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是写之根,写是读之魂,读与写结伴而行、相辅相成才能编织出诗意丛生的人生愿景和风格独特的精神彩虹。书卷气里透露出来的理解、体验和共鸣隐约暗示写的规范与标本,创作途中喷涌而来的想象、情感和思想指引规划着读的范围和方向。
读是写之根,读中潜藏着写所需要的生花妙笔,这生花妙笔沉淀在善读者的记忆库里。善读者是诸多精品文章的“重写者”,从审题到立意,从选材到剪材,从谋篇布局到语言修辞,精品文章的这一切在善读者那里都成为烂熟于心的理解与洞悉。善读者也是诸多优秀作家的“隔代知音”,从“以心会心”到“以情激情”,从“以意度意”到“以志道志”,善读者确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言:“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①善读者还是典范写作方式的批判继承者,无论意蕴奥妙处,无论意味微妙处,无论语言独到处,善读者皆能达到“言别人所未言”、“发别人所未发”和“想别人所未想”的境界。毫无疑问,善读的彼岸通向写的法门,善读者理应熟悉写的真谛与奥妙。
写是读之魂,是因为写之需要成为读之指引。写的题材之所以狭窄,是因为读的视域有待拓宽;写的识见之所以浅薄,是因为读的思想有待加深;写的条理之所以混乱,是因为读的思路有待改进;写的风格之所以呆板,是因为读的方式有待变革;写的语言之所以无味,是因为读的语感有待增强。写的奥妙诚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讲:“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②“大家之作”何以能够“所见者真”?非阅世丰富细致而不能成;“大家之作”何以能够“所知者深”?非读书涵养厚重而不能致。
读是写之根,读本身隐含着写的心声。读的过程常常有得,精神启示复杂缠绕,积郁心中百感交集,非借助提笔倾吐而不能尽兴;读的感觉常生困惑,困惑生于他人处境不得脱难,困惑生于他人命运不能改变,困惑生于他人辛酸无法避免,悲中生悲,痛中生痛,非借助挥笔运思而不能道出心中感慨;读的心路常生感兴,观他人所设之景萌生“比德”之雅兴,悟他人所抒之情迸发“移情”之幻觉,观他人所道之志渐生“畅思”之惬意,情动于中而成文。由此观之,读与写相互依存,读是写的缘起,写是读的延续。
写是读之魂,读的鲜活灵动、多姿多彩依赖于写、脱胎于写、成长于写。从读与写的关系本质上看,读是无言的倾吐,是潜在的写作,而写恰恰是读的浓缩与结晶。从写对读的影响来看,写什么、怎么写和写到什么境界等精神诉求逼迫着读、鞭策着读和规划着读。如果不是写的困境的压迫,读就不会变得如饥似渴和有滋有味;如果不是写的成功的鼓舞,读就不会变得持之以恒和壮怀激烈。每一位成功的写作者的心里对读什么、怎么读和读到什么程度必然有清醒的自觉和坚韧的努力。为什么总有人一生读书而好学不倦?是因为其精神深处响彻着写的焦虑、困境所产生的声音催逼。
读是写之根,写之枝繁叶茂植根于读之博大精深。读之根之所以称其为博大精深,是因为读之方式始终坚持“观文知人”和“观古知今”。就“观文知人”而言,观文之细腻渗透到文章的角角落落,观文之感觉扫描着文章的方方面面,观文之启示指向文章的玄妙意蕴,观文之境界因为理解作者的文品、人品而加深,此种精致的阅读能够观文而见人,如此阅读的收获恰似教育家于漪所指出的:“文章不是无情物,都是生命的倾诉。”③就“观古知今”来看,前人的人生经验和艺术经验就是今人的借鉴,前人的人生教训和艺术缺憾就是今人的警示,前人的人生业绩和艺术成就就是今人的指南。为什么积久持续的读能够激发写的强烈欲望,因为读所获得的种种启示有助于实现写的多样形态和多种可能性。
写是读之魂,写之成败誉毁检验着读之效果与质量。写如滔滔江水,不知其所止,这足以验证读的丰富与厚实;写如舞龙飞天,笔势从容轻盈,这足以验证读的空灵与洒脱;写如猛虎出山,笔力千钧,文势迅猛,这足以验证读的深刻与脱俗。为什么写成这样而不写成那样?与其说是写的原因,不如说是读的原因。与其说是写之形,不如说是读之魂。说写是读之魂,是强调写的思考过程有助于读的正确思维习惯的形成。这正如朱光潜在《诗论》中所申明的:“作诗和读诗,都必用思考,都必起联想,甚至于思考愈周密,诗的境界愈深刻;联想愈丰富,诗的境界愈完备。”④
