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08年第5期 ID: 360479

[ 梁建国 文选 ]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文言文“教什么”及“怎样教”

◇ 梁建国

  传统的高中文言文教学重“言”轻“文”是一种真实的存在,这是极为不恰当的做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花大量的时间只是去正音、解释词语、串讲翻译句子,而不重视文章蕴涵的思想文化内涵、艺术表现形式、审美情感等内容的讲授,这有点像古代汉语教学。然而这样做,字词句虽然比较落实,古汉语的基础知识会弄得比较扎实,但对中学文言文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来说,却大大地打了折扣。学生在中学学习文言文,除了掌握一定的文言词语和句式、了解古人的语言习惯,为大学进一步学习古代汉语打下基础外,还要了解古代优秀的文学作品和了解古代的文化。另外,长期以来,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不感兴趣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和教学中只重“言”而轻“文”是脱不了关系的,因为语言脱离了表达的情感就会显得枯燥,让充满好奇、事事感到新鲜的中学生去学习枯燥的东西,怎么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呢?
  高中新课标对于语文的课程性质重新进行了明确的定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所以,在新课程背景下中学文言文教学就不能只重“言”而轻“文”,理想的状态是找到两者的结合点,做到“文”“言”兼顾。
  
  一、重视语言的学习和积累
  
  文言文是古人的书面表达,距离现代人的生活较远,文言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其原有的意义范围或缩小或扩大或转移,其句式也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区别,这也就是说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想了解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文学欣赏,了解古代的文化等,对于中学生来说就有语言障碍。为此,在中学阶段学习文言文时,注意“言”的学习和积累是很有必要的,学习和积累的过程就是架设桥梁的过程,这个桥梁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古人的思想情感,使学生与古人对话有一个平台,也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古代的文化。所以,高中新课标就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二、引导学生进行审美欣赏
  
  高中新课标对于必修和选修的课程目标有这样的表述:“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中学课本里所选的文言文是古代散文的精华,也是中学课堂里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载体。根据课标的要求,文言文教学就应该在弄清楚字词句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并进行审美欣赏。如讲授苏轼的《赤壁赋》,不但要解决字词句,扫除文字障碍,还要引导学生理解文中作者情感的变化。就这篇文章的感情而言,作者是循着“乐——悲——乐”的线索而推进的,如果教师能把握住这一点,然后再引导学生去探究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由乐人悲,又是怎样转悲为喜的,那么,学生在学完这篇文章之后,除了掌握字词句之外,还会对作者在文中所表现出来的力求排遣苦闷、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感情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认识。另外,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去深入体会这篇文章景、情、理的交融以及语言运用的妙处。
  
  三、深入感悟中国传统文化
  
  高中新课标强调,要“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既然如此,在中学进行文言文教学,作为教学主导的教师,首先就必须有这样的意识,然后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入了解并感悟传统文化,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文化心理。如《项脊轩志》,为什么分家在作者看来是一件可悲的事呢?这其实涉及中国传统文化里关于“家”的看法。在中国古代,对于“家”,强调的是“大”,强调的是几代同堂,越大越好,作者作为传统文人,他跳不出这个圈子,看到自己的大家庭因为叔伯妯娌的矛盾而四分五裂,感到悲痛。又如《陈情表》,涉及到中国传统的忠与孝的问题。
  上述是“教什么”的问题,而对于应该“怎样教”,虽然许多人都说“教无定法”,但笔者认为最佳的方法是以“文”带“言”,“文”与“言”有机结合。
  很多人在教学中把“文”与“言”分开,先“言”后“文”,先落实字词句,扫除文字障碍,然后再进行文章分析,甚至是不进行文章分析,只是简单地归纳段意。如此教学虽然总体上条理清晰,但在进行文章内容分析的时候,肯定也会重复前面讲过的字词句;更重要的是语言是为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服务的,在解释字词句的过程中不涉及作者的思想情感,不进行语言的品味,只是一味地翻译字词句,这样的讲解就会显得枯燥。所以,教学中应该从“文”入手,找到一个恰当的切入口,让学生对文章有一个整体感,然后再引出“言”的讲解,达到“文”与“言”的有机结合。如教学《赤壁赋》: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的字词句,了解文言常用句式。
  2、整体感知作者心理变化的过程,了解其思想情感。
  3、体会文章景、情、理相结合的写作特点。
  (二)教学的主要内容及步骤
  1、导入新课。
  2、学生听教师范读或录音朗诵。
  说明:这一环节目的在于正音,创设情境,让学生初步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
  3、分析课文
  (1)作者游赤壁时心情有怎样的变化?
  说明:提出这一问题在于让学生对作者的心情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并通过这个总体印象去进一步感受作者的内心世界。(学生理解这一问题不难,因为文中有直接表现作者心情的词语)
  (2)作者游赤壁时的心情开始为何是“乐”?
  说明:提出这一问题目的是具体分析第一段。学生要回答这个问题有语言障碍,因而要先理解字词句。然后再引导学生回答问题。
  (3)作者心中的“悲”又从何而来?
  说明:这一个问题是要引导学生分析第二、三段,同样也存在语言障碍,故先让学生落实字词句。
  (4)作者是如何转“悲”为“喜”的?
  说明:以此问题分析第四段,也需要学生先落实字词句,然后再作分析。
  (5)总结: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乐——悲——乐”的感情变化。反映了作者力求排遣苦闷、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感情。
  (6)以第三段为例,体会景、情、理的写法。
  A文章写了怎样的景、情、理?
  B景、情、理之间有什么关系?
  笔者认为通过以上的处理,可以提高课堂效率,既重视了文言文“言”的学习,又可以让学生对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使其真正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欣赏文章的艺术特色,从而增强文化素养。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文言文“教什么”及“怎样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