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08年第5期 ID: 360496

[ 金清兵 文选 ]   

《孙子兵法》与高考复习

◇ 金清兵

  《孙子兵法》是一部古代的军事著作,揭示了一般的战争规律,不仅被历代名将所尊崇并运用于战争实践,而且也被其他许多领域的人们借鉴和运用。考场被人们称为战场,那么高考复习我们就可看作一次战役。一次战役要有战前动员,要备战,要交战,而高三复习同样要有考前的宣传,要备考,要应考;战争中要讲战略战术,而复习时同样要谋划安排,要讲策略,要讲方法、技巧;战斗中要斗智斗勇,要考验心理素质,而考场中要想发挥出最佳水平,同样要讲究心理的调节。所以,揭示战争规律的《孙子兵法》对我们进行高考复习同样具有借鉴作用和指导意义。下面,谈谈《孙子兵法》对高考复习的启示以及我个人的一些做法。
  
  一、“战前”的准备
  
  《孙子兵法》特别强调战前的准备工作,提出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在《九变》中提出了“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在《形篇》中又提出“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胜利的军队总是先有了胜利的把握才寻求同敌人交战,失败的军队则是先同敌人交战而后企求侥幸取胜)。在《虚实篇》中也说:“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因此,要想在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必须提前做好准备。复习前,老师应备好资料,如近几年各省市的高考试卷及优秀作文集等,并对此加以分析研究,为后一阶段的复习打下基础。同时。要向学生讲明复习的意义和必要性,从思想上引起他们的重视,一开始复习就抓紧时间,通过复习提升能力,打下扎实的基础,这样,在临考前就能底气十足,信心百倍。而不要“前松后紧”,等到临考前一段时间才挑灯夜战,临时抱佛脚。
  
  二、“作战计划”的制定
  
  《孙子兵法·计篇》说:“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强调了谋划的重要。因此,提前做好周密的计划是很有必要的。想“骑驴看唱本——走着瞧”,那样的复习必然盲目而低效。复习前就应想好整个高考复习的安排,如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复习内容、重点、时间安排及各个阶段的衔接等问题,要有一张“行军路线图”装在心中。
  《作战篇》说:“故兵贵胜,不贵久。”《火攻篇》又说:“非利不动,非得不用”,“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强调了作战要“贵胜”,要“合于利”。高考复习同样要以于我有利,能取胜为目标。因此,复习计划的制定、时间的安排都要符合实际,要讲实效,力避走过场,搞形式。比如在时间的安排上,早自习许多学生已经习惯了背诵,老师就尽量不安排讲解,让学生自己去识记;晚自习较安静,适于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梳理学过的知识或老师安排一些检测;正课适于用来解决复习中的重难点、疑点、易错点,适于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技巧,训练思维,建立知识体系。这样,每天的复习有背诵,有听讲,有讨论,有笔练,学生的心理就能得到合理的调节,这样的安排,也就“合于利”,也就是“贵胜”,复习的效率自然就高。
  有了计划,我们的复习就可以做到忙而不乱,就能有序地进行。但计划的实施并不是一成不变,只能“照章办事的”。正如《虚实篇》所说:“兵无成势,无恒形,能与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所以,在复习中,教师还要经常收集最新的高考信息,了解最新的高考动态,摸清高考变化的规律并随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在此基础上及时对复习计划作出调整,以求复习效率的最大化。
  