说读是写的根,意味着读是一种潜在而支撑起写的显在。读的丰满与厚重不能看出,也无法自我验证,惟有借助写所展示的才、胆、力、识隐约显现和间接印证。读的继承与借鉴藏于脑中、想于脑中,无法言说,也无法向人展示,惟有借助写所呈现的思想迥异和写法怪异含蓄道出和曲折现形。读的方式新颖与独创只能自己知晓,只能自己心知肚明,无法引起他人的深刻理解和真切洞察,惟有借助写所体现的鲜明个性特征变形现身和幽微道破。所以,读虽然运行于深不可测的思想之中,却无形之中形成写的硕大的根。
说写是读的魂,意味着写以外观的显在引领着读的潜在。欲求写的多彩多姿,必求读的审美感觉,善写者之所以能够塑造出呼之欲出的艺术形象,是源于其创作观无所不在地调控操纵着阅读的复杂感觉,只有如此才能形成正确的阅读观。欲求写的独具特色,必求读的与众不同,善写者之所以能够营造出异彩纷呈的精神天地,是源于其创作心性无时不在地指引校正着阅读的复杂心路,只有如此才能达成读的匠心独运。甚至可以如此推断,写无思想的根本原因必然决定了读缺少灵魂。因为缺少灵魂的读缺乏对人生百态的真实烛照,所以写的精神失根现象成为明显的弊端。
承认读是写的根,就是承认读对写的间接促进作用。写是厚积薄发,而读是长期积累;写是一朝涌出,而读是水滴石穿;写是瞬间表达,而读是持久沉迷;写是思想宣示,读是悄然储备。既然承认读是写的根,就不必期望读对写的“立竿见影”,就必须培育恒久阅读的信心。既然承认读是写的根,就不必指望写对读的直接借鉴,就必须端正写作的态度。既然承认读是写的根,就不必盼望凡所读就必能被写所用,就必须树立良好的阅读习惯。既然承认读是写的根,就不必幻想读必然能够转化为写,就必须形成正确的写作姿态。因为读毕竟是写的根,根只能提供营养和机会,写能否长成参天大树还需要写本身的众多机缘。
承认写是读的魂,就是肯定写对读的间接引导作用。写是有的放矢,而读是随心所欲;写是焦灼急切,而读是意态从容;写是短期速成,而读是长久跋涉;写是成功有期,而读是终生相伴。因此,写只能将创作所遇到的困境、迷惑和艰辛转化为读的范围、方向和方法,而这些成为支配阅读的潜意识,日积月累沉淀为阅读的内在灵魂。当然,写的种种谬见和陋习也会成为读的内在灵魂的负面因子,写所暴露出现的种种问题也会成为读的内在灵魂时时缠绕的矛盾症结。如果写出现病相,病症必然以不同形式和不同感觉显象于读之全过程。
读是写之根和写是读之魂是矛盾的两方面,贯穿于文明社会和文明人的精神探索旅程。读与写在文明人的精神探索旅程中会各有侧重,善读者不善于写的情形可能发生,也常常发生,毕竟读与写是两种不同的精神活动情形。就常态而言,读与写能够彼此通融,善读者有善写的可能性;就非常态而言,读与写之所以难以彼此包容和相互促进,一定和人本身的天性、禀赋有关。协调读与写的最好办法只能是,用读与写彼此配合来移人性情和来养性修身。这样做的目的是让读与写相互促进而不相互侵害,从而打造出精神追求的健全、健康和幸福。
总而言之,读是写之根,写是读之魂。写之生花妙笔沉淀在读中,写之需要成为读的指引,读本身隐含着写的心声,写本身是读的浓缩结晶,写之枝繁叶茂植根于读之博大精深,写之成败毁誉检验着读之效果与质量。倡导读是写之根,突出潜在的读对显在的写的精神支撑;强调写是读之魂,凸显写作者对阅读观的潜移默化的精神引导。这种精神支撑和精神引导应当彼此包容、和谐共生,才能引领人们走向幸福如愿的人生。
注:
①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18页。
②王国维《人间词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58页。
③于漪《语文教师的使命》,《全球教育展望》2008年第4期,第25页。
④朱光潜《诗论》,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48页。
(作者单位:安阳师范学院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