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08年第5期 ID: 360474

[ 薛振碧 文选 ]   

《闺塾》对当前课堂教学的启示

◇ 薛振碧

  《闺塾》是高语四册四单元的一篇课文。《闺塾》这出戏又称《春香闹学》,是汤显祖《牡丹亭》中的重头戏。戏中描写的是小姐杜丽娘与丫鬟春香在闺塾中听老师陈最良授课的情景。显然,陈最良老师这节课是一节失败的课,课堂一片混乱,老师教不得法。学生学无所得。仔细分析这出戏,可以从中找出对我们课堂教学有益的东西。
  
  一、从课堂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角度来看待这节课
  
  陈老师这节课是教《诗经》中的《关雎》篇,《关雎》是一首美丽动人的爱情诗。《诗经》有两个永恒的主题,一个是关于战争,一个是关于爱情,特别是关于爱情方面的内容,这是年轻学生最喜欢学最喜欢听的内容。应该说陈老师的选题是非常好的,一个好课题对我们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至少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对学生有着极大的教育意义。可惜陈老师把这么好的内容当作说教的素材。他是深受封建思想影响的人,传统的观念在他心中早已根深蒂固,他扮演的是一个封建礼教维护者的角色,他的出发点就是再用这种封建思想来束缚控制年轻的一代。于是优美的爱情诗与传统的封建礼教一结合,顿时使人感到乏味,面目可憎。戏中的杜丽娘很想老师能多讲讲这些内容,在课堂上能够拓展一些,可是陈老师却没有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当学生提出把《诗经》大义“敷演一番”时,他却是以条条框框来训诫人。于是再好的内容也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能听得进去吗?再从教学方法看,陈老师的教法显得单调,不过是“依注解书”,照本宣科,也就是我们说的灌输式、填鸭式,没有自己的创见,没有内容的拓展。课堂气氛显得压抑沉闷,缺少活气。当春香提出“有那等君子”,“为甚好好的求他”的问题时,他摆出一副师道尊严的架子,用“多嘴”等呵斥的方法来解决。课堂缺少了师生对话的过程,学生只能听从老师一言堂。陈老师的这种教学方法,完全剥夺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权利,课堂上学生只能言听计从,不能有自己的理解,不能有自己的要求。试想这样的课堂学生怎么不反抗,怎么不闹?闹学自在情理之中。
  
  二、从课堂组织与课堂调控来分析这节课
  
  陈老师的课堂组织与调控能力令人怀疑,这节课完全处于失控的状态。从讲解《关雎》开始,老师学鸟叫声,学生也跟着学鸟叫声,课堂上鸟声一片;接着春香曲解“在河之洲”为“在何知州家”时,老师也没有加以纠正引导;在模字一节里,学生有意为难老师,拿上的不是文房四宝而是闺房四宝;课堂中学生任意进出,上厕所,逛园子;课堂中学生与老师聊着与教学无关的话题(杜丽娘给师娘做鞋子);课堂中老师拿着教鞭子追着学生责打最后反被学生夺过鞭子扔在地上。这节课中陈老师真是洋相出尽,斯文扫地。老师完全让学生牵着鼻子走,课堂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我们知道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的活动,老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同时也要时刻关注学生的主体作用,少了哪一环节都会使课堂教学处于无序的状态。陈老师观念陈旧,思想迂腐,教法古板,缺乏课堂调控能力,缺乏课堂随机应变能力,于是教学失败成为必然。
  
  三、《闺熟》对我们课堂教学的启示
  
  从陈老师的身上反观我们当前的课堂教学,一个严肃的问题便摆在我们的面前,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课堂教学?不能否认,陈老师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旧式的塾师已经被历史的尘烟所淹没,但是有着陈老师那样相同表现与类似体验的教师还在一定的范围内存在着。因此,从他的身上我们可以找出许多对我们当前课堂教学有益的启示。
  启示一: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实现角色的转变。课堂教学是一个平等交往的过程,教师不仅仅扮演传授者的角色,更重要的是充当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如果教师还是认为教学就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教,学生学,这是天经地义的,那么,由于过于强调教师的教,于是教学活动就成为一种教师对学生单向的、线性的传授知识的活动,就会出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从逐句讲解到讲主题思想,讲时代背景,讲段落大意,讲词法句法篇法,等等,就是离不开教师的‘讲’,而且要求讲‘深’,讲‘透’,那才好。”“我想,这里头或许有个前提在,就是认为一讲一听之间事情就完成了,像交付一件东西那么便当,我交给你了,你收到了,东西就在你手里了。”这是与新课程精神背道而驰的一种做法。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真正实现角色转变,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启示二:课堂教学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要从单一型教师转向综合型教师。语文是一个大课堂,语文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其他学科的知识。课堂教学是一个活的过程,存在着许多可变的因素,教师要随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而不能照本宣科。多年来,我们的教学一直是分科进行的,教师的角色一旦确定,不少教师便画地为牢,把自己禁锢在学科堡垒中,不再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这种单一的知识结构满足不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也远远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成为综合型的教师。
  启示三:教无定法,但又有法可依。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文本是课堂的载体,教师要在文本与学生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要合理处理文本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定多种的教学方法,引导启迪学生走进文本走出文本。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教学生学习任何科目,绝不是对学生心灵中灌输固定的知识,而是启发学生主动去求取知识与组织知识。教师不能把学生教成一个活的书橱,而是教他如何去思维,教他如何像历史学家研究分析史料那样,从求知过程中去组织属于他自己的知识。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我们要做到因材施教,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评估标准,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使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闺塾》对当前课堂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