  三、“作战中”的注意事项
  
  1、《孙子兵法》的《虚实篇》中说:“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告诉我们要掌握主动。同理,我们在复习中也要始终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比如对资料的选用,我们就不能被它牵着鼻子走,毕竟现在市场上的资料相互转抄拼凑的不少,如果不加辨别,不加选择地用,往往浪费了时间却收效甚微。我们要根据自己复习的安排和学生实际,选取那些实用的有质量的参考资料,挑选那些效度、信度、区分度都较高的试题。就是在用那些编写得较好的资料时,也要有所取舍,也不必“照单全收”,让资料真正能为我所用,为我服务,于我有益。
  2、《孙子兵法》的《谋攻篇》中说:“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高考复习同样既要“知彼”,即对高考的命题规律、最新的考点变化等有清楚的了解;也要“知己”,即学生要明白自己的缺漏,教师要清楚学生的知识状况、心理、要求。学生要了解自己,可用“梳子”将学过的知识梳理一遍,在梳理中去查漏补缺。也可用“纠错本”这面“镜子”经常照照自己,以发现问题,纠正错误。老师要了解学生,可采用交流、讨论、问卷调查、分析测试卷、填写“讲评要求表”等形式。
  总之,在复习中如果能“知己知彼”,就能使复习有针对性,也更有效率。
  3、我们知道,复习如果平均用力,面面俱到,往往耗费了时间,效率又低。那么,复习中怎样去抓重点、攻难点呢?
  所谓重点,正如《孙子兵法》说的“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所不守”就是复习的重点。
  “所不守”的,往往是学生易混淆的知识,如形似字、音同音近、形音两近、音义两近字的辨析,又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表达技巧的不同,再如象征、比喻、拟人的区别。这些易混点,一定要让学生弄清。而大纲有明确要求的,能考查学生能力水平的,能反应学生文化底蕴的,体现时代精神的内容以及每年增加的新的考点,往往是高考试题所“必攻”的。因此,也是复习时的“必固者”,我们就要拿出时间、精力去“守”。这样,我们不仅“知战之地”,而且注意了“不守”之地,即使“敌虽众,可使无斗”也。
  《虚实篇》中说:“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击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在《军争篇》中又说:“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先知迂直之计者胜”。这些思想,对我们攻克难点也是很有启发的。对复习中遇到的难点,如果只是依靠多讲多练,未必就有很好的效果,但如果能将其“分而食之”,各个击破,或“迂回”一下,另辟蹊径,往往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如对古诗主题的鉴赏,我们将其分为思乡、咏人、慰己、怀国、伤人等几类分别加以训练,往往比笼统地讲,效果要好。又如作文的训练,与其只是见题练题或笼统地讲一些写作规律,往往不如将其分为如何拟题,如何写好开头和结尾,如何审题,如何构思,如何拓展思路,如何立意创新,如何让语言出彩,如何使文章更深刻丰富等,一一进行训练更加有效。
  总之,在复习时,我们要有一双慧眼,抓住复习的重点,“该 出手时就出手”,要善于攻克难点,扫除前进的障碍,通过有限的时间进行最有效的复习,而不能对所有的知识点,不加辨别,不加选择地“一把抓”,否则,将如《虚实篇》说的那样:“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到处都防备,就到处都兵力薄弱)
  
  四、“迎战”的心理调节
  
  我们知道,战争中实力固然重要,但战斗中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缺乏必胜的信心和勇气,也是难以取胜的。《孙子兵法》十分注重部队的士气和心理因素。在《军争篇》中说“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来强调士气的重要。在《九变》中又讲:“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所谓“必死,可杀也”,就是说过低估计敌人的力量,不顾客观条件的死拼,一定会兵败身亡;所谓“必生,可虏也”,就是说过高估计敌人的力量,畏缩不前,消极悲观,以致贪生怕死,必然成为敌人的俘虏。所以,如果对高考估计过低而满不在乎,没有耐心,缺乏恒心,或估计过高而心存畏惧、紧张、焦虑,都是难以发挥出良好水平的。
  《军争篇》还讲:“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强调了战前应保持军容的严整,内心的镇静。那么,即使“大战”在即,也应要求我们的学生能做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改”,镇定自如,从容应考。我们可以通过讲故事、举例子来增强考生的信心,让他们丢开包袱,以一颗平常心轻松应考。也可以送给他们诸如“勇者无敌”、“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凡外重者内拙”之类的话来使他们的心勇敢、坚定、沉静、放松。让他们记住考场中要有“三心”——静心、专心、恒心。还可以送给他们如“摒弃杂念,坦然面对;认真审题,规范答题;积极思考,字迹清晰;放松心态,最佳发挥”之类的话提示他们,让他们以良好的心态走进考场,发挥出自己最好的水平。
  总之,如果我们在高考复习中能如《孙子兵法》所讲的那样,“战前”有充分的准备,能制定周密、切实可行的计划;“作战中”能知己知彼,掌握主动权,抓住关键,攻其“要害”;“迎战前”又能鼓舞士气,调节好心态,就一定能让我们在高考复习中处于主动有利的地位,从而取得满意的成绩。
  高考复习的老师们,想想《孙子兵法》所讲的这些规律,记住《孙子兵法》所说的这些话,相信对你一定会有帮助的!

《孙子兵法》与高考复习