对每况愈下的家境,虽变卖典当,仍捉襟见肘,无奈之下,举债累累,勉强支撑。此时此刻,父亲所受到的精神熬煎是不言而喻的。难怪阅历不深,还不能为父分忧的儿子看到家中衰败的景象和狼藉的东西,禁不住潸然泪下。
环境描写虽然文字简约,但其作用非同寻常。正因为开头已经渲染出了一幅黯淡萧索的环境气氛,所以当父亲的“背影”在正文出现,就紧紧攫住了读者的目光。读者情不自已产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这个“背影”其实是老境颓唐的父亲不幸命运的缩影;是经历了丧母之痛、失业之苦、备受艰辛磨难的父亲精神的写照;是痴爱儿子,宁愿自己受苦受累,内心却甘之如饴的慈父的化身。世事难料,瞬息万变,永远不变的惟有父爱。这个“背影”形象同开头的环境描写无比契合,使读者觉得无比惨淡凄凉,从而产生对父亲命运的深切同情。
二、通过语言描写衬托出了“背影”的丰富、厚重,使其形象更加鲜明凸现。
从塑造父亲形象的角度而言,语言描写是属于正面描写,但“背影”是文章的主脑,是文章的焦点,所以从“背影”这个角度而言,文中的语言描写则属于侧面烘托。父亲的话比较简洁,集中在第六段。言如其人,读者容易理解。值得一提的是文章开头,父亲安慰我的那些话:“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这些话绝非轻描淡写的闲笔,它掷地有声,表现出父亲泰山压顶不弯腰的气概。父亲是弱者,但并不懦弱,在逆境和困顿中尚能镇定自若,处惊不乱,并且不忘对儿子言传身教,百般劝慰,其坚定无畏的个性品质由此可见一斑。虽然寥寥数语,却极大地丰富了父亲的个性特点,使“背影”形象变得极其丰富厚重,使读者对父亲的不幸遭遇在同情之余又肃然起敬。
三、通过心理描写衬托出了“背影”的真实可信,使其意境更加深远、凝重。
《背影》的叙事很特别,这就是全文有两条线索,一条为“背影”线索,另一条为心理情感线索,从而形成了两条线索并行不悖,相得益彰的特点。心理描写除了线索作用之外,还起着衬托父亲“背影”形象的作用。文章叙述了发生在8年前感人肺腑、铭心刻骨的一幕往事。当年“我”刚刚20岁,涉世未深,心理不是很成熟,对“老境颓唐”的慈父的一片良苦用心理解不透、体味不深,把本是凝聚着爱子深情的一举一动看成多余的节外生枝,以致心怀不满,腹有所非,语有所讥。“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心里暗笑他的迂”。后来在车站看到父亲的背影,真切地发现他为儿子做着几乎力不胜任的事情时,心灵震撼,良心发现,幡然省悟,热泪盈眶。文中还两次写到“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反话正说,包含着深深的自责之情。
“我”的心理经历了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由不理解父亲到理解父亲的变化过程:最初对父亲的言行嫌弃、腹非、嘲笑,最终由于感动、反省而生感激、怜惜、自责之情。这样的心理描写不仅使文章在情节结构上产生了抑扬顿挫、摇曳多姿的波澜,引人入胜,而且有力地衬托了“背影”:父亲的真情付出未必能得到年轻的儿子的理解和回报;父子天伦之中,毫无疑问存在着仁慈孝爱,但二者并不对等,至少在当时很不对等。即使血浓于水的人间至爱也并非一帆风顺,其间常常有龃龉,难免有分歧。然而一切可以留给时间,时间可以解决一切。
文章只写了儿子的心理,但父亲的心理读者不难揣摩,很显然这里面包含着作者的匠心玄机。父亲饱经沧桑,深谙人情世故,对儿子的情绪变化、心理变化当然洞若观火,但他以博大的胸怀包容了一切,为了爱护儿子,任劳任怨,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显而易见,文章通过生动曲折的心理描写,意在启迪读者认识这样一个道理:在对待父亲的行为方式上,做儿子的可能因为年轻、血气方刚、自以为是,难免当局者迷,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等到真正成熟之后,或者说等到自己为人父亲之后,才可能理解父亲。迟到的理解虽然给人生留下了欲说还休的遗憾,甚至让人追悔莫及,但它却真实地反映了中国文化之中最本质最可贵的一种情感:大爱无言。
(作者单位:庄浪县水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